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长达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却依旧熠熠生辉。与同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截然不同,诞生于12世纪的中国戏曲显得独具魅力,其舞台演出从未中断,剧目遗存高达万数以上,现今仍有300多个剧种竞艳于舞台。
然而,如何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生活是每一位曲艺人时常思考的问题。没有观众尤其是没有青少年观众,戏曲的未来就如同枯井无泉;没有大批青年演员的成长,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只能沦为一句空谈。直播PK,作为古而有之“斗戏”习俗的延伸,促进了新时代戏曲文化的接续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曾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凭借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故事内容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在节日庆典、庙会等特殊场合,戏曲表演成为了人们的快乐源泉。上次我们初步了解了“斗戏”,但其实“斗戏”的学问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自孕育之初,戏曲便承载着竞技的习俗——“斗戏”。这种竞技性表演形式犹如催化剂一般激发着戏曲艺术家们发挥才华、各展所长。他们往往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充分展示自身实力与特色,以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支持。因而,观众得以大饱眼福,欣赏到不同剧团、不同流派的表演风格,领略到戏曲艺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豫剧《大登殿》。来源/节目《角儿来了》截图
“斗戏”现象最早可追溯至秦汉宫廷中“百戏杂陈”式的伎艺表演,汉武帝经常用品种繁多、场面壮阔的百戏会演招待夷邦使臣。此时的百戏还以表演为主,尚未附着强烈的“斗”的色彩。直至隋唐,戏场不再局限于宫廷,而是延伸至民间街市、僧院、军中。《旧唐书》记载唐上元元年(674)“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唐代将戏剧表演分为两棚以判优劣的做法因备受百姓欢迎而被称作“热戏”。宋代戏曲发展愈发成熟,出现了“府会较艺”。庄季裕的《鸡肋编》有载“初开园日,酒坊两户各求优人之善者,较艺于府会”,反映了酒店开业请对台杂剧演出招徕顾客的情况。在元代,称斗戏为“对棚”,杂剧《蓝采和》描写戏班生活时便涉及了戏班商讨如何在斗戏时取胜的情形:“咱咱咱,但去处夺利争名,若逢,对棚,怎生来装点的排场盛?倚仗着粉鼻凹五七并,依着这书会社恩官求些好本领。”由此也可以看出,斗戏想要取胜既依托于优质剧本,又需要演员发挥创意、增强舞台表现力,使戏剧更具观赏性。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金陵(南京)著名昆曲戏班“华林部”和“兴化部”多次同场斗戏,这些精彩的表演均被明末文人侯方域记录于《马伶传》中。清代,大量地方剧种崛起,为“斗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逐渐形成了一种邀请两个戏班,让其对台竞技出演“对台戏”的习惯。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每逢斗台必先由高腔开锣,次为昆腔班,最后是乱弹、徽班。戏班们“输人不输阵”,都全力以赴迎接挑战,以争取观众的青眼。人们在不同戏班之间来回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四川川省郫县出土汉代宴饮百戏画像石。来源/史仲文,张加才,郭扶庚总主编《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版
清人戏剧人物成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从古至今,“斗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形式,将戏曲艺术带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街头巷尾、在乡村田野、在茶楼戏园,人们都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斗戏”表演。可以说,“斗戏”已然成为了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同时,更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并不局限于某个剧种或地域,斗戏是相当普遍的商演竞争活动。即便是戏曲名家,也会参与其中。梨园界的“友谊赛”时有发生,梅兰芳与程砚秋的两度“师徒对台”(具体可见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曾吸引了大量观众,座无虚席。两位大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成熟的艺术品质,在强强对抗的环境下呈现了高质量的曲艺演出。这种戏曲竞演、切磋较艺无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具体而言,“斗戏”这一竞技形式激发了演员们的创新与表演热情。他们在一场场比拼中各施所长,不断提高自身艺术水准,展现出了戏曲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梅兰芳与程砚秋。来源/刘祯总主编《梅兰芳艺术人生文丛》,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版
一如前文谈到的,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作为南京最著名的两个昆曲戏班之一的兴化部,曾与当时南京另一著名戏班华林部对台上演《鸣凤记》。彼时,兴化部马伶耻技不如华林部李伶,悄然而退,赴京师为某相国门卒三年,细心察其举止,聆听其言语,用心揣摩,后再回南京与华林部唱对台戏,技艺超出李伶之上,李伶恭请为师,兴化部名声遂在华林部之上。
《鸣凤记》书影,明汲古阁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来源/郑振铎著《文学大纲·文艺复兴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由此可知,斗戏弱化了论资排辈的现象,以技艺较高下,实力卓群即可为师,这为戏曲行业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通常情况下,一出戏只有一个主角,但由于经费不足,专业的戏曲院团每年排练新戏并不容易。这就造成了一种困境——新戏数少而演员量多,许多演员究其一生可能都无缘主角,无法成为舞台的焦点,站在聚光灯下实现自己的曲艺梦想。他们即便登台大多也只是扮演一些无关紧要的“龙套”角色,技能难以提高,能演的戏目也十分有限。然而,斗戏让演员靠市场赢得声望,使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为年轻戏曲演员提供了更多的舞台,使他们得以实现个人成长。在这种竞演模式下,普通演员的演出频次得到提升,他们也能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技能和演出质量上。
在斗戏的舞台上,演员们各显神通,华丽的服装、夸张的造型、幽默的语言……无不牵动着观众的目光。这些精彩的演绎,如同繁花锦簇,为观众们带来了欢乐与享受。而斗戏分台竞演的形式,宛如战场上的对决,使得整个戏曲表演充满了紧张而刺激的对抗氛围,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看兴致。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的人经由“斗戏”开始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并被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吸引。
昆曲《长生殿》。来源/节目《空中剧院》截图
通过参与斗戏,演员们有了更多展示自身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而观众则能够更加便捷地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并参与其中。技艺切磋的互动参与方式使戏曲表演更加生动,也促进了不同剧团和流派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斗戏”这一传统戏曲表演形式,随着时光变迁流转不断发展。然万变不离其宗,从最初的同台竞演,到广播电视时代的《梨园春》擂台赛,再到短视频、直播时代的戏曲直播PK,斗戏以不朽的生命力一路风华绝代、与时俱进。它不仅构成了中国戏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推动戏曲艺术发展、让百姓更深入了解和欣赏戏曲的重要途径。如今,伴随短视频与网络直播的飞速发展,戏曲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直播中的PK功能,使“斗戏”得以在线上开展。此类PK已成为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比拼擂台。无论是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PK,如京剧花脸演员任思媛与越剧老生演员石惠兰的精彩对决;还是相同剧种、不同行当的PK,如工于旦角的黄梅戏名家吴琼和黄梅戏生行演员梅院军对唱《孟姜女》选段“梦会”,都不失为高水平的对决,让观众直呼“神仙打架”。此外,不同剧种、相同行当的PK,如越剧老生演员石惠兰与京剧老生演员王宁带来了唱腔风格截然不同的剧目,别有一番风味;还有相同剧种、相同行当的PK,如湖北省黄梅县剧院的旦行演员张莉与本院的旦行演员许雪晴呈现了《秦香莲》“上京时”与《乌金记》“陈氏下书”的精彩PK。这种竞赛形式不仅在比较鉴别中展现了戏曲艺术的活力,也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和支持,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开拓了新路径。上直播平台听戏曲渐成潮流与风尚,从陕西的秦腔、汉调桄桄到河南的豫剧、四平调,从湖南花鼓戏到浙江越剧,从江苏锡剧、淮剧到广东白字戏,从安徽黄梅戏到京剧代代传,中国各地的剧种都在PK赛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戏曲演员在直播中通过“对台斗戏”的方式连麦PK,重现经典剧目,普及唱腔知识,讲述着戏曲人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其中,个人与剧团并存,@秦腔张晶琪 出于喜爱,6岁就开始跟着VCD学唱秦腔,将耳熟能详的流行曲歌词改编到秦腔现代戏曲调里,“老戏新唱”在直播平台颇受欢迎;河南省濮阳县振兴曲艺说唱团@濮阳说唱用直播“送戏下乡”,每天都有超10万人围观。在直播PK的广阔舞台上,既有经验丰富的年长曲艺人,又不乏00后的青年演员,河南一八口之家上至90岁爷爷下到20岁孙女,都是河南曲剧演员,他们在抖音账号@麦田乡音中将本已经销声匿迹的河南曲剧唱得津津有味;00后女孩@汉调桄桄·青栀子学戏十年,把非遗地方戏搬上了直播间。在直播平台戏剧人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豫剧“女包公”胡志南从无戏可演到登上央视舞台,直播间为她的戏曲生涯带来了转机。此外,一些濒危剧种也借由直播PK重获新生,如唱了35年白字戏丑角的国家一级演员吴佩锦通过直播使白字戏“破圈”,让更多人领略到了这个剧种的独特魅力。直播PK为戏曲赋予了“流量密码”,让更多从未关注过戏曲的人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自发地参与到戏曲科普等传承工作中。戏曲主播的大量出现,也为戏曲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强大的组织保证。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往往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技艺的友好切磋是斗戏的初衷,而非积怨斗狠。源自“斗戏”传统的直播PK作为一种良性的市场竞争形式,将线下有限的舞台无限延伸,提高观众观赏乐趣的同时也提升了演员和戏班的表演水平,极大助力了戏曲的繁荣发展。
我们总是感叹戏曲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年观众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戏曲直播间的搭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2月抖音平台覆盖戏曲种类超300种,其中231个剧种已开通直播。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超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25亿,场均观众3200人次,而且大多数是年轻人。
图为《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相关数据
“轻轻松松去,高高兴兴回”是文艺欣赏的重要目标。新时代的戏曲直播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戏曲剧目,氛围惬意自在。同时,直播PK还给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心仪的剧目和演员进行观看。在直播的评论区里,观众们不仅可以与戏曲演员实时互动,还能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对话昔日敬仰的艺术大家往往给人以许多感动,而与其他观众的交流则能引发情感共鸣,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观众体验到更多的趣味与满足。
为推动戏曲文化更加有效地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4月抖音直播发起了“DOU有好戏”计划。截至2023年4月,已有2705名专业戏曲演员、163家院团机构依托该计划打造了线上第二剧场,他们的演出累计被上亿人次看到。此外,抖音还在2023年7月推出了“百戏倾城夜”戏曲文化艺术节,在@DOU来唱好戏等多个直播间同步开播,帮助稀有剧种眉户等在直播间找到了新舞台。当晚,名家名角荟聚,多剧种轮番登场,超1600万人在线观看了这场云端戏曲盛会。
所以说,不是观众变少了,而是要积极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传播形式。直播PK这一创新的云端擂台构建,创造了现场与荧幕交相辉映的全新观演方式,让剧场外的观众群体得以一睹稀有剧种舞台艺术的风采,真正实现了戏曲艺术的大众化,并在提升戏曲行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为戏曲PK
百戏不与年俱老,传承永似少年时。直播平台让青年演员成为了主角,他们以一方直播间为战场,磨砺表演技艺,为戏曲的保护注入不竭动力;他们肩负起剧种传承的重任,用高频次的演出培养了一批戏曲观众,将戏曲艺术深深烙印在公众心中。从斗戏到直播PK,市场化的竞技模式激发了传统戏曲的生机与活力,良性竞争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直播平台所搭建的全新戏曲空中剧场和云端舞台,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开辟了新的媒介通道,不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更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历程中,青年演员们的才华与决心渐显,为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描绘了一幅绮丽的前景画卷。
参考文献:
①《旧唐书》
②《太平御览》
③《鸡肋编》
④《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⑤《马伶传》
⑥陈志勇:《百戏杂陈、分棚竞演与民间“斗戏”习俗》,《中华戏曲》2010年第2期。
⑦钟英:《传统戏曲数字化发展机遇与展望》,《四川戏剧》2020年第11期。
⑧《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