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5|回复: 0

[风味小吃] 洋芋蛋蛋陕北变形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8 03: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洋芋蛋蛋陕北变形计

 丘濂 三联美食 2022-12-17 07:00 发表于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12C7F37C-6EAC-4A99-9556-833D9A0A1AE7.gif

『土豆在陕北被叫作洋芋蛋蛋。它的可塑性极强,也是各种杂粮里,变化最为多姿多彩的一个。』


作者 / 丘濂


和豆类在陕北的情况相似,土豆在当地人的餐桌上不仅是蔬菜,更多是作为主食出现。曾经看到过一些说法,讲土豆在历史上无法成为全国性主食的几个原因,一是不够耐储存,二是能够提供人体的热量不足,三是存在退化问题。

D0F572A2-8BA9-4455-AFB5-5F6F1D666E10.jpeg

纪录片《风味人间》


倒是在“胡焕庸线”以西和以北的地区,由于天气寒冷可以抑制病毒传播,成为了土豆生长的天堂。陕北榆林市的土豆产量全国第二,仅次于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这里的人日常离不开土豆,也就不奇怪了。


土豆在陕北被叫作洋芋蛋蛋。它的可塑性极强,也是各种杂粮里,变化最为多姿多彩的一个。可想而知,在极端依赖土豆的年代里,当地人为了每顿吃得不重样,花费了多少心思。一路走来,我吃过“蒸擦擦”、“炒不拉子”(土豆擦擦炒着来吃)、“黑愣愣”和土豆饼,要是没有人告诉我,我绝对想不到它们是土豆做的。

D98E9C53-38F4-4CA8-A38A-5BB3FED613B4.gif


榆林还有道镇桌大菜叫作“拼三鲜”,集主食、肉类和蔬菜为一体,是婚宴的前一天,全体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吃的一种食物。土豆便“分饰三角”,是主食里的土豆片粉,肉食里的猪肉土豆丸子,也是素食里的炸土豆片。“拼三鲜”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传承人、榆林塞上饭庄的厨师史双鱼告诉我,虽然“拼三鲜”涉及到煮、炸、蒸、涮等不同烹饪技法,原料也有十几样,但最关键的是汤的制作。陕北冬天寒冷,大家便喜欢一锅炖的汤菜。但和大多数本地汤菜都“酱乎乎、咸乎乎”不一样,这道“拼三鲜”是明清年代“南官北任”时,江南大员带到榆林来的精致做法。“汤是清鲜的,要用猪肉、羊肉和鸡肉放在锅里煮。

338B3B5F-EF60-43ED-AA1F-21452E3432B1.gif


老方法要灌入鸡血凝固杂质后再撇掉,才能得到透亮的一锅汤。”在史双鱼眼里,汤中的各色食材都不如土豆片粉美味。“片粉是用土豆淀粉在一个很薄的平底盆里现做的,薄而柔软。它能吸满汤汁,得到‘拼三鲜’里的精髓。”


榆林的餐厅多选用定边县出产的土豆。定边县的土豆和荞麦一样出名,都是具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这里冷凉的气候、极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合适的降水时间,成就了荞麦,也有利于土豆干物质成分的积累。


在定边五洲生态园大酒店,热菜厨师长胡建斌表现出对一颗定边土豆的爱不释手:“你看上面的黑色小点点,有点凸起的颗粒感,能够匀称分布,只有定边土豆有这个。”他把皮削掉,露出土豆莹白的肉体。“定边土豆有种抗氧化成分,不容易发黑。它的淀粉含量特别高,火上一蒸就开花了。”正是这些特性,让胡建斌和同事们有了做“土豆宴”的想法。“土豆宴”并不是从头到尾每一道菜都是土豆,而是以土豆的菜品穿插其中,以突出定边的土豆特色。

68866D37-022F-44BC-B620-18841F750910.png

▲定边“五洲生态园大酒店”的土豆荞麦宴,有不少创意菜品(于楚众 摄)


因为口感绵软的特点,定边土豆特别适合做成土豆泥再来加工。一道土豆狮子头,是把土豆泥和少许猪肉馅混合,先炸成丸子,再浇上肉汁,油脂让土豆格外咸香;苦瓜酿肉,改成了苦瓜酿土豆泥,苦瓜的脆嫩正好衬托土豆泥的香滑。


更有创意的是两道土豆泥的甜做:一个是紫薯和土豆泥的混合,里面拌进牛奶和砂糖,挤在蛋卷上插入冰沙中,真的适合一口口舔食;还有一个是冰糖土豆梨,土豆泥揉成鸭梨的形状炸透,淋上一层冰糖桂花和枸杞做成的芡汁。胡建斌对我说,过去定边人天天吃土豆,来到这家当地人均消费最贵的餐厅,总是期待平常的食材有些不一样的处理,这些土豆菜肴正好能给人以新鲜感。

59D36B7B-819E-42DB-951F-EDF7B9D953C5.gif


我喜欢的是最后的烤土豆,就是完整的土豆进入烤箱来烤制。定边的餐厅,无论档次高低,基本都不会用电烤箱,而是采用烧炭火的抽屉式烤箱,由人来控制火力的大小,让食物有炭火的焦香。


如此加工过的土豆外焦里嫩,用筷子破开,撒点盐和辣椒面,就能伴着热气感受到又沙又绵的内芯。胡建斌担心这道主食太过简单,“过去家里有炉灶生火,家家户户都会在灶膛里烤土豆”。于是他多放了几样调料配在旁边,精致化了摆盘。对我这样的外地来访者来说,定边土豆的好就在于它不用“借味”,展现本味就足够。在体验了种种在单一食材上变花样、做加法的方式后,回归到本源便显得珍贵。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2期)

图片
END
本文作:丘濂
     微信编辑:孙孙Boy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9:20 AM , Processed in 0.0498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