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2|回复: 0

[哲史艺丛] 诸葛亮放弃曹操与孙权,而选择连地盘都没的刘备只是为了私利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1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放弃曹操与孙权,而选择连地盘都没的刘备只是为了私利吗

 江河散人 历史学堂君 2023-04-10 09:14 Posted on 广东

作者:江河散人

编辑:莉莉丝


建安十二年,二十七岁的大龄待业青年诸葛亮从草庐中走出,在拒绝了更有实力和前途的曹操与孙权后,加入了始终在创业的刘备团队中。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干?这个问题向来是三国爱好者的热议点。

1.诸葛亮的朋友圈

从黄巾起义算起,刘备驰骋江湖已经二十多年,然而到诸葛亮投奔之时仍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就一个老江湖而言,不能不说混得是相当失败。
相较于一无所成的刘备,曹操与孙权无疑成功的多,前者打下来大半个江山,后者虽略差些,但也有江东这样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此,对于初次就业的诸葛亮来说,选择曹操或者孙权应该更理所应当。
但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是他没有进入曹氏或孙氏集团的门路吗?当然不是。诸葛亮虽然是个荆州的外来户,在本地缺乏根基与影响力,但经过叔父及个人的努力经营,诸葛亮的朋友圈并不差。
10.jpeg
诸葛亮的大姐嫁入当地的一流大族蒯家为妇,二姐嫁给了名士庞德公的公子,他自己则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本身是大名士不说,更是与荆州一把手刘表为连襟——两人都娶了本地豪族蔡氏的一对女儿,这样算来,刘表便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
有这样的政治资本,即便没有什么才能,想谋个一官半职也自然不在话下,只要对方对荆州有所图谋。
此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先一步在孙权方面任职,颇受重用,诸葛亮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路子搭上孙权。而且,东吴的另一位重臣张昭也曾经向孙权力荐过诸葛亮,只是为诸葛亮所拒绝了。
可以说,择主刘备是诸葛亮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与一般初次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屡屡被知名企业拒绝,而只能接受那些小公司或初创公司的offer有着根本区别。
11.jpeg

2.功利主义观

既然诸葛亮有条件进入大公司,为何最后却选择了刘备这样一座小庙呢?其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自己的抉择,诸葛亮曾经在《出师表》这一中学必背的课文里吐露过心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也即:本想做个隐士——但刘备三顾茅庐盛情相邀——出于报恩的出山辅佐。就此,报答知遇之恩是诸葛亮出山的动机所在,而这背后又有两人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志同道合。因为有诸葛亮自己的背书,这一说法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世长期公认的标准答案。
但到了现今,上面的说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功利主义的解释。
12.jpeg
最近在写中华通史的易中天的看法是其中典型,在他看来,诸葛亮之所以放弃曹操和孙权而选择刘备,只是因为无论曹操抑或孙权,都给不了他想要的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诸多势力中,曹操最强不假,但相应地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人才也最多,这些人都要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假使诸葛亮前去投奔,一方面曹操也给不了太好的待遇,不然让老同志寒心,另一方面诸葛亮与这些人也不是同一个圈子里的,受排挤、打压估计是免不了的。
东吴方面虽然弱一些,但情况类似。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会想不到这些,因此他明智地选择放弃曹操与孙权。
刘备则刚好相反,既没有像样的人才,也不存在一个荆州以外的派系,整个一创业型公司,给的待遇与职位肯定高。那么,是到大公司从小职员做起呢,还是到创业公司做经理甚至CEO呢?作为一个自视甚高的年轻人,诸葛亮选择了后者。
可以说,选择刘备乃是诸葛亮经过多番考量后作出的理性选择,与兴复汉室一类的大义关系不大。
13.jpeg

3.论点与疑点

上面的说法看起来没问题,挺符合现代人的认知的,谁身边没有两个心气高的朋友呢。但真的是这样吗?
支撑上述翻案文章的主要史料是这么两条:
其一,在好友孟建打算投奔曹操时,诸葛亮劝他,“中国(即中原)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说明他早就意识到曹操人才众多,去了极有可能会不受重用,故而可以推论,他基于这个理由在择主问题上将曹操给排除了。
其二,孙权前期的首席谋士张昭曾经大力举荐诸葛亮,孙权也有意将他留下,但诸葛亮却没有顺从,他给出的理由是: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什么是“尽亮”?当然是要尽最大可能地信任、重用自己,但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不能留在江东。
然而,上面两条证据都有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即它们恐怕更多是场面话,而并不一定能代表诸葛亮的真正想法。只要还原当时对话的场景,便一目了然。
14.jpeg
第一个证据的场景,是朋友打算前去曹操集团求职时,身为好友的诸葛亮进行的劝阻:那里人才众多,你去了也不一定能受重用,是金子哪里不能发光呢?
但以某种理由劝阻别人,不一定代表自己的行为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这显然是两码事,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类似的情景工作、生活中处处可见。
再说第二条,诸葛亮讲这话的时机,是在他拒绝东吴的力邀而又不能得罪对方的情况下,换种表述便是:我之所以拒绝你,不是因为看不上你们公司,只是没有合适的发展空间(“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而人所周知的是,这种场面话哪能作为真心话使用呢?
另一方面,假设翻案文章成立,那么我们无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选择出仕最重要的动机,更多是基于个人成就的功利主义思考逻辑,而非为了恢复汉室江山。
如此一来,诸葛亮自己亲自写下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纯粹是虚头巴脑、沽名钓誉的官场话了?难道一千多年,众多学者文人对他的纪念、推崇全都错了?真的可以这样解读诸葛亮吗?
而且,如何理解他迟迟躬耕南阳,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以一个27岁大龄青年的身份出山?以当时人的寿命水平而言,27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三十好几甚至四十多岁,若真是上述一心为己的功利主义者,又怎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这些都不是功利说能够解释的。
15.jpeg

4.小结

每个人都处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必定受制于当时的局限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故而提出不同于古人的新解释,即做翻案文章是可能的。
但前提条件是,论据要充分,推论要合逻辑,而不能只是简单拿现代人的思维去随意阐释历史,或者发现不符就武断地说记载错了,那样恐怕是万万不可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11:46 AM , Processed in 0.0345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