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2|回复: 0

[哲史艺丛] 兵力国力都占优的唐朝,却为何对吐蕃屡战屡败,还沦丧大片疆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5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兵力国力都占优的唐朝,却为何对吐蕃屡战屡败,还沦丧大片疆土

 苏灿 历史学堂君 2023-03-03 06:48 Posted on 广东

作者:苏灿
编辑:莉莉丝


唐代的武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业”,不仅建国初年便一举击破困扰北中国近百年的突厥,甚至跨海征伐并降服朝鲜半岛,击垮企图东进的日本,其疆域开拓几乎达到了汉家王朝的巅峰。

 

但雄踞西南的吐蕃帝国却始终窥伺着唐王朝,不仅时常染指并最后吞并西域,甚至曾多次攻破都城长安,极大削弱了唐朝国力。

 

按理说,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力,唐朝可谓占据优势地位,但为何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屡屡失利,最后引得吐蕃崛起并沦丧大片疆土?

 

0.jpeg

上图_ 吐谷浑 与 吐蕃


  • 唐蕃战争转折点:兵败大非川


隋唐两朝都采取关中本位政策,关中不仅以善战的武士和丰沛的粮草支持战争,更是自南北朝以来关陇贵族的老家,可见该地对于唐朝的重要性。特别随着疆域的开拓,唐朝的势力不断向西进取,逐渐取得了西域与河湟谷地,成为拱卫关中和长安的屏障。


但这一乐观局面很快便被从高原上崛起的吐蕃帝国打破:吐蕃不仅开始积极向东攻略,并企图吞并占据青海的吐谷浑,趁机向北占据西域。面对这一棘手的挑战,唐朝也开始积极调整战略,在平定高句丽后,将战略重心放到了帝国的西陲。很快,被吐蕃侵扰的吐谷浑可汗向唐朝请求援助,这使得唐朝掌握了主动权。



1.jpeg

上图_ 大非川之战,唐高宗总章三年,唐与吐蕃为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吐蕃军队直接驻扎在被其强行吞并的吐谷浑故地,对西域构成直接威胁。次年,吐蕃大将论钦陵便率领40万吐蕃主力北上入侵并攻占了安西四镇。如此一来,关中和长安马上要暴露在吐蕃军队的兵锋之下。为实施围魏救赵的战略,并趁机夺回吐谷浑,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当年四月初九,唐高宗便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领军5万精锐反击吐蕃,并占据青海西部,以实现“护吐谷浑还国”。

 

所谓“逻娑”,便是吐蕃帝国的都城逻些(今拉萨市),此次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可见唐朝上下不只是希望薛仁贵可以吸引吐蕃主力并为唐军收复安西四镇创造条件,更是有着一举消灭吐蕃主力并入主高原的野心。


2.jpeg

上图_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


起初,薛仁贵的进展确实比较顺利,唐军经过鄯州(今青海乐都)到达青海湖南边的大非川后,薛仁贵决定让副将郭待封率军2万在大非川守护唐军辎重粮草,自己则亲自率军轻装奔袭并寻觅吐蕃军队。很快,唐军遭遇并大败吐蕃军队,而且乘胜进占乌海城。据《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


但由于副将郭待封擅自率领唐军辎重部队冒进,结果被吐蕃军队击败,失去大批辎重和粮草的薛仁贵被迫退守大非川。对峙多日后,唐军力战不支而溃败,薛仁贵也只得“与钦陵约和而还”。之后,吐蕃军队占据了青海西部、安西四镇。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吐谷浑之地亦被吐蕃彻底吞并。

 

 

3.jpeg

 上图_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 那么,为何唐军在大非川之战中遭遇失利,并且唐朝对吐蕃的战略也转向消极,直到丧失安西四镇并被攻破长安呢?

 

首先,副将郭待封擅自起兵冒进要负首要责任。


正是冒进造成唐军失去大批辎重和粮草,并丢掉牢固的营地,故而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此次战争原本是朝廷“围魏救赵”战略的一部分,也就是薛仁贵率军寻找并吸引吐蕃主力,为唐军收复安西四镇和河西争取时机,并积极寻找围剿吐蕃主力的机会。虽然郭待封的擅动打乱了薛仁贵的战略,但武德充沛的唐军几乎全军崩溃。


4.jpeg

上图_ 唐朝军队

 

其次,唐军遭遇高原反应,无法发挥全部战力并屡屡受限。


从汉代开始,中国已有关于高山病(也就是高原反应)的记载。但古人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病症,只知道在“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唐代《通典》卷190《边防典六》记载吐蕃地理时说道“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古人一直认为在高原遭遇“瘴气”才发生头晕无力乃至于昏厥的症状,但其实应该是高原反应。

 

虽然薛仁贵部唐军在大非川遭到吐蕃主力的毁灭性打击,但两军实际上胜败决在乌海。而乌海(托索湖)自古便是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经过这里,海拔在4000米左右。而薛仁贵部自河湟谷地的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出发,要到达乌海或大非川,实在是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而参战唐军据《旧唐书·吐蕃传上》记载,基本上由“关内、河东及诸州骁勇”组成,其中大部分应属于“初上高原者”,这批来自中原的军队当然更容易发生高山(原)反应了。


5.jpeg

 上图_ 吐蕃军队

 

最后,高原不适合唐军长期屯驻,更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以难以牢固占据。


唐朝和吐蕃自始至终,始终围绕着青海湖周边地区在争夺,特别是青海湖和赤岭(今日月山)正好是分界线:唐军向西就到了海拔过高的高原,高原反应让唐军疲惫不堪;而吐蕃军队向东就下到河谷甚至是平原,但湿热气候也让习惯高寒的吐蕃人极端不适。所以唐军更愿意在河西走廊与河湟谷地屯田,吐蕃则寻找时机蚕食西域并南下关中。

 

6.jpeg

上图_ 河西走廊示意图


大非川战役失利后,唐朝再也没有以“逻娑道”或“逻些道”命名的行军道,可见唐朝起初的踌躇满志已经崩溃,此战之后,唐朝彻底放弃了积极进取的战略,只得退守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并积极谋求西域,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对吐蕃战争,甚至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采取了收缩战略,大批西域军队被调入关中平叛,吐蕃趁机蚕食西域并截断了丝绸之路,兵临长安,随时都可以进兵入侵关中和川蜀。


参考资料:
[1]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王吉林:《从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

[3]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2:52 AM , Processed in 0.0384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