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6|回复: 0

[哲史艺丛] 宋军在澶渊之战中大胜辽国,宋真宗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求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0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军在澶渊之战中大胜辽国,宋真宗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求和

九鱼亭 历史学堂君 2023-08-09 07:19 

作者:九鱼亭
编辑:莉莉丝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体会不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在1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们却仍然为了生存,在不停地和外敌厮杀。有的时候战争并不是只有杀戮,其意义还包括对和平的希望。
 
五代十国的乱世以赵光义统一北汉告终,中原政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赵宋帝国。统一不意味着和平的降临,北宋的敌人还有很多,比如西北的党项人和北方的强国契丹。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的战争仍在继续。
 
赵光义的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真宗赵恒接手之后仍多次与辽国人爆发战争,你来我往皆有胜败。在公元1004年,两国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次战争将决定两国的命运,也决定了整个东亚的战略走势。

10.jpeg
图1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公元1004年8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率领二十多万辽军,大举入侵宋朝,萧挞凛为军队主帅。宋军在北方边界陈有重兵,辽军先后进攻威虏军城、顺安军、保州城、定州大阵、瀛洲城,最终都以失败收场,伤兵损将。
 
孤注一掷的辽军最后选定了澶州城来决一生死,老将军李继隆给辽军以迎头痛击,辽军大败,澶州之战北宋大获全胜。以胜利者自居的北宋,却派人向辽国和谈,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 辽国是强弩之末,此时是和谈的最佳时机

 
辽军8月出兵,打了3个月,到了11月,才打到澶州城下。北宋以防守为主,不代表其实力弱小。战争首先在威虏军城打响,威虏军城是北宋边防要塞,守卫森严。史料记载“契丹统军挞览率众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这是辽军首次失败,见威虏军城久攻不下,辽军放弃了威虏军城,转而攻向保州城,在杨延昭、魏能、田敏等名将的反击下,辽军再度失败。杨六郎更是发动骑兵野战,这在北宋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杨延昭可是出名的狠角色。

11.jpeg
图2 澶州的位置所在
 
辽军无果后再次进攻定州大阵,定州大阵的总指挥是王超,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也没让辽军占到一点便宜,15万人的定州大阵是宋军防卫重点,辽军根本无法撼动。无计可施的萧挞凛再次转移目标,那就是防卫坚固的瀛洲城。“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败之,杀伤十余万众,遁去。”

瀛洲守将李延渥坚守城池十余天,城下的辽军尸体堆成了山,辽军总共付出了3万具尸体,伤兵更是不计其数。瀛洲之战辽军付出代价是其入侵以来最大的,对其战略影响巨大,萧太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决定出兵澶州,实在是强弩之末了。
 
辽军孤军深入宋境,军队绕过了大量坚固城池,往宋朝腹地方向挺进,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他们没有后援,皇帝和太后亲征更是断了后路,后方的威虏军城、定州大阵直接把辽军和幽云十六州隔开,一旦辽军失败,那必定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所以在瀛洲战败后,萧太后就让降将王继忠发和谈信,辽军只有和谈一条路,再没有其他退路,在一拉一打之间,也让宋朝人乱了手脚。

12.jpeg
图3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
 
  • 宋真宗比较怂,曾想要南逃,和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在皇家出生的,不像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宋真宗就显得比较羸弱,不论是性格上还是脾气上,都没有他父亲那么强硬。在危机关头,宋真宗的性格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在辽军攻到大名城之时,国都开封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长刀之下,只是现在宋军远远没有到失败的地步,前线的士兵在拼死抗敌。更让宋真宗赵恒害怕的是,现在已经是冬天,很快黄河就被冻结,这最后的天险也会失去意义。
 
在瀛洲遭围困的时候,手下的大臣就劝解赵恒要跑路“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王钦若想让皇帝逃到金陵城,因为王钦若是江南人,陈尧叟希望皇帝到成都避难,因为他是蜀川人。

13.jpeg
图4 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
 
赵恒接见宰相寇准,第一句话就是问是去成都还是金陵,以此证明赵恒是个比较怂的皇帝,畏刀避剑,在国力尚存的时候就准备跑路,也着实让后人竖起中指鄙视一下。寇准力排众议,强硬要求赵恒亲征,并大声呵斥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的逃跑言论。在寇准的强力劝阻下,赵恒才下定决心亲征。
 
从赵恒的性格分析,他是非常希望和谈的,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他做得的确不算差,宋辽战争多次都没有吃什么大亏,但要求赵恒去开疆扩土那就太难了,不仅是赵恒的自身问题,国力也是不允许的。

14.jpeg
图5 辽、北宋时期
 
  • 被俘将领王继忠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继忠在望都之战中被俘,之后就投降了辽国。在宋辽两国交战之际,萧太后令王继忠给宋真宗写和谈信,这不一定是王继忠的本意,但他不写是肯定不行的。王继忠的和谈信,让宋真宗看到了和平的曙光,所以在对敌进攻方面有所顾忌。
 
一方面王继忠的和谈信扰乱宋军高层的军心,可以让辽军有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正是王继忠的和谈信,让双方建立了沟通的渠道。最想讲和但其实不是北宋,而是辽国,不论王继忠是否愿意,他的和谈信件都在最后的澶渊之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辽军主将萧挞凛战死,给了辽国很大打击,萧太后被迫只能和谈
 
在李继隆到达澶州之后,双方在城外爆发激烈厮杀,在李继隆的统一指挥下,宋军大胜,辽军大败。这让萧挞凛极为懊恼,辽国皇帝和太后就在不远的军营中,看着萧挞凛的一举一动。愤懑的萧挞凛想要再次攻城,但倒霉的萧挞凛遇到了宋军的秘密武器。
 
这种武器就是床子弩,这种武器好比现在的大炮,可以射杀几百米外的敌人,依靠几张强弓的合力把弩箭射出去,弩箭也比一般的弓箭大很多,是北宋攻城的利器,此时李继隆却拿他来射杀城下的辽军。
 
一次齐射之后辽军就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萧挞凛被射中的脑袋,很快就挂了。辽军主帅都挂了,军心自然不稳,哪怕保密工作做的再严密,主将不上战场,将士们的士气必定会受影响。这沉重的打击让萧太后主动要求和谈。

15.jpeg
图6 澶渊之战
 
  •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辽军孤军深入敌境,不顾一切的向前压迫,目的就是逼迫宋朝和谈,萧太后很明白,辽军兵力已经消耗大半,起兵的二十余万人只剩下了十几万。宋军虽然险胜也是疲于应付,损伤同样不小,几乎全国的兵力都被调动起来,财力物力耗费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和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哪怕说真宗是懦夫也罢,鄙视也罢,但毕竟赵恒给宋朝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时光,这对于百姓来说是最大的幸事。中原大地已经战乱几百年,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这块孕育着伟大民族的土地再次迎来了长时间的和平,这些功绩还是要记在宋真宗头上的。

参考资料:《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11:19 PM , Processed in 0.0402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