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过百万,兵力不过13万的满清竟在短短几十年间征服了一个人口接近一亿的明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神话。虽然经由李自成的叛乱,大明的国力被大幅削弱,但江南的半壁江山依然保存完好,左良玉郑芝龙等人依然有着数十万的兵力,就算只剩半壁江山,明朝的实力也远在满清之上。尽管面临如此大的劣势,但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依然用他的狡诈与腹黑,分化了明朝剩余的力量,并最终用极小的代价征服了整个中原。多尔衮几个高明的手腕,就此成为了埋葬大明王朝的最大推手。上图_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650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满清夺取天下的机会似乎已经来了。但是尽管明朝北方已经大乱,满清却依然无法轻易得逞。吴三桂率领的关宁军依然死死的守在山海关,大清的入主中原之路依然坎坷异常。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的多尔衮立即意识到,大清致胜的关键目前就在于吴三桂,吴三桂倒向哪边,哪边就能获得胜利,而他则有相当的把握收服吴三桂。理论上讲,吴三桂与李自成同为汉人,本应归降李自成才对。但是李自成的一系列愚行却让吴三桂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说吴三桂之所以倒向满清是因为刘宗敏霸占了他喜欢的陈圆圆,吴三桂不堪其辱,因此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作为一个在官场战场混迹了多年的老油条,吴三桂怎么可能仅因为一个女人就改变了心意。实际上,吴三桂之所以背弃李自成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李自成会重用他。上图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入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前明官员,把他们的家产搜刮的一干二净,如此的对待前朝官员,请问还有哪个曾为明朝效力的人敢投靠李自成?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李自成敢归降吗?而且李自成本人的军队,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军纪散漫,足见李自成个人的领导力之低,这样的人,吴三桂也不相信他能成大事。与李自成相比,多尔衮这边可以说做足了功夫,又是高官又是厚禄,而且打着的旗号还是剿灭逆贼,替大明报仇,这无疑给了吴三桂一个台阶下。对于吴三桂来说,投靠清朝,不仅得了利益,暂时还不丢名节,无疑是个好选择。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多尔衮很快击败李自成,占领了中国北方,但是很快多尔衮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原实在太大了,而满洲人实在是太少了。满清的核心力量,就算算上汉八旗蒙八旗,也不过13万兵力,如何能统治这么大的领土?多尔衮当时不禁发出感叹:“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这句话表达了多尔衮起初确实不敢奢望统一中原,其对于满清兵力的不足十分忧虑。正因如此,多尔衮不得不继续收买前明的将领,并依靠他们征伐南明。上图_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在明朝末年,由于中央控制力减弱,无力发出军饷,所以军队的军饷往往是将领自行筹措,由此使得军队彻底沦为了将领的私人财产,士兵只知忠于将军,不知忠于国家。因此,只要收买了将领,多尔衮就可以掌控所有的前明军队。而多尔衮开出的条件,无疑是十分丰厚的,钱财、爵位、土地,应有尽有,后来康熙费力镇压的三藩之乱中的三藩就是来源于多尔衮的封赏,吴三桂、尚可喜等投靠清朝的将领,无一例外得到了重用和赏赐。他们在多尔衮的封赏下割据一方,宛若古时的诸侯国,也正是如此巨大的封赏,才换来了他们如此卖力的征伐。在前明将领的征伐下,清朝只用了一年就占领了南明的首都南京,让占据半壁江山的南明瞬间覆灭。在八旗迅速腐化的背景下,入关后的征伐可以说70%都应归功于前明降将。除了收买前明将领,多尔衮在读书人身上也下了一番大功夫,入关后立即宣布开科取士,给予读书人读书做官的机会。多尔衮无疑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元朝正因为取消了科举,看不起汉文化,因此导致了全天下读书人的敌视,元朝如此的短命,跟汉人读书人的不合作不无关系。除了开科取士,恢复科举,多尔衮还严令保护各地孔庙,并保障前明大臣和知识分子的私人财产,严禁军队抢掠。多尔衮的一系列行为让读书人意识到清朝是个打算继承中华传统的朝代,在清朝的统治下,他们将有机会继续做官,并享有作为特权阶层的好处。李自成之所以迅速丧失人心,跟他没能处理好读书人也大有关系,李自成四处抢掠,焚毁孔庙,拷打前明大臣,引起了知识分子极大的恐慌。清朝的政策一出,全国的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拥戴清朝为正统,甘愿接受清朝皇帝的统治。先后收买了前明将领、前明大臣和在野的读书人,多尔衮一统江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三。但是统治光靠收买和胡萝卜是不够的,恐怖与大棒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尔衮必须找出一个事由对自己的臣民进行筛选,并有意将不服从的人清除掉。起到这个大棒作用的就是:剃发令。在给完胡萝卜,天下基本平定后,多尔衮便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他在大汉jian孙之獬的建议下,下令所有男子必须剃发易服,该留满族式样的金钱鼠尾头。之所以实行剃发令,原因有两个,一是入关后,有很多清高的汉族知识分子依然瞧不起满人,用剃发令的方式让其装扮和满族人一样,让其再无歧视的可能。二是用剃发令的方式逼出一群忠于前明和汉家传统的仁人志士,并借机将其清除。剃发令一出,江南各地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使得清朝不得不予以镇压,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人还是贪图利益的,那些归降的前明将领和大臣依然保留对清朝的忠诚,进行反抗的,只有江南散落的平民和知识分子。这些无组织的反抗很快就被多尔衮用血与火无情的镇压,而明朝最后一批忠实的拥护者和有骨气的臣民遭到了彻底的屠戮。多尔衮用他的雷霆手段证明,清朝已经彻底稳固了统治秩序,任何违抗大清法令的人必将受到血与火的惩罚。尽管多尔衮是如此的狡诈,但是其谋略成功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当时的明朝仍处于传统国家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国家概念和民族主义。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平民,依然把过好日子,升官发财当做自己的根本信念,只要能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至于统治者是谁,往往汉人并不会在乎。那些甘愿殉国的知识分子,实际上秉承的也仅仅是传统的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概念,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相去甚远。与明末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抗日战争,抗战中,当阎锡山想和日本人私下通好时,他的手下却宁死不从,说吾愿忠于阎长官,但更愿忠于民国。在手下的强烈反对下,阎锡山不得不打消了念头,这证明抗战时的汉人已经将国家利益放在了长官之前,这与明末士兵对于将领的惟命是从不知有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图_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正是由于已经诞生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中国才能在实力远强于自己的日本打击下坚持8年之久。多尔衮和满清的迅速成功,表面上看得益于多尔衮的足智多谋,究其根因,依然是整个汉族民族意识的不成熟。正是这种极度缺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才使得满清完成了17世纪最大的奇迹。参考资料:《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