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午后,汉哀帝从睡梦中醒来,身边躺着他的男宠董贤。董贤侧身睡着,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哀帝想起身,却怕惊动了董贤,于是抽出剑,把袖子割断了再起床。
此即“断袖之癖”的典故。
一般认为,董贤是汉哀帝的同性恋爱人。史书中还记载了汉哀帝的其他“性变态”行为,他不仅与董贤昼夜厮混,还把董贤的妻子和妹妹召进宫,旦夕并侍左右。
汉哀帝的异常行为,可能与他的身体状况有关。《汉书》记载,哀帝“即位痿痹,末年浸剧”,所谓“痿痹”,表现为“两足不能相过”,也许会影响生殖功能,这从汉哀帝无后可以得到佐证。
董贤得宠后,每次得到的赏赐数以万计,汉哀帝还赐予其权力,任命他为大司马,也就是王莽之前担任的官职。
史载,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董贤被任命为大司马前夕,定襄郡出现了一只三足的马驹。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三条腿的马匹难以上战场,这可以解读为,有个不堪重任的人跃居高位,当上了大司马。
事出反常,必有妖异,这种怪谈符合儒家的灾异说。
年方弱冠的董贤显然不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但汉哀帝不在乎。
董贤的到来,让汉哀帝变得日渐奢靡。汉哀帝完全不顾限田的规定,下令赏赐董贤二千顷土地;派遣使者护送董贤去集市上购买奢侈品,一路上百商震动,路人喧哗,群臣为之惶恐;董贤在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兴建豪华别墅,引用渠水灌溉,所用器具甚至超过皇家宗庙的规格。
鲍宣那篇著名的“七亡七死”奏章便是作于此时,在文章的最后,鲍宣直言道,天下,乃皇天之天下,陛下贵为天子,也是黎民百姓的父母,为何只供养外戚和弄臣,赐予他们过万的赏赐,使他们的仆人、门客把酒当成水、把肉当成菜叶那样挥霍,大大小小的奴才都成了富翁,这不是上天的本意吧!鲍宣的措辞十分激烈,汉哀帝看在他是知名学者的份上,才没有痛下杀手。
丞相王嘉也上书劝谏,说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意思是,爱得太过火,只会害了他。
傅太后去世后,汉哀帝假托傅太后遗诏,要对董贤进一步赏赐,赐予其三块封地,增加采邑两千户。王嘉看到后,把诏书封起来退还,抗旨不遵。
于是,汉哀帝找个了罪名,将丞相王嘉投入监狱。王嘉在狱中遭受狱卒审问、羞辱,仰天长啸,说:“我有幸能担任宰相,却不能推举贤能,罢免奸佞,所以有负国之罪,死有余辜!”
狱卒问他,那谁是贤臣,谁是奸佞啊?
王嘉说:“贤能者有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当初没有举荐他们;奸佞之人是董贤父子,他们祸乱朝政,我不能罢黜他们,我罪当死,死无所恨。”王嘉在狱中被囚禁二十多天,绝食后吐血而死。
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其实并不简单。
有一次,汉哀帝在未央宫宴饮,酒后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
汉哀帝宠信董贤,或许是“再受命”的又一次试验,他是把董贤当成接班人培养的,所以说,我要效仿尧舜禅让,把皇位传给你,怎么样?
此前,汉哀帝已经有过类似的暗示,他在任命董贤为大司马的诏书中写着“允执其中”,这是传说中尧让位于舜时说的话。
对于汉哀帝的言论,群臣大为震惊,已然衰落的王氏家族率先表示反对。王莽的堂弟王闳上前进言道:“天下,是高皇帝(刘邦)的天下,并非陛下所有。陛下继承宗庙,应当传位给子孙后代,统治国家的大业至关重要,天子无戏言。”
汉哀帝沉默了,左右大臣也都表现得很惊恐,恼怒的哀帝下令将王闳赶出宫去。之后,王太后向汉哀帝求情,而哀帝也认为王闳年少志强,才没有进一步处罚他。
汉哀帝刘欣可谓个性十足,他在位时,打击权势熏天的外戚,有意推行限田限奴隶的改革,还闹出了“再受命”的事件。这么一番折腾,也没能挽回西汉的国运。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年仅25岁的汉哀帝驾崩。汉哀帝去世前,董贤随侍左右,哀帝将传国玉玺交给他,并嘱咐道:“不要轻易交给别人。”由此可见,汉哀帝对董贤信任有加,甚至有意托付后事。
董贤却是烂泥扶不上墙,又或许是他实在太年轻了,汉哀帝尚未将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董贤还没来得及封锁消息,汉哀帝晏驾的风声很快传到了未央宫外,担任宫中侍卫的王闳赶紧将此事告诉他那位身居长乐宫的姑妈——太皇太后王政君。
自从汉哀帝即位,王政君便和王氏家族进入漫长的蛰伏。
绝地反击的时刻到了。此前一年,王莽凭借着自己积攒的声誉,被召回京城,理由是照顾已经年迈的王政君,尚未官复原职。
王太后听闻汉哀帝驾崩的消息后,立即召见大司马董贤,询问他对哀帝丧事的安排。董贤一时慌乱,答不上来,只好摘下官帽谢罪。
于是,王太后乘机说:“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马身份处理过先帝(汉成帝)的丧事,我命他辅佐你吧。”
董贤这个“傻白甜”竟然叩头说:“幸甚!”
王政君急召王莽入宫,并下诏调动宫廷禁卫军归王莽掌管。王莽一入宫,便发动政变,指使尚书弹劾董贤,说他身为重臣,在哀帝病重时没有亲自侍奉医药,也就是对皇帝驾崩负有责任,禁止董贤再入皇宫。
董贤吓傻了,脱下官服,光着脚跑到宫门外,向王家求饶。王莽拿着王太后的诏书,在宫门外当众罢免了董贤,诏书说:“董贤年纪轻轻,还没有经历过大事,当大司马不合民意,就此收回印信、绶带,罢免官职,遣返回家。”
当天,董贤回到家就与妻子自杀,家里的人惊慌失措,连夜将董贤草草埋葬。王莽怀疑董贤假死,就让人将董贤的棺椁抬出来,开棺验尸。
长安城的百姓看热闹不嫌事大,听说董贤倒台后,纷纷涌入他家,假装哭丧,实际上是企图趁机偷些东西。事后,朝廷变卖汉哀帝生前赏给董贤的财产,共计四十三亿钱。
树倒猢狲散。董贤的亲信中,只有一个叫朱诩的小吏不忘旧恩,他弹劾自己,辞去在大司马府的职务,随后购买棺木、寿衣,找到董贤的尸身,将其安葬。
一向善于伪装的王莽此刻却露出了权力的獠牙,他没有放过忠心护主的朱诩,反而借其他罪名,将其处死。
一场宫廷政变过后,江山依然姓刘,但由于汉成帝、汉哀帝无后,王政君与王莽商量,从汉成帝的弟弟中山王一支中选择年幼的继承人。
于是,中山孝王刘兴的儿子刘箕子被立为皇帝,并改名刘衎,是为汉平帝。中山王刘兴当年因为背不出文章、忘记系袜带而错过皇位,不曾想他儿子还是当上了皇帝。
王莽重任大司马掌朝政后,毫不留情地打击其他对手。
他上奏请求取消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母亲丁氏的尊号,还将她们的坟墓挖掘后改葬。王氏重回朝堂,不仅要扳倒丁、傅两家,还要杜绝其他外戚集团争权,于是,王莽将前朝皇后废为庶人,并逼令自杀,其中包括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汉哀帝的皇后傅氏(傅太后堂弟之女),还下令不准汉平帝之母卫氏进京。
汉平帝即位时年仅9岁,朝政大权落入王莽手中。至此,王氏取得了一家独大的地位,顺从王莽的人就能得到提拔,不满王莽的人就会遭到诛杀(“顺莽者拔擢,忤恨者诛灭”)。
即便是王莽自己的儿子也不能忤逆他。王莽下令隔绝汉平帝与外戚卫氏的联系时,王莽的长子王宇极力反对,认为等平帝年长后,一定会报复王氏,于是想暗中帮助卫氏,甚至制造灾异来恐吓王莽。
王莽得知此事后,将王宇逮捕入狱,用毒酒赐死。当时,王宇的夫人尚有身孕,也被投入监狱,等她生下孩子后再杀。
王莽再一次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上一次是为了伪装,这一次是为了擅权。
王莽利用这一事件,罗织罪名大肆屠杀卫氏家族,只留下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一人。
王莽是一个偏执到近乎变态的人,在西汉末年却得“民心”,更准确地说,是得到儒家士大夫的拥戴。
这要从N年前,汉宣帝与太子刘奭(即汉元帝)的一次对话说起。当时,刘奭看到有大臣因言获罪被杀,就对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不以为然,正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家的政治精神是“杂霸、“儒表法里”:一方面要以儒家学说修饰于外,实行德治,推崇礼制,打造一个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又要用刑名之学治国,尊君卑臣,崇上抑下,谁不听话就削谁。
但汉元帝更推崇儒家的王道。自他即位后,汉儒进一步掌握舆论,走向极端化,甚至掀起了“奉天法古”的巨大浪潮,影响西汉末年的政局。这也许就是汉宣帝当年说的:“乱我家者,太子也!”
无论是汉哀帝的“再受命”,还是后来的王莽改制,背后都是这一股崇尚“古制”的思想潮流。
王莽本就是个儒生,明确地推崇儒家,他自年轻时就宣扬自己的道德,也符合儒家价值观,因此,王莽执政后,得到了大部分儒者的支持。
蜀地学者扬雄听说王莽辅政,在《法言》中称赞道:“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
汉公,即安汉公。汉平帝即位后,群臣纷纷上奏称颂王莽,认为他有安定宗庙的功劳,与周公同功同德,请朝廷封王莽为安汉公,“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
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封号,但拒绝了汉朝给他的其他赏赐,他说:“愿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等到天下家家户户都富足的时候,再给我封赏吧!王莽的谦让,让他赢得了空前的拥护,成为天下的道德模范。
得到安汉公的封号后,王莽处处效仿周公,其党羽为其营造出四夷宾服、祥瑞四起的“盛世景象”。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来自偏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进京朝贡,献上一只白雉。据文献记载,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原进贡,还要追溯到周成王在位时,即周公辅政时期。那一次,他们也向周公进献了一只白雉。
周公问越裳氏的使者,我有什么资格接受你们的礼物呢?
越裳氏的人答道,我们族里的老人说,三年风调雨顺,海不扬波,是因为中原出了圣人,于是我们就来了。
后世考证越裳氏在今越南、老挝一带,且不说西汉末年的这个越裳氏是否与千年前朝见周王朝的那个部族相同,他们进献白雉的行为,恰好符合当时谶纬中所说的:“王者德泽,旁流四表,则白雉见。”白雉出现,寓意王者的德行流布四夷,这有利于王莽的摄政。
王莽一步步走向权力之巅,汉朝为他发明了一个新的官职——宰衡,表明其地位在三公之上,成为政府首脑。之后,王莽又取得“加九锡”的政治待遇,这意味着他可以合法使用一些与天子同等的礼仪。与此同时,王莽手下的一帮儒生走出长安,前往各地,为其收集代表祥瑞的歌谣与谶语。
王莽对周公居摄的效仿,到元始五年(公元5年)达到高潮。这一年,一个叫刘庆的宗室向朝廷上奏,率先向王莽献媚,说“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然而,并非所有儒生都盲目崇拜王莽。学者梅福经常上书言政,当过县尉之类的小官。他认为,王莽的伪饰是为了篡汉,并不符合儒家思想,于是辞官归隐,连妻儿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直到多年后,有人在吴越之地看见了梅福,那时他已改换姓名,在会稽的市场当一名“保安”。
▲王莽画像。图源:网络
正当称颂王莽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到京城长安时,元始五年(公元5年),14岁的汉平帝刘衎离奇去世。他和前两任皇帝一样,没有留下子嗣。
关于汉平帝的死因,自古众说纷纭。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考证,汉平帝一直怨恨王莽屠杀母后卫氏一族,随着年龄渐长,有了夺回权力的想法,因此,王莽在腊月进献例行的椒酒,并在酒里下毒,赶在汉平帝亲政前毒杀了他。
颜师古的推理看似合理,王莽也有明确的动机,但缺乏证据,无法证明王莽是否有弑君之举。
汉平帝极有可能是疾病发作死亡。在长达五年的傀儡生涯中,汉平帝的身体一直不容乐观,每次情绪激动就喘不上气,类似于哮喘病,史书中说他“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
但作为辅政大臣的王莽还是要表现出悲痛的样子,他下令朝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为汉平帝服丧三年。
这是王莽篡汉的关键时机。汉平帝驾崩后,王莽在宗室中选出广戚侯之子刘婴为太子,史称“孺子婴”。刘婴时年4岁,此后三年,他作为西汉的皇太子遭到软禁,王莽禁止任何人与他接触,导致刘婴连话都不会说,长大后不识六畜,如同痴呆。他终究是一个永远无法即位的太子。
孺子婴被迫当太子的三年间,王莽改元居摄,当上了“假皇帝”。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以天子之礼祭祀天地,他代表汉室接受了“天命”。之后,尽管有宗室刘崇、东郡太守翟义发动的起义,但都没有撼动王莽的统治。
王莽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此时,各地上报的祥瑞为王莽篡汉宣传造势。
一个叫辛当的亭长声称,自己一连做了好几个梦,梦中有一人自称是上天的使者,他说:“摄皇帝当为真。”
没有人在意这个梦是不是凭空捏造,因为梦本身就是虚构。
在辛当的梦话之后,更神奇的异象出现了。有个黄衣使者来到汉高祖的宗庙,留下两个铜匮,其中一个画着尧后火德、舜后土德的五德终始图,另一个写着谶语,强调王莽篡汉的合法性:
“高帝承天命,以国传新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派人入宫,觐见年逾八旬的王政君,向姑妈索要传国玉玺,而就在不久前,王莽还假惺惺地承诺将来要还政于孺子婴。
王政君告诉王莽的使者,她不会同意汉家禅位。她是王氏的长辈,也是大汉的太皇太后,她不能让汉室江山在自己的手中终结。这个执掌后宫数十年的女子,一手造就了王氏的专权,但到这一刻,却放不下汉朝太皇太后的身份。后世史家用一个今天看来不太政治正确的评价形容王政君,说她是“妇人之仁”。
王政君当面怒斥前来索要玉玺的使者。对方接受王政君的训斥,沉默许久后说:“臣等无话可说,但一定要拿到传国玉玺,您到死也不愿交出来吗?”这句话明显是在威胁王政君。
于是,王政君只好取出传国玉玺,愤怒地砸到地上,交给王莽的部下。据说,王政君投玉玺于地,使传国玉玺碎了一角。
十一月丁卯日,王莽受禅,宣告西汉灭亡。
西汉是中国古代唯一被“和平演变”的大一统王朝,从安汉公到皇帝,儒者王莽通过儒家天命观篡夺了皇位。他对王氏的世系进行追溯,认为王氏的祖先是舜,王氏代汉,恰好符合尧舜禅让、汉祚已尽的传说。他也对儒家的“五德”系统进行改造,自称是土德,汉为火德,依照五德相生相胜说,土胜火,所以王氏应取代刘氏。
王莽开创的王朝,被称为“新”。
他称帝后,针对当时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朝,似乎有万象更新的意思,但事实上,这个国号应是源自王莽在西汉时的封号——新都侯。
新都国位于南阳郡,这一地区在两汉时期文化鼎盛、经济繁荣,出了不少名人。南阳有一个家境没落的汉室宗亲,他性情豪爽,常藏匿亡命之徒,新朝建立后,曾前往长安,入读太学。
▲汉光武帝刘秀画像。图源:网络
这名年轻的儒生,将在多年后恢复汉朝刘氏的统治,也将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的谶纬神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他便是日后的汉光武帝刘秀。
王莽当然不会去注视一个籍籍无名的读书人,此时,他将投身于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注定失败的改制之中。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 [汉]荀悦,[晋]袁宏:《两汉纪》,中华书局,200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 吕思勉:《秦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