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史知识 Author 李凯源
在拥有移动电话的人群中,短信一度是使用极为广泛的文体。其快速、简约、方便,形式灵活,可庄可谐的特点,日益受到青睐。其实,我国古代也有“短信”,其形式精短类似于今天的短信,其审美经验值得借鉴和继承。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短信,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记载史实,传达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信息。古代的书、笺、函、启、札、牍、帖等等,其简短者均为短信。近代的电报文稿,也可视为短信的延续。我国出土简牍证明,秦代以前已有短信,汉代尤为多见。1930年,我国与瑞典合组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一封简短的家书就较为典型:“范君上月廿一日过当曲,言:昭公到高平,还,道不通,天子将兵在天水,闻羌胡欲击河以西,今张掖发兵屯诸山谷,麦熟,石千二百;帛,万二千;牛有卖,马有故,七月中恐急,匆匆,吏民未安。”短短的71个字,把光武帝进兵陇东,与窦融联合,准备进击隗嚣的军中情况,告知家中。文简意明,一目了然。有些短帖,由于书写者是大书法家,这些随意书写的纸条,内容并不重要,书法反而成为“国宝”,世代流传。北京故宫中的“三希堂”,乾隆帝在此收藏着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24字)、王献之的《中秋帖》(22字)和王珣的《伯远帖》(47字)均为稀世珍品,故名为三希堂。这3个帖子的内容都是短信,却以书法名作而传世。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与李太保乞米帖》也是短信名篇。颜真卿任刑部尚书时,家中无米为炊,于是就写了一个便条(短信),派人到李太保家中借米。短信的内容为:“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祗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今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难,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这封44个字的短信,叙事清楚,要求具体,从中也看到作为朝廷大员的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到全家人连熬粥的米都没有,不得不向老朋友去乞借的史实。有的短信善于描写抒情。南朝梁学者刘峻为朋友送去一些橙橘,并附上一篇短信,后人名为《送橘启》。原文为:“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劈之香味噀人。皮薄而味珍,脉不粘肤,食不留滓,甘逾萍实,冷亚冰壶。可以熏,可以芼(mào)鲜,可以渍蜜。毡乡之果,宁有此邪!”刘峻用64个字,把橘子的美形、美味,可闻香、可生食、蜜饯的特点,描述得精妙入微,几可作为文学精品来诵读。再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介绍葡萄的味道特点:“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倦。”与《送橘启》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柬类的短信,古代也颇受重视。清人吴锡麒,邀请友人张心甫同游杭州宝石山,短简为:“枕上闻鸟声关关,披衣起盥,日色已上纸窗。望宝石诸山,轩豁呈露,笑黛宛然。足下能同一游乎?已买碖舲以待。”寥寥43个字,写景写情,让人叹为观止。以诗歌邀友人相聚饮酒,是以韵文形式写的短信。白居易的两首五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碞二升酒,新簟六尺床,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应是诗柬的代表作。古人对短信是经过周密思考后认真撰写的。明末清初的宋祖谦写给胡元润的短信,用31个字评论绘画写生艺术的似与不似的问题:“写生,赵昌意在似,徐熙意在不似。意不在似者,太史公于文,杜少陵之于诗也。”意惟期多,字则求少,对比分析,理深意明。用短文讲道理,尤其难为。章世纯给其弟子饶子正写了一封论财的短信:“财者,变化万物者也。愚者在财而智,直者当财而曲,诚者在财而伪:此之谓财。”这30个字可以作为一篇论文来读,意旨深刻,字字珠玑。还有一篇文字极为简短的答谢信可供欣赏。沈守正收到王献叔赠送的兰花后,写信致谢:“蕙何多英也?谢。”您馈赠的蕙兰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花朵呀?太感谢了!6个字的短信,承载着无尽的花香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简牍“贵在明决”,“辞若对面”。“贵在明决”是说短信文字虽少,要把事情和观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辞若对面”,即指写信人与受信人如对面相视,写信人的形象、品格、道德、修养、文化、功力,透过短信已展示在对方面前。文品即人品,古代短信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的新短信中,仍有可资借鉴的东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