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哲史艺丛] 康有为人品怎么这样?出名后对当年贵人提都不提,背后有何隐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1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有为人品怎么这样?出名后对当年贵人提都不提,背后有何隐情?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3-30 18:31 Posted on 山东
35.png


康有为,一个在京城“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尽管在北京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但这项运动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在大清朝的权力核心区域,康有为并不能说有多少影响力。但为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1898年却成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直接进入了大清的核心权力圈,甚至出现了“围园杀后”的计划?这跟康有为背后的贵人有很大关系。


36.png

康有为(右)


一、站在康有为背后的人


康有为之所以能够从普通的读书人进入中央政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帝师翁同龢,但其实康有为过于强调自己与翁同龢的关系,反而有意遮蔽他真正的支持者张荫桓。


康有为在未进入中央之前便受到光绪的关注,一定是朝中有人,而能够帮助他的只可能是翁同龢,或者是张荫桓。有人说翁同龢的可能性显然要更大,而有人说翁同龢虽然向皇帝推荐过康有为,但这是在张荫桓推荐之后,就这一点来说,张荫桓所起的作用显然更关键。


37.png

翁同龢剧照


二、隐藏在康有为笔下的康与张


康有为与张荫桓在戊戌前后往来密切,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就不是秘密,但二人究竟是什么时间相识的却不清楚。1893年康有为来到北京参加会试,这时候的他早已与张荫桓结识并在考试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联络,二人经常讨论国内外大事,尽管张荫桓对康有为的许多观点并不赞同,但这并不影响二人的往来,张荫桓更是对康有为产生了浓厚的爱才之心。


38.jpeg

张荫桓画像


康有为在北京考试期间,也与翁同龢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康有为还拜谒过翁同龢并向其赠书,尽管翁氏并未接受,并对康有为展现出的野心与肆意曲解孔子十分生气,但康有为想要与翁同龢结交的愿望却是显而易见的。1895年,康有为再度赴京参加会试,尽管他对与张荫桓的交往事宜十分避讳,但在其他人的著作中,却可以看出二人密切交往的蛛丝马迹。


39.jpeg

翁同龢与康有为


在戊戌政变之后,张之洞部下梁鼎芬曾说过,康有为曾经在考试前后请人多方游走,希望能够获取状元功名,而为其多方奔走的正是张荫桓。


尽管到处请托在科举场上司空见惯,但毕竟不合规矩,而张荫桓能为康有为做这种事,就说明两人的关系十分深厚,很不一般。


40.png

梁鼎芬


除在考试过程中为康有为多方请托之外,张荫桓还向翁同龢引荐了康有为。1895年闰五月,康有为与翁同龢第一次见面,而这次见面翁同龢罕见地表达了对康有为的正面评价。此时的康有为刚刚通过科举考试,以新晋进士的身份即将踏入官场,而且康有为此时正与反对议和签约的翁门弟子文廷式等人交往密切,这自然引起了翁同龢的喜爱。


41.png


三、贵人相助,康氏终入中央


康有为与翁同龢会面之后,很快便因为李鸿藻与翁同龢之间的争斗而成为官场上的边缘人物,所以他南下投奔了张之洞,被迫离开北京长达2年之久。


1897年,康有为重返京城,继续为其目标而努力,他在北京多次向光绪皇帝递交文书,并通过了重重考验,皇帝看见了他的上书,不得不说这与张荫桓的推荐有着根本关联。


42.jpeg

张之洞塑像


1897年11月,康有为向光绪递交《上清帝第五书》,但遭到负责递交奏折的官员的拒绝,康有为不得不利用人脉与报刊在社会上传播《上清帝第五书》的内容,使此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他继续通过各种关系向光绪皇帝上书。11月19日,时任兵部兵科给事中高燮便向朝廷进奏举荐康有为,这即是康有为多方游走的结果,而高氏的进言很明显是受到了张荫桓的推动,不然以康有为的身份,有什么本事指挥一名正经八百的京官为其进言呢?


43.png

光绪皇帝


1898年2月,在高燮向朝廷进言3个月之后,朝廷终于有了反应,此时康有为已经写完了《上清帝第六书》,而此书就顺利地来到光绪皇帝的案头。


在甲午战后的朝局当中,翁同龢成为朝廷当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张荫桓则是翁氏背后出谋划策的人,既然康氏的上书得到了张荫桓的背后支持,那么翁同龢与康有为自然脱离不了干系。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多注意翁同龢在康有为进入中央政府的作用,而忽视了站在背后的张荫桓。


44.png

张荫桓


文史君说


一般都认为康有为之所以能够在几年内进入权力核心,与帝师翁同龢的举荐密不可分,但事实却是翁同龢不过是站在舞台前方的人,与康结交甚密的张荫桓才是幕后推手,只不过是康有为在撰写戊戌相关事宜之时,对他与张氏的关系进行了刻意隐瞒,才出现了这笔100多年的糊涂账。


参考文献


马忠文:《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3、4 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5:34 PM , Processed in 0.0305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