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哲史艺丛] “李广难封”到底有多难?五分钟带你读懂这位悲剧英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6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广难封”到底有多难?五分钟带你读懂这位悲剧英雄

 猫斯基 历史学堂君 2023-03-20 08:39 Posted on 广东

作者:猫斯基
编辑:莉莉丝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是率军平定燕齐两国的秦国名将李信,也是一员猛将。李广继承了善战的家风,镇守右北平时,匈奴人将他呼作“飞将军”,数年不敢侵犯边塞。

但这样一位赤胆忠心、能征惯战的名将,最后不仅没能封侯,还落得个自杀的凄惨下场,让人唏嘘不已,后世也往往将责任推给卫青和汉武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但实际上李广自己也是要为此负责任的,并不完全是他人之过。

0.jpeg
上图_ 李广(?-前119年)

我们先从李广自身在战场上的表现说起。记载中李广第一次征战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这场战役中“广以良家子从军,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也就是说这是李广第一次从军征战,就因为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而担任中郎,这是当时皇帝的近侍官。

此后他又跟随周亚夫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并且作战勇敢有夺旗之功。李广擅长骑射的本领也堪称举世无双,最有名的一次战例当属汉景帝时匈奴入侵上郡,李广率领百余骑撞见了匈奴数千骑兵,亲自射杀两名、俘虏一名敌方的“射雕者”,后又“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得以安然撤退。

元光六年(公元前137年)李广出雁门与匈奴作战结果兵败被擒,他瞅准机会抢夺了匈奴人的战马向南奔逃,途中又射杀了许多追击的匈奴人;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被匈奴左贤王围困时,使用强弓大黄射杀多名匈奴裨将。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李广十分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骑射,而这正是中原军队的短板。

1.jpeg
上图_ 古代匈奴人

然而李广是一个军事指挥官,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个人武艺的表现,而是沉着冷静的心态、优秀的指挥能力和丰富的战场经验,可惜在这些方面李广的表现真的是乏善可言。例如刚才提到的三场战例,在景帝时期那场战役中,李广为了追击这几个匈奴“射雕者”,仅率小部分军士在外独行一昼夜,“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将领在外一天一夜与大部队丧失联系,不仅自己身陷险境,也让军队群龙无首,无法组织有效的行动,一旦遇到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元光六年那场战役李广之所以被俘,是因为他率领的一万骑兵全军覆没,逃回后论罪当斩,后来赎为庶人,而在元狩二年遭受围困的那场战役中,李广所率领的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此外李广还在两次对匈奴的出征中打了酱油,一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广随卫青出定襄,但是没有任何功绩,而卫青则获得了斩首一万五千的战绩;另一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七次出征,霍去病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封狼居胥的功业,而李广由于失道没能配合卫青完成擒杀匈奴单于的任务,后因不愿面对刀笔吏而自杀。

2.jpeg
上图_ 第七次远征(漠北大战)形势图

总的来看,李广个人的表现十分英勇,可是指挥作战的结果却十分难看,要么是全军覆没,要么是没有功绩,不能获得封赏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有人会说了,李广这是因为运气差,他本人不应该负责任。但实际上,这个锅还真得李广背,因为他没有选择正确的对匈作战打开方式。

西汉初年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由于找不到对付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只能采取和亲政策,而武帝时发动的多次对匈奴大规模作战,大多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和丰硕战果,其原因正在于西汉骑兵战术的革新。这种革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文帝时期,晁错曾经对汉文帝建言:“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即用骑兵和战车与匈奴人肉搏,发挥汉军优势,当时汉文帝也采纳了这一提议。

3.jpeg
上图_ 汉太宗,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

其实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就已经采用这种方法对付匈奴人,效果很好,但毕竟是被动的防御,很难根除匈奴的威胁。而武帝时期已经有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和充足的马匹储备,因此卫青和霍去病做的就是主动出击,将这种战术发挥到极致。

例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指挥汉军骑兵万余人出陇西发动进攻,史载“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明显是采取近战肉搏的战术;此外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骑兵搜寻匈奴主力,匈奴单于发现后指挥军队率先攻击,亮军交战后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中双方都难以看清敌人,卫青趁此机会又派遣骑兵包抄了匈奴军队两翼,两军展开了近距离厮杀,最后汉军斩首一万余级,而另外一支霍去病部斩首更是多达七万余级。

可见在近战肉搏中汉军优势十分明显。东汉时期那位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对于两军肉搏战的水平也有过阐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也就是说,凭借装备上的优势,汉朝军队可以依靠肉搏战碾压匈奴骑兵。

4.jpeg
上图_ 孝堂山画像石,左侧的匈奴战士被右侧的汉军碾压

然而李广却没有采取这种战术,我们看李广指挥的几次战役,都是在发挥自己的骑射本领,或者率领军队与匈奴军队互射,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损兵折将也是很自然的了。而且李广治军方面也有很大不足,司马迁也说他的部队行军时“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习刁斗,莫府省约文书籍事”,李广治军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军队缺乏应有的纪律又不擅长近战,真正打起仗来确实是会吃大亏的,所以李广离一个合格的将领还是差的远啊。

军事之外,李广也犯了许多大忌。司马迁说李广“悛悛如鄙人”,这话确实中肯,因为李广在战场之外也是一错再错。比如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下战功,当时梁孝王特意授予他将军印,李广竟然接受了,但这实际上犯了大忌。因为汉朝为了防止地方藩国威胁中央,明令不许中央朝臣与诸侯交往,而李广竟然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印,就算他不想反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好在景帝开明,只是取消了对李广的封赏,但这样缺乏政治敏感性,想必李广在朝廷里混的也不怎么样。

政治不敏感也罢了,李广还轻视法度。元光六年兵败后,李广被废为庶人,因此在家与朋友射猎游玩,晚上才返回,被霸凌尉阻止,李广随从说这是原来的李将军啊,估计这个霸陵尉也是一根筋,说了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强行把李广拦了一夜,结果李广就记了仇,后来复出以后让霸陵尉跟随自己出战,“至军而斩之”,人家前脚刚到就把人砍了,私自杀害国家公职人员,确实够不讲理了,但这还不是最狠的。

5.jpeg
上图_ 李广墓

李广曾经与以擅长相面著称的王朔私下交谈,感慨自己不得志,王朔问他有没有后悔不安的事情,李广说自己曾经诱降羌人八百余人,但是使了诈一日之内就将这些人全部杀死。王朔说,没有比杀降更能带来灾祸的了,将军不能封侯都是因为这件事。看来李广自己也为杀了这800多投降的羌人而不安,但是毕竟事情已经做了,无法挽回;司马迁记载这件事,似乎也是认同王朔的见解的,当时汉朝其实大量需要边疆少数民族补充兵员与匈奴对抗,李广这么办事不仅有损自己声誉,也不利于汉朝的建军大业,当然要被记上一笔了。

有些人可能认为是汉武帝跟卫青故意跟李广过不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李广自杀后卫青也很自责,李广之子李敢因为这件事曾经打了卫青,卫青也不声张,以他当时的权势将这件事往上一报李敢的命就没了,而且名正言顺,也不需要唆使霍去病去暗杀,霍去病射死李敢其实就是自己擅作主张的跋扈表现,与卫青没有关系。汉武帝对李广也一向不错,前线失利后还不顾李广之罪重新启用他,李广自杀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此前的战场表现也实在拿不出手,武帝不让他当先锋也在情理之中。

6.jpeg
上图_ 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正面刻画李广,当然与二人命运相似,感同身受有关,但其实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朝廷中担任郎中,而这一年担任郎中令的正是李广之子李敢,因此司马迁不仅与李广感同身受,还是李广之子的下级,这两层关系加起来,司马迁难免对李广有所偏颇。

后世也有许多人从司马迁的观点出发同情李广,但也有一些比较尖刻的声音。比如明末黄淳耀就曾经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7.jpeg
上图_ 黄淳耀(1605~1645)

总体上来看,不管犯下多少错误,李广确实是一位英雄人物,对大汉忠心耿耿,作战勇猛,也因此获得了时人的认可。可惜他的失误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人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因此也很难将他视作一个合格的将领,这可能正是他难以封侯的原因。
 
参考资料:《史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5:19 PM , Processed in 0.0308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