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0

[哲史艺丛] 口腔病人韩愈,为牙写了多少苦情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4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腔病人韩愈,为牙写了多少苦情诗?

 付喆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2-23 23:18 Posted on 北京


0.jpeg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哪怕是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饱受牙疼及口腔疾病的困扰。古人碰见牙疼会出现哪些症状?古人又是如何治疗口腔疾病的呢?针对上述问题,聪明的古人想到了哪些方法护理牙齿呢?


韩愈:40不到,我的牙松动了


中国人常见的口腔疾病有龋齿、牙石、牙菌斑、牙龈出血、牙本质敏感、牙齿不洁白、口气等等,古人也不例外。我们从考古挖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文里,都能看见牙痛的影子。据考古研究资料,在遥远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学者们就发现了古人患口腔疾病的证据。

1.png

盘州市(盘县)大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管窥远古人类罹患的牙齿疾病。来源/贵州旅游特产网


2008年4月至12月间,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文物保护工程的开展,考古团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东南龙口村一组对该地区的龙口墓群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出土墓葬共计43座,时间从战国时期至现代不等。学者们通过墓葬中出土的尚可辨识的人骨材料,进行了性别、年龄鉴定及人类学观察与分析,其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古代居民口腔疾病中龋齿、牙周病及氟斑牙的发病率较高。


如果说考古学成果还不够直观地展现古人饱受牙痛之苦,那么这几位唐代大文豪留下的诗文就非常能令人感同身受了。提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作者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这种真情实感比起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词更能够直达心扉,令人感动。因此,韩愈笔下的墓志铭超越前人,从而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与形式,展现了突破传统写法的撰文特点。然而,人们关注韩愈的真切情感之余,往往忽视了文中一个重要信息:“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2.png

韩愈画像。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803年,写下此篇的韩愈仅有35周岁,就已经出现牙齿松动的迹象,而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文章中提到牙齿的问题了。公元802年左右,韩愈所著《与崔群书》中也反映了自己牙齿脱落的问题:“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而韩愈的口腔疾病问题还不止于此,他的许多诗篇中都提到了牙齿松落一事,而《落齿》一诗尤其明显。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韩愈从自身牙齿掉落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牙齿落掉是不可避免之事,而且展现了他的心性从紧张到旷达、从忧衰惧死到乐天知命的过程。诗的结尾更是精妙,将落齿之事上升到了人生态度与人生哲学之中。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作者不因落齿而消沉,体现了积极的态度与旷达的思想,这与韩愈本人极高的文学素养与乐观的人生哲学是分不开的。当韩愈牙齿掉落的越来越多时,仅剩的牙齿摇摇欲坠,看着友人刘师服大快朵颐,自己却只能哀叹。时值812年,韩愈仅44岁,他写下了《赠刘师服》:

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
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
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
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
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余谁更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时候的韩愈只能吃稀饭,连栗子和梨子都咬不动了。

公元819年,韩愈在《谢上表》中说:“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这一年,韩愈五十二岁,他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而到了第二年,他的牙齿已经全部脱落了,在《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中他写道: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而和韩愈同一年代的白居易也饱受牙疼之苦。他在《病中赠南邻觅酒》一诗中写道:

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
今朝似校抬头语,先问南邻有酒无?

从诗中可以发现,白居易牙疼如此严重以至于需要卧床三天,仍然想着饮酒。这当然可以解读为白居易嗜酒的习惯,但是酒精的麻醉作用对他的牙疼有所缓解也未尝不是一个解释。

到了白居易六十余岁时,他在《齿落辞》写下了:“为口中之物,忽乎六十余年。昔君之壮也,血刚齿坚。今君之老矣,血衰齿寒。”相比韩愈,白居易则要幸运许多。韩愈在三十余岁就沉浸在牙病的痛苦之中,而白居易六十余岁还能写诗谈论牙齿脱落聊以自慰,真是十分幸运。

宋代大文豪陆游也有一件牙疼轶事。南宋嘉泰三年(1203),金华有一座名寺叫智者寺,此时的方丈仲玘正在主持重修工作。仲玘邀请著名诗人陆游为智者寺撰写《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今天的智者寺还有陆游手迹的碑刻。《陆放翁全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中有陆游写给仲玘的八封信,即《与僧仲玘八札》,里面记述了一件陆游牙疼的趣事:


“游顿首。启智者禅师老友。即日春寒,伏惟法候万福。寺记本是老夫自欲书丹,意为不过数日可了。不料忽得齿疾,沉绵岁月,又值改岁,一番应接,遂失初约,留滞净人。昨法云忽过,良以为愧。”


这件事极为有趣,让我们窥见了南宋时期的陆游的牙疼往事。原来宋朝的陆游也曾以牙疼为理由拖欠稿子,这和现代人拖稿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考虑到此时陆游已有78岁,牙疼之病倒也显得极为正常。虽然牙疼之事并不稀奇,但这一记载因智者寺传承至今,也颇是一件趣事了。


唐宋之后,要说写牙疼诗最为精妙的当属明代吴俨的《齿落》。正德年间,吴俨召修《孝宗实录》,因得罪刘瑾被弹劾罢官。待刘瑾伏诛,吴俨得以恢复官职,担任礼部左侍郎,后升南京礼部尚书。他在61岁写下的《齿落》一诗语言平实,可谓是韩愈之后又一描写牙齿掉落与牙痛的 “纪实”名篇了。


“我年六十一,已落第三齿。若更活数年,所存知有几……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但愿不肿痛,叫号动邻里……”


吴俨的这首诗描述的景象,竟与我们现在一模一样。年纪已高的吴俨已经看淡了牙齿掉落的事情,但牙疼的痛苦则是难以避免,又极为刻骨铭心。原来古人的牙痛也能使我们如此感同身受,在现代医学尚未普及的古代,牙痛只会比现在更加痛苦难忍。那古人对于牙疼的苦痛,又想了哪些方法来治疗呢?


因拔牙引发的“医疗事故”


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就记载了补牙的方法:“以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这个方法就是将雄黄与葶苈两种药研成粉末,再用猪油拌好,然后用槐树枝蘸上药放火上烤,再点到牙洞里。

是不是看起来不太对劲,因为今天我们知道,雄黄必须置于干燥处保存,并密闭存放,尤其注意不能遇热。由于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被氧化会形成剧毒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砒霜。

当人们雄黄中毒后,会表现出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亡。而长期接触雄黄也会引起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等等。因此,雄黄补牙可谓是以毒攻毒。虽然口腔内的细菌或许会被雄黄及其产物砒霜杀灭,但患者会变成什么样子就难说了。

汉代距今过久,我们难以找到患者接受牙齿治疗的记录,直到晋代,史书里才记录了一位因牙疼拔牙而死之人的事迹。《晋书·卷六十七》中记载了东晋名臣温峤拔牙的故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我们不难想到,古时的拔牙术本就简陋,医师也没有消毒与无菌的概念,更没有科学手段能让患者止血。因此,温峤在拔完牙后,很有可能由于创面感染诱发中风而去世,成为历史记载中第一位因为拔牙而亡的人。

唐代官方机构太医署设有医学和药学两部。医学部之下又设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中记载:

“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

这标志了耳目口齿科,即五官科分科制度的形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宋代文献引述,唐代药典的《新修本草》中已经记述了用汞合金充填牙齿的内容。文献记载称“补牙齿缺落”,能获得“凝硬如银”,这是最早的汞合金补牙剂,当时被称为“银膏”。至唐朝,口腔专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温峤因拔牙而死的类似“医疗事故”事件,口腔治疗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3.png

张大千所绘《杨妃病齿图》。来源/中国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


至北宋时期,太医署开始分设眼、口齿、咽喉三个独立科目,相比过去更加细化精准。而宋代补牙的技术也比之前先进了不少,陆游《岁晚幽兴》一诗中描述了“染须种齿笑人痴”的现象,注中补充“近闻有医以补种堕齿为业者”,可见陆游所处的南宋时代已经流行了种牙的技术。

元代以后,补牙、镶牙技术更加精进,江浙等富裕省份的百姓喜欢用金银箔包裹着修补过的牙齿,反映了镶牙补牙的普及程度。

明朝,薛己所撰写的《口齿类要》,成书于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是中国最早的口齿科专著。该书阐述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12类口齿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并附上了验案与方剂,对口腔疾病的治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png

《口齿类要》目录,明代刻本。来源/孔夫子拍卖网


从治疗方法来看,除了上述拔牙、补牙、镶牙的方法,古人还常用艾灸治疗牙痛,古代中医常认为牙痛由感染引起,所以运用艾灸提高人体自身免疫来对抗感染。而据学者梳理分析可知,中医认为合谷穴具有明确治疗牙痛的作用,其使用频率逐渐增高,主要使用针刺和艾灸的治疗方法。

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清宫物品并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学者从资料中考证得出:清朝宫廷治疗口腔疾病所用诊疗器械多来自西方,这些器械均存放于坤宁门东屋。除了医疗器械之外,还有许多用于口腔美容的设备,例如镶牙用的各类义齿存放在坤宁宫寿药房等地,也偶见于寿康宫等地,而熏牙银器被整理存于养心殿中。由此可见,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与先进的治疗方法,这也为清代宫廷的医生治疗口腔疾病提供了新的选择。而真正科学的口腔疾病治疗,还要等到现代医学传入中国。

最早的牙刷长什么样?


相比现代多种多样的口腔护理方法,古人的选择极为有限。南北朝时,梁《类苑》中载有“口齿乌髭”配方,将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早莲草、槐角、细辛、荷叶、青盐等研为细末,用来漱口洁齿。唐代医学家王焘《外台秘要》书中则称,当时的人们选用柔软的杨柳枝条,将其一端压扁制为刷状,每日早起后用它刷牙,牙齿就能“香而光洁”。也有人咀嚼杨柳嫩枝,来清除口腔异味,或用手指蘸取茶叶或者盐水清理口腔。

5.png

影视剧中,漱口的林黛玉。来源/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1985年,成都出土了一把唐代骨刷,研究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牙刷。辽代的一座古墓里也曾出土过一种类似于现代牙刷的工具。宋朝时,“牙刷”多用木头和竹子制作而成,其形状已经非常类似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牙刷。

6.png

唐代骨制牙刷柄,现藏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来源/健康成都官微


而在“牙刷”尚未出现的东汉时期,人们又是如果解决口腔清洁不到位带来的口臭问题呢?现代人常用口香糖来舒缓口气,而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口香糖”及前身口香剂。据宋代《太平御览》引东汉应劭《汉官仪》的记述,汉桓帝时期,侍中刁存因年老患口臭,皇帝赐给他鸡舌香,让他含在嘴里。然而,刁存觉得此药形体颇小,置于口中则辛辣刺舌,误以为自己犯了什么过错,所以皇上给予毒药“赐死”,并未理解到皇帝所赐之药是帮助消除口臭之用。直到同僚好友让他把口中之药吐出来,才知道原是“鸡舌香”。这段小故事很可能是最早运用口香剂消除口臭的历史记载之一。

而“鸡舌香”的故事还在继续,据应劭《汉官仪》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可见,当时的官员口含“鸡舌香”上朝议事成为一种风尚。而最迟至唐代,已经出现了用口香剂加工而制成的口香糖。《千金要方》的“七窍病”专卷内,提到对口臭症的治疗,宜“常服含香丸”。

古人治疗牙病、保护牙齿的方法之多远超我们想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脉络,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留下的宝贵财富。

参考来源:
周蜜、李永宁:《丹江库区龙口墓群出土人骨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刘婕:《牙痛的古代艾灸治疗特点分析》,《上海针灸杂志》,2010 年第10 期。
傅维康:《中国古代的“口香糖”》,《中华医史杂志》,2013年第1期。
张宇:《中国医政史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张净秋等:《清代宫廷口腔疾病诊疗研究回顾与前景展望》,《口腔医学研究》,2022年第9期。


a.png
END
作者 | 付喆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1:03 PM , Processed in 0.0305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