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2|回复: 0

现量和比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8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量和比量
妙意 自在世间 2023-10-07

图片_20231008160041.jpg

       问:您主张“严谨的逻辑推理也算是‘现量’”是错误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应该是“比量”,现量、比量、非量三者性质截然不同,没有将“比量”算是“现量”之道理。若严谨的逻辑推理算是“现量”,不严谨的逻辑推理是“非量”,则您的主张将产生无有“比量”之过失。


       答: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质疑,恐怕是因为未曾细读《实证佛教导论》,或不曾细读《瑜伽师地论》,或是对逻辑学缺乏了解,而只依自意理解。

       有效的逻辑推理称之为演绎法,它一定是严谨的,只要前提符合事实,就可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不严谨的推理只能称为推测,这是比量,有八九不离十的准确性,不一定是非量。《实证佛教导论》主要根据《瑜伽师地论》和《缘起圣道经》等经论,以现代学术所能接受的语言,重新定义“现量”为证据力达到百分之百或几乎百分之百的知识,“比量”为八九不离十的推测,“非量”为不符合事实的知识。


      相关的经教依据及解释,曾刊载于《实证佛教通讯》。这部分内容很重要,能够充分阐述佛教的科学性,让佛教能够在科学理性的当代发扬光大。所以,特地将相关内容重述于下:在佛教的认识论当中,也承认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与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其可靠性是同等级的。《缘起圣道经》记载,佛陀曾经说:“我复思维: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在佛陀的思维当中,“由有生故,便有老死”,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归纳,它是观察大量同类的事件,发现都有同样的因果关系,而导出的一个结论,这是归纳法。当确定“必须有生,才会有老死”这个前提可以成立之后,便可得到“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的结论,这是演绎法。因为知识可靠与否,对于心态和行为取向,有决定性的差别,因此依据《缘起圣道经》,将意识的归纳、演绎,归类为现量。


      《瑜伽师地论》有一段经文也可以证明佛教承认逻辑归纳法:“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当知已断如是众苦。所以者何?彼于当来,由意乐故,于如是等诸恶见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见圆满,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见圆满,亲近、修习、极多修习,于内诸行发生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彼于尔时,能随证得第二见圆满,及能超第二苦。”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是指初果向人对于五蕴非我的彻底理解。“初见圆满”是指初果向人的知见圆满。“于内诸行发生法智”意思是说,已得初果向的修行人,对于自己的五蕴可以随时现见无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得到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是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说,对于他自己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的法(例如未来的五蕴),用类推的方法发现规律,得到结论,称之为类智——这里运用的正是逻辑归纳法,而且它的效力等同现量。类,是类推。智,表示它的可靠性同于现量。“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现观”意思就是现量,与“缘他”的正教量不同。法智和类智,合在一起,依自己的智慧,得到现量而肯定之,不必依靠正教量。“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能够确认五蕴无常、苦、空、非我。“证得第二见圆满”,就是证得初果。


      请注意一下,对于五蕴无常、苦、空、非我的实证,《杂阿含经》要求必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其中的“若未来”是指未来的五蕴,“若远”可以远到数百亿光年之外,“若细”可以小到如中子、质子、电子、光子,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一一现见的五蕴,然而你却必须完成现观,才能证初果。如果只承认五根的现见才是现量,而不承认逻辑归纳法,就没有人可以证初果了。《瑜伽师地论》也说有“意受现量”,由于此论承认类智,可知“意受现量”是指意识运用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所得的知识。


      《杂阿含经》确认五蕴非我,则是透过二者体性的对比,五蕴无常,而“我”常住,所以五蕴非我。这个推理过程,运用的是逻辑演绎法。反对逻辑演绎法属于现量的人比较少,因为经教运用演绎法的例子非常多。


       对于五蕴的观行已是如此,对第八识的观行更是如此,因为第八识不可见,只能透过作用推论出它的存在。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种子,以及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作用,一向与蕴、处、界诸法同时存在,如果只会现前观察而不会运用逻辑方法,观察到的永远都是蕴、处、界诸法,而不是第八识的功能。第八识心体(能藏)的不生不灭,也只能用逻辑方法得知,因为“色根现量”(五官的现前观察)是有局限性的,没有办法观察无始无终的事物。


       这几年有一位禅师主张第八识是“立体的、有很多面向”,这种话充其量只是覆护密意的偏语,而不是正教。(如果他真的这么认为,就是见地不纯。)从古以来,一直都有禅师杂说偏语,如果学人盲目崇拜权威,以为禅师讲的话就一定正确,就会被这种偏语困死,无法明心开悟。


      我基本上不说偏语,也比较少讲不了义法,因为有许多人在毁谤,让根器不成熟的人远离,这让我可以省掉筛检的程序,直接把了义法教授给根器成熟的人,这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妙法莲华经》卷1〈2方便品〉(CBETA, T09, no.262, p. 10, a19)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0-31 10:31 PM , Processed in 0.0337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