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拿不听话的老和尚法琳开开刀。
这是大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此前,李世民的老爸、唐太祖李渊为了给皇族脸上贴金,宣称道教鼻祖、老子李聃是李家的先祖,而这次李世民则直接尊道抑佛,宣布道教的地位凌驾于佛教之上。
出生于陈朝,已经经历过陈、隋、唐三代的老和尚法琳于是挺身而出,挟持着一点南北朝时期佛教至尊的余威,法琳自信的宣称,皇族李家本是鲜卑胡人血统,祖先并非陇西李氏出身,因此尊道抑佛全无道理。
李世民家族确实是汉人混杂鲜卑血统,但老和尚法琳的自以为是,却让精心包装自己家族血统的李世民勃然大怒,于是,李世民下令将法琳打入大牢,并且宣称,听说口诵观世音菩萨的人刀枪不入,因此先让法琳念诵七天观音,七天后再来试试刀。
七天后即将行刑,主审官于是再问法琳说,观音到底灵不灵验?
法琳回答说,我已经不念观音了,这七天,我念的都是皇帝陛下。
主审官很是好奇,法琳又接着解释说,因为皇帝就是观世音菩萨。
李世民听闻后,大概略有所思,于是下令将法琳从死刑改为流放益州(成都)。
尽管如此,试图倚赖皇权上位的佛教徒们大概胆战心惊,南北朝佛教至尊无上的好日子,是不是快到头了? 和尚法琳差点被杀后的七年,贞观十八年,历经磨难、终于从西天取来佛经的玄奘,在位处今天新疆的于阗国,向大唐皇帝发出了一封奏章,诚惶诚恐地解释自己当初违背禁令偷渡出国,到天竺(印度)求取佛经的用心良苦。
此前,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年),从位处今天河西走廊的凉州出发,经玉门关西行五万里赴天竺,并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成为古印度一代高僧。
但即使载誉归来,面对尊道抑佛的祖国大唐,玄奘依然心中惶恐。好在志在建立四方霸业的李世民不以为然,表态欢迎玄奘回国,因为李世民需要的,是玄奘为他带来开疆拓土的第一手历史地理信息。
相对于玄奘从天竺(印度)带来的657部佛经和150粒如来肉舍利,以及7座金、银或檀刻佛像,李世民更关心的,是催促玄奘早日写出《大唐西域记》。
日后,这部以玄奘西行为背景的历史地理名著,在不经意间成就小说《西游记》的同时,在当时最主要的意义,却是为大唐帝国和李世民,带来了有关开疆拓土的第一手资讯。
所以,李世民选择开恕当年偷渡出国的玄奘,不是因为他是个历经劫难、求取真经的僧人,更多是因为在他看来,玄奘有着非凡的军事地理意义。
因为在皇权看来,宗教假如不能服务于皇权和政治,那么僧侣只是随时可以拿来开刀的祭品而已。
玄奘懂得这一点,所以终其一生,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手下,都活得小心翼翼。
尽管从东汉年间就已传入中国,但佛教在中国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却一直只是一个舶来品,始终未曾完成中国化的进程,所以在统治者看来,佛教显然不如本土化的道教来得懂事和贴心;并且,佛教寺院在南北朝时期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不仅不缴纳贡赋,而且还隐隐约约向皇权发起挑战,例如东晋高僧慧远甚至写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试图为自己争取类似古印度一般的婆罗门地位。
这自然让坚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权心存疑虑。
因此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就先后发起过毁佛运动。
佛陀并不能让老和尚法琳,和高僧玄奘免于屠刀和胆战心惊,就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为了避免皇权的猜疑,玄奘甚至向唐高宗李治上表,请求自贬到位处今天陕西铜川的玉华寺译经以求自保,最终,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在玉华寺圆寂。
李治甚至在玄奘已经去世后,才假惺惺地派出御医赶往玉华寺。
从西天归来的玄奘不能让皇权放心,但就在玄奘生前,一位年轻人却即将从岭南北上求法,他的到来,即将剧烈地改写中国的佛教史和文学史。 ▲玄奘取经回国后,一直处于政治的监控之下。图源:摄图网
玄奘远涉万水千山归来,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进入大唐长安城,受到全城达官百姓疯狂膜拜的时候,出生在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慧能(638-713年),还只是一个8岁的小孩子。
就在玄奘主持翻译《心经》,众生念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俗姓卢氏、当时还未出家的慧能,决定从岭南的广东,北上学习佛法。
慧能的父亲本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三岁时,慧能的父母就都已去世,这位孤儿长大后以砍柴卖柴谋生,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念诵《金刚经》,心有所动,于是,这位目不识丁的小伙子经人指点,决定北上位处今天湖北黄梅的凭墓山,听从弘忍大师讲解佛经。
弘忍是佛教禅宗五祖,自从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在梁朝时传入禅宗,这个佛教的教派,在当时已经流传一百多年,但并未显赫于人间和政界。
见到这位卖柴的孤儿,弘忍发问说,你从哪里来?
慧能回答:岭南。
弘忍问道:你想干什么?
慧能回答:求法作佛。
弘忍又问:岭南蛮荒之地,人民野蛮,怎能学佛?
慧能于是反问说:我听说人有南北,难道佛性也有南北吗?
这番对话或许让弘忍心生一颤,于是,他指派慧能去到碓房踏碓舂米,平日里也跟着门众一起听法,八个月后,弘忍宣布自己要授传衣钵,选择禅宗的下一代法嗣。按照当时的规则,传法要作偈以见高低,于是,弘忍座下的首席弟子神秀作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不识字的慧能则口诵偈句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位目不识丁的勤杂人员,随口诵出的真经,即将在此后剧烈地改变中国的思想史,五祖弘忍知道,他的传人来了。
于是,弘忍来到慧能舂米的碓房,用法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
慧能读出了本意。
半夜三更时分,慧能悄悄进入了弘忍的方丈卧室,听取弘忍授传真经。
大概几天后,弘忍决定在夜间,偷偷授予慧能作为禅宗传嗣的法物:据称来自禅宗初祖达摩的钵盂和袈裟。
当时,在弘忍门下和大唐国内,对禅宗衣钵野心勃勃的大有人在,而以弘忍门下首座弟子神秀为首的众僧,更是对禅宗衣钵虎视眈眈,当夜授传衣钵后,弘忍立马对慧能说,你手持衣钵,已入险境,速速离开此地。
于是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弘忍为慧能送行,让他逃难岭南,以避杀身之祸。
慧能邀请弘忍一起南下,他说,和尚请随徒弟南下,弟子摇橹送师傅渡过长江。
弘忍坚持留在凭墓山善后,弘忍说,本来该我来度你。
慧能明了,于是向弘忍告别: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弘忍慨叹一声说:三年后我将圆寂,禅宗佛法,就有赖于你了。
▲禅宗入华六祖慧能(638—713年),从第一祖摩诃迦叶算起,则被称为三十三祖。图源:网络
于是,慧能拜别弘忍南下,在东躲西藏五年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现身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仍然以留发的俗家弟子现身。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刚好风吹动经幡,众僧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风动,有的说是幡动。
只有慧能静静地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印宗法师听闻震惊,于是将这位和尚请入卧室深谈,在一番探讨后,印宗法师说,我听说禅宗的衣钵传人到了岭南,难道是你吗?若是,请出示衣钵证明。
于是,在东躲西藏五年后,慧能终于出示了弘忍所传的衣钵,并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由印宗法师替他主持剃度。
印宗法师则反过来拜慧能为师,并邀请慧能在岭南升坛、讲法、收徒。
于是,禅宗至此在大唐分为南北二宗,以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为首的,在后世被称为北宗;以慧能为首的,在后世被称为南宗。
慧能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阐述“心动”时,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已经去世三年了。
慧能阐述“心动”两年后,大唐总章二年(669年),不受待见的玄奘,又被唐高宗李治下令挖出遗骸重新改葬,因为李治想看看,玄奘的遗体是否真的金身不腐。
此后,玄奘的遗体开始了颠沛千年的旅程。
在玄奘的弟子为先师被发墓迁骸痛哭流涕之前,慧能搬到了位处今天广东韶关的曹溪宝林寺(今南华禅寺),此后,他的言论被弟子们记录成书,是为《六祖坛经》。
《坛经》,也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所著,称为“经”的佛法经典。
经历大唐开国佛法的颠簸,慧能在广东讲法四十多年后,最终病逝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
那时,一个隶属于中华帝国的巅峰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正在冉冉升起。
而从六祖慧能开始,禅宗的传嗣也不再以衣钵作为唯一的凭证,这就突破了接班人的人数限制,使得禅宗的佛法得以广泛流传。
诗人王维的母亲,正是禅宗的俗家弟子。
被后世称为“诗佛”的王维,为自己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而“摩诘”,其来源则是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悟道成佛者维摩诘的名字。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禅宗北宗普寂禅师的俗家弟子,曾经听从普寂禅师讲法三十多年,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王维早在年轻时,就表现出禅宗的意境,在《鸟鸣涧》中他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一种禅宗的宁静致远中,他写下了《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31岁那年,王维的妻子亡故,此后他终身不娶,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
为了敬奉母亲和安放妻子病逝后孤寂的心灵,他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县建造了一所别墅,是为辋川别业,来作为自己“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在盛唐的“开元盛世”,在李白、杜甫还在忙于功名,高适、岑参还在奔走边疆、奋斗上进的时候,他却迎来了自己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山水意境中的辋川别业。图源:网络
在禅宗的荫照下,盛唐的诗歌里,走出了一位禅宗的弟子。期间,王维还应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的邀请,为慧能撰写传记,是为《能禅师碑》,这也是慧能流传至今的第一篇传记。
然而,生命并不给予他终极的安宁,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长安,留居长安的王维在被俘虏后被迫接受伪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长安光复后,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因为平反有功受封,王缙于是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这才得到赦免,并被降职处理。此后,王维“在京师,日饭数十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为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时代的激荡、个人的变迁,使得诗人王维更加向往宁静的生活与意境,在《酬张少府》中,他写出了一个从开元盛世就开始向往佛家,经历安史之乱后无处安放的心灵: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几年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安史之乱的战火仍未平息,但61岁的诗人王维却无力挣脱命运的束缚,最终撒手人寰。
对此,慧能的弟子神会,体会很深。
慧能虽然得到五祖弘忍亲传的衣钵,但是在初唐时,佛教始终受到皇权的打压,一直到了武则天(624-705年)时期,晚年的武则天为了革.命夺.权,开始打压李唐家族极力推崇的道教,转而推崇佛教和大兴科举制,以此来压制和打压李唐的支持者道教和贵族阶层。
禅宗的春天来了,但当时受到追捧的,是以五祖弘忍的首座大弟子神秀为首的禅宗北宗。
诚如慧能所说,佛性本无南北,但在现实利益的主导下,尽管没有弘忍亲传衣钵的加持,但神秀依然成为了当时皇家炙手可热的帝王师。
弘忍圆寂后,神秀被武则天遣使迎接到洛阳讲法,此后,神秀又被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唐睿宗所器重,禅宗北宗也因此显赫一时,神秀也被称为“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国师”。
为了与神秀等人的北宗相抗衡,慧能的亲传弟子神会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宣传禅宗南宗教义,并公开诘难以神秀、普寂禅师为首的禅宗北宗,此后,神会三次遭到刺杀,却都幸免于难。
禅宗在内部的派系争斗中曲折发展,一时北宗兴盛、南宗衰微,但时代即将给予它延续的火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神会在国家危亡之际,以90高龄亲自出面,在各地为大唐朝廷设戒坛度僧,募捐“香水钱”以捐助给国家作为军费,这使得唐肃宗非常感动,并下令为神会造禅宇于荷泽寺中,神会由此被称为“荷泽大师”。
由于危难之际对皇权的鼎力襄助,禅宗南宗在神会的带领下逐渐崛起,此后,禅宗北宗在唐朝日渐式微,南宗则大盛,并最终一统禅门。
在禅宗看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也就是“即心即佛”。
换个表述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佛,就必须观照自己的内心,发现自我,找回自我。
与禅宗北宗主张“渐悟”不同的是,禅宗南宗主张的是“顿悟”,即使对于坏人,南宗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佛法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观照内心之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于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
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精深晦涩的佛法,在禅宗的解释中,有了通行大众、照见本心的可能。
正如禅宗四祖道信,当时还未悟道的他,去拜见禅宗三祖僧璨,僧璨问说:你学佛做什么?
道信说,我学佛为解脱。
僧璨又说,那是谁束缚了你?
道信说,没有人束缚我。
僧璨说,既然没人束缚你,那么干嘛要解脱?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出使者,前往法门寺迎接佛骨,唐宪宗不仅亲自顶礼膜拜,将佛骨留在宫中供奉三天,此后还将佛骨送到长安城中各个佛寺轮流供奉,这使得整个长安和周边为之疯狂,有的信众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前往膜拜施舍。
在这种宗教狂热中,52岁的诗人韩愈(768-824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向唐宪宗上呈《论佛骨表》,并斥责供奉佛骨太过荒唐,还公开请求销毁佛骨、以正人心。
不仅迷恋佛陀,同时也迷恋道教的唐宪宗大怒,一度要将韩愈处死,幸亏在宰相裴度等人的极力劝谏下,才改为将韩愈流放为潮州刺史。
在流放潮州路上,韩愈12岁的小女儿韩挐(ná)病死,而前后几次因为进谏被贬和流放,也使得韩愈在身心俱疲中,开始了与佛教的亲密接触。
在潮州,他与大颠禅师等人惺惺相惜,此后,他还为其他禅师写下了《送惠师》等诗歌: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
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
……
去矣各异趣,何为浪沾巾。
在《广宣上人频见过》中,他写道: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韩愈身处的晚唐时期,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凋敝,但佛教和寺院却大量垄断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无须缴纳赋税,尽管从武则天到唐中宗、唐睿宗、唐肃宗、唐宪宗等历代皇帝推崇佛教,但是佛教对晚唐经济的冲击,已经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日渐成为国家的重大问题。
在此情况下,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唐武宗下令在全国大范围拆毁佛寺,并没收大量寺众土地,以此扩充唐朝中央政府的税源和兵员。此后在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后周世宗柴荣也曾经在统治区域内下令毁佛。
而历史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共四人的毁佛运动,也被佛教界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但唐武宗的毁佛并没有持续多久,即使是在唐武宗任内,河北的藩镇就公然保护佛教僧徒和寺院。讽刺的是,唐武宗在掀起毁佛运动的第二年(846年),就因为服用道士进献的仙丹暴毙,随后唐宣宗李怡上位,并开始复兴佛教。
而在劫难之后,禅宗僧侣,也看出了只有在皇权的庇护下进行改革,佛教才能避免反复遭受“法难”的困境。
在唐武宗毁佛之前,百丈怀海(约720-814年)就已看出了这个问题,他极力倡导“农禅”,要求僧尼在修道学禅的同时,还必须参与生产劳动,解决佛教僧侣集团自力更生的问题,以此来避免皇权对于佛教蚕食国家经济的猜疑。
在此基础上,百丈怀海写下了《百丈清规》,以此作为寺院和僧团的生活规式,通过将儒家的伦理和皇权的要求融合进入清规,在百丈怀海的带领下,以及后代的不断改革下,禅家最终将自己改造成为了依附皇权和融合儒家的修行僧人,对此经过后世改良的《百丈清规》写道: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于是,禅宗在不断的改良下,脱离了早期佛教挑战皇权的不羁,开始融合儒家和玄学,走向自力更生和注重生活、实践的自然美学。
于是,在宋代禅师无门慧开的笔下,修禅变成了无有政治危害,甚至丰富中国哲学的生活与休闲之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种对于皇权无有危害的禅宗,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而它的苗头,早在唐代就已显现慧果。
当初,晚唐的赵州禅师从谂(778-897年)驻锡赵州观音院,鉴于从谂的名气,前来学习佛法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天,负责寺院管理的院主请赵州禅师来为新人们上课,没想到当时已经八十高龄的赵州禅师见到第一位信众后,第一句话就是:
施主以前来过我们寺院吗?
信徒于是回答说,弟子来过。
赵州禅师说:好好好,吃茶去。
别的信徒再问,也是这句回答:好好好,吃茶去。
一番雷同的寒暄之后,讲课就这样结束了。
院主大为不解,便问赵州禅师说,大和尚你让全部的人都吃茶去,到底什么意思?
赵州禅师于是大声说道,院主!
院主一愣,说:弟子在。
赵州禅师于是又来了一句:
吃茶去。
后来,宋代高僧克勤禅师写下了一句话:
茶禅一味。
吃茶是修行,劳动是修行,生活都是修行。
世俗化的禅宗,由此深入人心。
一个属于禅宗的时代,开始了。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杜文玉:《唐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