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从建文帝时的“靖难之役”到明武宗时的“宁王之乱”,皇族宗室围绕皇位的斗争一直不曾消停。这其中,明英宗和明代宗这一对兄弟更是上演了“二龙同朝”的一幕。
本来已经被软禁多年的英宗,在代宗重病不支的天赐良机下,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一干子老部下的拥戴下,发动了“夺门之变”。这场“无组织无纪律”如同儿戏一般的宫廷政变竟然获得了成功,英宗复辟成功。
上图_ 夺门之变
重新上位后的英宗开始了全面的大清洗,时任兵部尚书的重臣于谦等人被抄家处死,已经重病缠身的的代宗遭到软禁,不久就“意外”身亡。英宗更是给予其“郕戾王”的恶谥,仅以亲王的身份草草埋葬,而代宗先前已经夭折的独子朱见济的太子称号也被剥夺。可见既将其污名化处理,更是否认了其皇帝身份,可谓是彻底的“去代宗化”。
而顺理成章的是,在代宗一朝被废除了太子之位的朱见深,又被重新上位的老爸恢复了太子的地位,并在英宗驾崩后,继位称帝,这就是明宪宗。
而有意思的是,宪宗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展了平反工作,不仅于谦等冤死的大臣被平反,那位废了自己太子位子的亲叔叔代宗也被恢复了帝位,并被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重新为其按照帝陵的规格修整陵墓。
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朱见深要为自己的叔叔平反呢?
上图_ 朱祁钰(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代宗匆匆上位之时可谓是面临着一个烂摊子,数十万明军主力刚刚在土木堡遭受毁灭性打击,明英宗也不幸成为大明王朝空前绝后的兵败被俘的皇帝“第一人”。而瓦剌大军乘势南下直逼北京,朝中上下士气空前低落,甚至不少重臣都在鼓动南逃陪都南京避难······可以说,代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危受命。
这位意外登上皇位的年轻帝王,却沉着冷静且勇敢坚决,毅然否决了南迁的馊主意,放手启用于谦等才德兼备的“国之栋梁“,积极着手积极应战,有了新君这样强有力的“主心骨”,再加上堪称中流砥柱的于谦,大明上下众志成城,成功了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将瓦剌击败,从而避免了大明“夭折”的危机。
上图_ 北京保卫战地图
使大明脱离险境后,代宗又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积极整顿吏治,招贤纳士;
在军事上,支持于谦等人对军队进行改革,如组建团营(统一指挥,提高武将的地位)、施行“核丁法”(由兵部和督察院联合核查军队人数,防止吃空饷)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经济上,代宗注意减免赋税,减少宫廷开支,治理水患;
在文化艺术上,代宗更是组织编订了地理学巨作《寰宇通志》(可惜该书后来被复辟的明英宗销毁,理由是不想让代宗有“修志美誉”)。
此外,至今鼎鼎大名的“景泰蓝”也是代宗时期达到了成熟和巅峰。可以说,代宗短短八年的执政生涯,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英宗时期的弊政和颓势,使大明又重新焕发生机。
而明英宗的亲妈孙太后(就是那位在某些影视剧中被严重背离史实美化的孙若微)在废除代宗的诏书中称其为“不孝不悌不仁不义,臭名昭著,人神公愤”,英宗的宠臣李贤也称“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如此评价,则更是出于一己私利的泄愤偏颇之言罢了。
上图_ 孝恭章皇后孙氏(1399年-1462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生母
代宗最被人“诟病”的一点莫过于其对英宗父子的态度。在皇位稳固之后,代宗对部分朝臣迎回英宗的提议并不支持,后“无奈”接受英宗回朝后,代宗尊其为“太上皇”,将其软禁,后又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对此,后世至今一些文章以及某些影视剧中,都对代宗口诛笔伐,将其刻画成一个贪恋皇位,不知道将皇位还给哥哥的卑鄙小人,而将英宗打扮成一个可怜兮兮的受害者,最后“夺门之变”也是证明要“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位置”。
上图_ 朱见深(1447年—1487年),即明宪宗
实际上,代宗的所作所为不过也是人之常情。封建皇位的唯一性、排他性尤其是世袭性也决定了代宗坐上了皇位也必然有如此想法。历史上乖乖让出皇位的也不是没有,但这都是如汉献帝、晋恭帝、唐哀帝这些被别人掌控的傀儡皇帝,“禅让”实在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已而为之。历史上像代宗这样手握实权的皇帝乖乖禅位的几乎也是不存在的。
更何况,他也没对自己的老哥侄子痛下杀手。相比之下,秦始皇乱棍打死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汉武帝不惜杀死自己的太子刘据、唐太宗更是弑兄杀弟逼父、宋高宗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不让哥哥宋钦宗归国,而本朝的老前辈朱棣更是干脆起兵直接开干夺了皇位。和这些帝王相比,代宗简直可以算是“善心大发”了,甚至可以说正是代宗没有像之前的帝王一样冷血无情,所以才导致了自己的最后失败。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过度的纠结,也是过度的“苛求”明代宗了。
上图_ 于谦侧身像
英宗复位之后,其实朝臣们就对代宗以及于谦的结局颇为同情,对英宗“泄私愤”的行为颇为不满,只不过在英宗的高压之下,大家敢怒不敢言罢了。宪宗继位后随着时局的变化,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比如曾在英宗朝高中状元,后在宪宗朝担任过内阁首辅的重臣彭时就表示“景泰数年中,敬礼大臣,宽恤民下,赏罚亦无甚失”,这可谓是很多正直大臣的心声。
也是在这种舆论的背景下,宪宗也顺应了“民意”,于是对自己的叔叔代宗开始了平反工作,宪宗用“戡难保邦,奠安宗社”褒奖了代宗对大明江山的贡献,又用“始终八载,全护两宫”的语句称赞了代宗对自己和父亲一家子的善待,可谓是从国事和家事的双重角度对代宗进行了充分肯定。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此外,宪宗又将取消代宗的皇帝身份的原因归咎于“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虽然出于为父皇避讳的因素归罪于石亨等“背锅侠”,但实际上也对英宗的政策进行了断然否定。
当然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是还要顾及一下老爹),宪宗的平反不算彻底(明朝皇帝的谥号一般为17字,朱祁钰仅有5字,且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才给朱祁钰17字谥号,并上庙号代宗),但毕竟从封建法理的角度上肯定了代宗的皇帝身份。在封建宗法体制下,敢于否定自己父皇的决断,纠正其失当之处,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宪宗的做法自然得到了群臣的称赞和拥戴,其胸襟和格局也是值得称道的。
上图_ 《岁朝佳兆图》 明朝时期明宪宗朱见深创作
宪宗上台后不仅对代宗、于谦等君臣进行大规模平反,还积极用兵北部边境、西南地区等,维持了政局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宪宗还命大军讨伐建州女真部落,获得重大军事胜利,还将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时任建州右卫首领的董山斩杀,后人将此战称为“成化犁庭”,称此战对于建州女真造成了“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的毁灭性打击。
然而,清朝统治者在编辑《明史》时,却对这位有“杀祖之仇”的明朝皇帝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为“仁宣之治于斯复见”,这对于黑化丑化明朝帝王“常态化”的《明史》来说算是相当可贵了,由此也可见明宪宗的功绩和魅力。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