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极为正常的活动。在中国士族兴盛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姻更涉及到士族大家的政治、经济乃至未来命运。因此,士族对“门当户对”极为重视,最终形成了家族联姻模式。这种婚姻让士族牢牢控制权力和地位,也为未来的衰弱留下隐患。
那么,当年士族的实际婚姻状况是怎样一回事,为什么说士族联姻是士族阶层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呢?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统治阶级的婚姻有这样一段描述:“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当年的中国士族婚姻。对古代统治者来说,婚姻几乎是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政治手段,尤其对那些门阀士族阶层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婚配问题上不但要求双方的家庭地位“门当户对”,还有着其他种种政治、经济上的考量。
在利益驱使下,个人情感完全不在考虑范围。靠着大族之间的联姻,他们会形成一张牢固的关系网,不但可以一荣俱荣,还垄断了社会的上升通道,形成以“婚”和“宦”为核心的两大门阀士族的关系支柱。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士族力量受战乱和外族入侵的破坏很大。当时的中国北方,士族之间的联姻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但在南方,由于政权相对稳定,继承了西晋旧制的南方士族不但享受到了以前的一切经济特权,还通过九品中正制保证了政治权力。这导致南方士族的门第联姻极为盛行,各大士族之间都有通过联姻而形成的关系网。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形成的婚姻观,甚至影响到了后世。当时的士族联姻有着怎样的规则?这些联姻对后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士族阶层来说,他们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地位的攀升,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地位的下降。能够通过联姻方式把自身家族提高到更高一级的社会地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做不到,那么退而求其次,通过联姻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下降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士族联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比如,琅琊王氏通过联姻建立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据史书记载:“琅琊王恬女嫁谯国桓冲,桓冲侄女妻王敬弘,两族为两代姻亲。司马元显讨桓玄,欲悉诛桓氏,诞固、陈修等与玄志趣不同,由此得免。修,诞甥也。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又言修等得免之由,乃徙诞广州。”
由此可知,士族之间靠联姻形成的关系网,可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联姻家族会迅速出手援助。依靠姻亲形成的关系网相当牢固,大大巩固了士族集团的统治地位。但由于有外族入侵,北方士族也开始出现与外族联姻的现象,比如魏孝文帝时期,北方士族就开始与少数民族上层通婚。这种现象延续了很久,比如唐李氏家族就有浓重的鲜卑血统,不过这也都是政治婚姻,依然没有逃脱家族利益为主导的形式。
图为司马金龙墓彩绘屏风(局部)。司马金龙曾与鲜卑族女子通婚,司马金龙墓即为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来源/大同博物馆
当然,也有地位低的士族与地位高的士族联姻成功的例子。比如西晋时期,有汝南安成富家女子李络秀自愿嫁给安东将军周浚为妾的事情。根据《世说新语·贤媛》一书记载:“周浚作安东时,行猎,值暴雨,过汝南李氏。李氏富足,男子不在。有女名络秀,闻外有贵人,与一婢于内宰猪羊,作数十人饮食,事事精办,不闻有人声。密觇之,独见一女子,状貌非常,浚因求为妾。父兄不许。络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或大益。’父兄许之。遂生伯仁兄弟。络秀语伯仁等:‘我所以屈节为汝家作妾,门户计耳!汝若不与吾家作亲亲者,吾亦不惜余年。’伯仁等悉从命。由此李氏在世,得方幅齿遇。”这种较低级别的士族为高攀不惜当妾,虽说对士族来说并不光彩,但李络秀对家里的话倒句句在理,她靠着自己的姻缘,提高了李氏一家的社会地位,无疑算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士族之间自然有地位高低,但怎么也比不上攀附皇亲国戚。比如,东晋褚裒(póu)就因为联姻皇室,让褚家地位一飞冲天。晋康帝司马岳还是琅邪王时,娶了褚裒的女儿褚蒜子为妃。等到穆帝即位后,褚裒成为太后之父,褚也成为东晋、南朝一流高门。所以,在士族门阀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时代,与皇族联姻是士族集团各家族梦寐以求的事,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都与皇室联姻过。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士族之间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联姻圈子。比如颍川庾氏和龙亢桓氏,龙亢桓氏和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固定的政治圈子,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王谢二家世代通婚,双方结成了牢固的政治同盟,以至于北宋秦观感叹:“王谢二世,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王伊同先生则对此评价:“高门多慎婚,族族之间,或姻戚累世。” 士族和士族之间也逐渐分了档次,比如南朝王谢两家,和颍川荀氏、汝南袁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等都是第一等高门大族,他们之间结为集团,世世代代互为婚配。吴郡的顾、陆、朱、张,会稽的孔、沈、魏、虞这些次一级的士族之间也都互为婚配。到了地方上,第三等、第四等的士族则在自己的等级内寻找婚配伙伴。时间一长,士族之间的层次也慢慢开始固化,虽然也有不同地位的士族间联姻的情况发生,但数量越来越少。
无论是哪一种婚姻情况,士族和庶族之间很少通婚。士族阶层固化越厉害,士庶通婚的例子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就算在士族阶层形成的早期,也少有上层士族女儿嫁给“寒士”的例子,即寒门之女可嫁士族,但不可有寒士娶名门之女之事发生。
不过,某些出身名门子弟,由于个人品性、才能、相貌有一定欠缺,在同级家族找不到合适的女性,也可能降格与庶族女子通婚。比如《世说新语·假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坦之的弟弟实在糟糕,年纪大了却没有人家愿意婚配,最后娶了门第寒微的女子。还有《世说新语·贤媛》中的记录:王湛年轻时没有婚配,自己提出要向郝普的女儿求亲。他父亲王昶因为他痴傻,以后不好婚配,就遂了他的心意,婚后发现,郝氏果真姿态美好,品德贤良。再比如《南史》卷二三《王华附从弟王琨传》载:琅琊王怿“不辨菽麦,人无肯与婚”,最后娶了南阳乐玄的女儿。可知名门子弟若实在无法解决个人婚姻问题,家里只好给他们找庶族女子婚配。
影视剧中,婚礼进门的仪式。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联姻(不包括与皇室联姻)共 216宗,士族与庶族的婚姻只有33宗,占士族婚姻的15.3%,东晋时期总共才3宗。
士族之间的联姻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很多名人如果不靠着联姻,根本进不去士族集团,也无从施展才华,比如诸葛亮就是这一体系下的受益者。一直“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虽被政敌称为“诸葛村夫”,但诸葛家族的实力却相当强悍。诸葛家族本是荆州颇有实力的一个家族,在此基础上,通过联姻巩固了家族地位。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家和庞家都是荆州大姓,地位举足轻重。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是荆州大族黄家的女儿,黄月英的母亲是荆州名门蔡讽的女儿。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张温又出自吴郡大族张氏。除此之外,蔡讽的一个女儿还嫁给了荆州之主刘表,即在《三国演义》中要害死刘备的蔡夫人。所以,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婚事,意味着蒯、蔡、庞、黄荆州四大豪族结成亲戚关系,同时,诸葛亮还同远方的刘家和张家取得联系,对还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来说,这门婚姻为他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日后,诸葛亮能成为三国时期著名人物之一,少不了家族的支持。另外,诸葛亮的“卧龙”名声,也是靠这些家族才得以传播,最后传到了刘备耳中,才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影视剧中诸葛亮与黄月英。来源/电视剧《三国英雄传之关公》截图
当然,这种婚事也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比如著名的“东床快婿”。按照《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东晋时期,太傅郗鉴准备为自己的女儿郗璿寻找女婿,郗璿十分俊美,而且有才华,是郗鉴的掌上明珠。郗璿年芳二八还没出嫁,他给同僚兼好友,也是当朝丞相王导表示想和他联姻。王导欣然同意,还告诉他我们琅琊王氏家里优秀的男孩子不少,要不你就来我家挑吧,挑到谁就是谁。听说郗鉴派人要来挑选女婿,且对象还是闻名的才女郗璿,王家未婚男子都兴奋起来,纷纷“梳妆打扮”一番。结果派来的人发现,在王家东厢房里有个年轻男子,此人没有刻意打扮不说,还袒胸露怀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在回府后,派来的人就把这事当趣事跟郗鉴说了。结果郗鉴一听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意思,当即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人正是王导弟弟王旷的儿子、大书法家王羲之。这个故事也成就了一个成语,即东床快婿。当然,郗鉴之所以肯嫁女儿,还是想跟琅琊王氏搭上姻亲关系,而“东床快婿”不过是其中发生的一个趣事而已。
尽管士族们不断利用联姻壮大自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士族阶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在侯景之乱以及隋唐的大规模战乱后,士族阶层早已遭到沉重打击。科举制和三长制的推广,又从根子上打击了士族阶层。“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经过唐末天下大乱后,“天街踏尽公卿骨”,士族阶层也被历史彻底埋葬。士族联姻体系也跟士族一起,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刘义庆
《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研究》 高慧,2013.5
《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毛汉光,史语所集刊 198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