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8|回复: 0

[哲史艺丛] 为了和平安定,地名背后都藏着哪些“小心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和平安定,地名背后都藏着哪些“小心机”?

 郭晔旻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1-12 21:30 Posted on 北京

20.jpeg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你知道“保定”是“保卫大都安定”的意思吗?“西安”又是从何时取代了“长安”这个名字?可以说,我们知道的地名可能比一生记住的人名还要丰富,随便拎出一个,都能牵出一段丰富的历史故事。近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地名的兴趣。

21.png
《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海报

在中华版图上,很多地名仿佛是沟通古今的暗号,透露着此地曾发生的故事,藏着古人深沉的心思……比如带“营”字的地方,很可能有古代军队驻扎在此;带“定”“安”的地名,则体现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驻军的孑余


为了维护王朝稳定,历代都将掌握一支强大军队视为头等大事。既然有军队,自然就有军营。在中国各地,与之有关的地名是颇有一些的。就拿山东来说,文登市内有文登营、营南、营前,淄博市也有李家营。这些“营”就源于当年军队驻地的营房。与之相距甚远的江苏省如东县(今属南通市)以前有个镇干脆就叫作“兵房”(现并入大豫镇),也是因为民国初年有盐警驻此建造营房而得名。

而在县市地名里,与军营相关的“线索”似乎不这么直接,但细细查之,仍有不少。比如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这个县名显得很怪。这是因为在清代,这里是皇家猎场——“木兰围场”的所在地。作为禁地,当时这里禁止普通人居住,只有朝廷派出的八旗兵驻守管理。清代中后期,皇帝不再到此打猎,围场管制渐弛,平民逐年移居于此。于是清末索性在这里设“围场厅”,后来又改作“围场县”。

不过,军营相关地名的主要渊源,还是明代设立的“卫所”。所谓“卫所”是明朝的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洪武年间,明廷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其中多者称“卫”,少者为“所”: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官兵都以家庭为单位居住于卫所,实行世袭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创立的这种“寓兵于农”的制度很得意,还曾夸口“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随着卫所军户人口的繁衍,从明代中期开始,其军事色彩逐渐消褪,变得与普通州县没什么两样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改革行政区划时,卫所制度便彻底废除。只有一些改设为府、厅、州、县的卫所,在地名里仍然留下了当年作为屯兵之处的痕迹。

今天的青海省会西宁市,就与卫所有着一段渊源。洪武六年(1373),明朝设置西宁卫,取义为“西陲安宁”。其管辖之地甚广,“西至今湟源县与湟中县分界处;北至今大通县塔尔乡一带;南以拉脊山为界;往东包括互助县南部、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直到黄河界”。雍正三年(1725),西宁卫改设西宁府,首县为西宁县,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又撤销西宁县,设立了西宁市。不过,西宁虽有卫所的经历,但“知识产权”不属于明朝。毕竟早在宋元年间,这里就是西宁州了。

相比之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则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卫所“孑余”。在明代,宁夏是个边疆军事重镇。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宁夏驻军达7万余人,仅宁夏平原就有多达156个驻军堡寨,即“村落多土坦环峙,兀为堡寨”。按今天的行政区划,宁夏南部设有“固原镇”,北部则为“宁夏镇”,所谓九边重镇,宁夏一隅居然独占其二。其中的宁夏镇下辖七个卫(宁夏卫、宁夏前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宁夏后卫与宁夏中卫)。到了清雍正年间,其余卫所或是废弃,或者改名(比如宁夏卫改成了宁夏县,即今银川市前身),唯独宁夏中卫不但成功改制成县,还径直称为“中卫县”。“中卫”这个名称也因此留存至今。

相比“中卫”的名称来源于“卫”,辽宁省抚顺市在明朝的级别则要低一些——它在当时只是一个“千户所”。洪武十七年(1384),明军建起了抚顺城,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沈阳中卫。虽说是个小城(周围仅三里),抚顺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它是当时辽东城(辽阳)以东的边防重镇,明与女真“建州三卫”往来的要冲。抚顺城东二十里的马市就是建州女真与汉民互市贸易的场地。乾隆帝前往永陵(努尔哈赤祖先的陵墓,位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祭祖路过抚顺时,曾在诗里对“抚顺”之名做了解释:“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抚顺城》)他当然是站在满洲(女真)的立场说这番话的。

22.png
宁夏中卫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沿黄河修筑。在明代,宁夏是个边疆军事重镇。中卫市便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卫所“孑余”。清雍正年间不但成功改制成县,还径直称为“中卫县”。“中卫”这个名称也因此留存至今

实际上,除了抚顺这样的“所”,在明朝的辽东都指挥使司辖下的多达25个“卫”里,也不乏成为后来城市名称的例子。比如海州卫“控东西之孔道,当海运之咽喉”,就是今天的海城市(今属鞍山市)。另外,位于辽西走廊的绥中县(今属葫芦岛市)也值得一提。

对于建都北京的明王朝来说,“密迩京城”的辽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条负山面海的走廊,实为沟通山海关内外的最便捷通道。因此,明朝开国以后,就在这里密集设置卫所(广宁卫、宁远卫等)。明朝与后金(清)的战争开始后,明军更是以这些卫所为基础,构筑了一条以宁远和锦州为中坚的“宁(远)(州)防线”。正是因为这道防线的存在,令努尔哈赤与其子皇太极(清太宗)如鲠在喉而不敢正面进攻,直到明朝灭亡,清军都不曾攻破山海关,盖因此也。遗憾的是,辽西一带的卫,后来名称得以保留的很少。广宁中后所算是其中的“特例”。清末在中后所设县时,据说就取“中后所平安绥宁”之义,起名为绥中县。


和平的向往


因为甲午战争的失利,代表清政府在《马关条约》签字的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按理说,李鸿章的新官职两广总督与直隶总督级别相当,为什么还被看作是被贬呢?这当然与直隶总督位居“疆臣之首”的特殊地位有关,当时直隶总督驻地之一保定(另一个是天津)的地名上,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保定的历史非常悠久。《史记》说,黄帝与各诸侯“合符釜山”,成为天下共主。这个“釜山”当然不是今天韩国的第二大城市,而是现在保定市徐水区的釜山。保定地处太行山东麓,扼华北平原之要冲,“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元刘因赋)。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因此而战事不断。东汉光武帝刘秀平定河北时,主战场就在保定附近。十几个世纪之后,成吉思汗攻金时,在保定(当时叫保州)遇到顽强抵抗,结果城陷屠城,“杀众数十万,老幼无孑遗”(《田喜墓志铭》)。后来明初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保定又一次沦为战场……

不难想象,人们因战争而生的对和平的渴望,会反映在地名上。而且保定还有个特殊情况。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于是出现了“顺义”“怀柔”这样带有帝都色彩的地名),这就使得处于京南主要陆路交通大道之上的保定成为京畿之外的“护城河”,所谓“清苑(今为保定市辖区)为京师门户,最称要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保定这个地名最早就出现在了元代——朝廷以“保卫大都安定”之意,将其改为“保定”。日后清代将地位崇高的直隶总督驻地设于此处,当然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23.png
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威抚畿疆”匾额。保定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元代——朝廷以“保卫大都安定”之意,将其改为“保定”。日后清代将地位崇高的直隶总督驻地设于此处,当然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同样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对和平长久向往的地名,还有陕西省的西安市。其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西安还有个名气更大的古称——“长安”。在从汉到唐的10个世纪里,“长安”一直是中华声威的象征。盛唐时期,长安人口已达百万之众,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诗人樊珣在《忆长安·十月》里追忆那时的盛景:“万国来朝汉阙,五陵共猎秦祠。昼夜歌钟不歇,山河四塞京师”。

24.png
西安永宁门夜景。永宁门是西安城墙正南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之“安上门”,明洪武初扩建西安府城,沿用为南门,易名“永宁门”。自明朝始,“西安”也代替了自秦汉隋唐以来的古都长安之名,取“安定西部地区”之意

五代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地名仍旧保留了下来,宋金时期,长安所在地区依然叫作“京兆府”。“京兆”这个名称早在汉朝就开始使用了,意思是“京畿之地”。北宋建都河南开封,金的京城从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路南下,先到中都(今北京)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也没有长安什么事。奇怪的是大家却都不觉得“京兆”之内缺少京城有什么关系。

直到元代,人们才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于是最后决定把“京兆”改成“奉元”。到元末,又是一场天下大乱,关中一带陷入军阀混战达十年之久,令百姓苦不堪言。洪武二年(1369),明军在攻占大都之后兵锋转向西北,名将徐达、常遇春统兵一举击溃陕西军阀拼凑的十万大军,奉元守军立即逃之夭夭。三月六日,徐达率明军整师入城,受到百姓夹道欢迎。一如朱元璋在北伐檄文里所言,新建立的明朝地方政府当即“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诸如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修复水利这类的善政使得“秦民大悦”。

不过,入“明”之后,奉“元”这个名字,断然是不能再用了。因此,徐达入城伊始,即代表明王朝宣布: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元代在“京兆”改名的过程中,一度想到过另一个名称 “安西”(1278—1312),取的是“安定西部地区”之意。但实际上,蒙古汗国早在1264年,就已经在今甘肃省南部、青海省东南部一带设有一个“安西”州。后来改用“奉元”,可能也有杜绝重名的考虑。明朝所用的“西安”其实与“安西”是一个意思。清朝雍正年间成书的《陕西通志》就直截了当地写道,“即元安西义。”

自明朝始,“西安”代替了自秦汉隋唐以来的古都长安之名,首次以陕西省会的地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且走过了6个多世纪,至今沿而不改。就像西安以及其他寓意类似的地名所期许的那样,愿硝烟永息,和平常在。

a.png
END
作者 | 郭晔旻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2022年6月上,原标题为《止戈为武:那些寄托和平向往的地名》,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5:39 AM , Processed in 0.1364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