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哲史艺丛] 因军功封侯的弘农杨氏,没落于“鸡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7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军功封侯的弘农杨氏,没落于“鸡肋”?

 瀛洲海客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2-15 00:22 Posted on 北京

0.jpeg

本 文 约 6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min


东汉后期的汝南袁氏一直赫赫有名,及至汉末,袁绍、袁术趁势割据河北、淮南地区,在乱世之中出尽风头。因此,当世人谈起这个辉煌显赫的家族,总习惯把它与当时另一个顶级大族——弘农杨氏相提并论。


相较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发迹更早,在西汉时期就曾风光一时;到了东汉,它亦是四世三公,备受士人推崇。奇怪的是,汉魏更替之际的弘农杨氏,非但没有像汝南袁氏那样,积极投身于争霸大业;也未能维持住家族荣光,在曹魏时期十分低调。


随东汉王朝的发展而兴盛,因东汉王朝的覆灭而落魄。弘农杨氏的历史变迁,正是汉代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缩影。


西汉时代的昙花一现


杨氏先祖,可追溯至西汉初年。初,西楚霸王项羽于乌江之畔自刎,王翳取其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则各得其一体,皆封侯。而其中的赤泉侯杨喜,正是弘农杨氏的先祖。杨喜的籍贯、封地均不在弘农华阴,可他却是弘农杨氏的奠基人——杨震的八世祖。汉武帝及其之前,豪族强宗的迁徙情况较为频繁,且地望与籍贯并非是影响他们入仕的关键因素,故杨氏先祖的籍贯,不时会有变动。


根据李开元先生的说法,以军功封侯的杨喜属于“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但只是其中的“秦人集团”,非刘邦之亲信。这便意味着,尽管杨喜是汉初军功贵族集团的一员,但因资历尚浅而无法获得政治上的高位。汉初以军功封侯者的封地多为一县,且与杨喜一同封侯的其他四人所在封地:涅阳、中水、杜衍、吴房,也都是县,可见赤泉侯应当也是县侯。至杨喜之孙杨毋害时,先改封临汝侯,为一乡侯,后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因罪免爵。可见,杨氏先祖在西汉初年的政治地位每况日下。


直到杨敞之时,杨氏的情况才算有所好转。杨敞是杨震的嫡系先祖,也是现有记载中杨氏首个落籍于弘农华阴县之人,其世系为:杨敞→杨忠→杨谭→杨宝→杨震。不过,杨敞并非是杨喜的嫡系子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杨敞为杨毋害之子,实为讹误),而是杨氏宗族中的一员,所以他日后的辉煌与家世背景并无太大关系。


据《汉书·杨敞传》记载:“杨敞,华阴人也。给事大将军莫府,为军司马,霍光爱厚之,稍迁至大司农。……后迁御史大夫,代王欣为丞相,封安平侯。”结合杨敞为人处世“谨累事,不敢言”的表现来看,他在政治上并无长处,能封侯拜相更多是因为他搭上了辅政大臣霍光的“顺风车”。但不管怎么说,杨敞毕竟是丞相,这层身份足以让杨氏子弟在仕途上有着较高起点。


杨敞有二子,长子杨忠承袭父爵,后早夭;其次子杨恽少年聪慧,深得外公司马迁喜爱,自幼习《太史公书》,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年岁稍长后,杨恽以父荫任郎官,“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至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霍氏子弟欲谋反,杨恽向朝廷告发,因功获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在任期间,杨恽的政治才能逐渐显露,逐渐赢得汉宣帝的信任,弘农杨氏也因此愈发兴盛。正如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所说:“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


若弘农杨氏能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不出几代,这个一门二侯的家族就会在官僚儒学化的背景下逐渐蜕变为真正的世家大族。只可惜,杨恽锋芒毕露,不知收敛;加之其年轻气盛,争强好胜,从而惹上了杀身之祸。在政敌构陷下,杨恽先是失官免爵,后被判处腰斩;他的侄子杨谭本承袭父爵,杨恽被斩后,也被免爵,成为庶人。至此,弘农杨氏在西汉时期的辉煌戛然而止,宛若昙花一现。


关西孔子的横空出世


杨恽虽死,但罪不至死,故弘农杨氏的底蕴还在。实际上,自杨喜封侯以来,杨氏的政治地位虽然不高,但侯爵之位带来的荣耀与经济实力仍不容小觑。杨敞、杨恽父子发达后,也仗义疏财,回报宗族。据《汉书·杨敞传》所附《杨恽传》记载:“初,恽受父财五百万,及身封侯,皆以分宗族。后母无子,财亦数百万,死皆子恽,恽尽复分后母昆弟。再受訾千余万,皆以分施。其轻财好义如此。”


杨恽罢官后,也曾回归弘农华阴,“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颇有所得。这便为杨氏子弟提供了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西汉前中期儒学大兴于世后,弘农杨氏也有足够的资本读书学习,并逐渐转型为一个以诗礼传家的文化家族。至西汉末年,杨谭之子杨宝已成为当时的著名隐士和儒者。


杨宝习《欧阳尚书》有所得,声名渐起。值天下大乱,他隐居山中,教授弟子,并拒绝与王莽政权合作,在士林中获得了颇高声望。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崇尚儒学,以“公车特征”杨宝,宝固辞不受。这种洁身自好、坚持操守的品行,对家族子弟尤其是其子杨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以降,凡以弘农杨氏标榜自身之人,无论真假与否,皆首推杨震。各家《后汉书》皆称杨震少孤贫,亦习《欧阳尚书》。值得注意的是,杨震曾拜师太常桓郁。汉代学者往往固守一经传家,如徐良学《大戴礼》,“家业传世”;甄宇习《严氏春秋》,传于后世;又有千乘欧阳氏世传《伏氏尚书》、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等。因此,士人想要通经博览,不仅需要天赋,也得另寻他法,或游学、或拜师。杨震自幼好学,能清贫守志,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被桓郁收下后,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以博学闻名,时诸儒为之语云:“关西孔子杨伯起。”


1.png

杨震半身像。来源/明代王圻辑《三才图会》


受父亲的影响,杨震成名后并未立即入仕,而是继续隐居在湖县,以钻研学问、教授弟子为乐。若他只是持续一两年,未尝不是“沽名钓誉”,但杨震却足足坚持了二十多年,期间还多次拒绝州府征辟。要之,杨震早年成名,与父亲杨宝的清名、“关西孔子”的威望和教授子弟不无关系,可惜如今所见诸史、经,已不见其学术成果。而真正让杨震青史留名、备受士人推崇的,则是他晚年的政治活动。


杨震五十岁左右时,朝堂局势大有变动。汉安帝登基后,邓太后临朝称制,外戚邓骘也被拜为大将军,入朝辅政。和、安二帝时,灾异频繁、政局渐乱,邓氏为匡扶朝政,多举贤才入仕。杨震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在亲眼目睹了东汉王朝的社会危机后,欣然入仕。被邓骘辟为茂才后,杨震任襄城县令、迁荆州刺史,后入朝为太仆,历任太常、司徒、太尉等职。太尉在三公中名位最高,而弘农杨氏不仅是四世三公,更是四世太尉,其辉煌便始于杨震。


杨震在仕途上扶摇直上,除了名声之外,也与其师承有关。龙亢桓氏累世为帝师,按《后汉书·桓荣传》:“伏氏自东西京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在重视声名与师承的东汉,杨震只要不犯大错,自然能平步青云。


难能可贵的是,杨氏一朝乍贵,却能维持其清正守节之风而不倒。


与东汉王朝休戚与共


东汉中期,朝政逐渐腐败,故杨震虽然入仕,却有颇多掣肘,难以在政治上有太大建树。不过,有这么几件事,让他广为世人称颂,留清名传于后世。初任官时,杨震就拒绝收受贿赂,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广为世人传颂。后来,杨震的官越做越大,却依然廉洁奉公,以至于“子孙蔬食步行”。有人劝他置办产业留予后人,而杨震的回复却是:“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入仕所愿,唯一清白吏尔。


因此,政绩不见得有多突出的杨震,在邓氏默许下,始终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外戚政治被视为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就邓太后与外戚邓氏而言,他们匡扶幼主、整顿风气并缓和朝政危机的种种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在此情形之下,杨震以身作则,为天下士人和弘农杨氏立下了为人处世与做官的道德标准。当宦官乱政时,杨震不屈权贵,上疏直陈利弊,在匡扶社稷的同时,勇于与宦官斗争,因而遭到了中常侍樊丰的忌恨。


不久后,邓太后仓促去世,外戚邓氏随之倒台。作为邓氏的合作者,杨震也被宦官弹劾,遭至罢免。在返乡途中,杨震饮鸩而卒,向朝堂发出了最后一击。如此悲壮之举,不仅使杨震的身后名更上一层楼,也让杨氏后人始终以“清白吏子孙”自居,是以弘农杨氏子弟无不严于律己,并注重德行与操守。


2.png

杨震的后代任职情况。来源/马力群《两汉时代弘农杨氏研究》


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杨震平反,其后人也荫补入仕。令弘农杨氏门楣不坠的,正是杨秉这一支。杨秉、杨赐、杨彪皆累官至太尉,世称“东京名族”。在此过程中,杨氏子孙始终贯彻着杨震的清白守节与忠诚报国,可谓“德业相继”。杨震有“四知”闻名天下,其子杨秉亦有“三不惑”,即酒、色、财也。他做官数十年,言行如一,“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要送他百万钱,也闭门不受,史载“以廉洁称”。其他杨氏子弟,也都秉持清白,不辱门风,当得起后人对杨震“謇謇其直,皎皎其清”的颇高评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杨氏坚决与宦官势力斗争。杨秉升任三公后,有意识地与宦官集团针锋相对。桓帝延熹三年(160),杨秉直接向中常侍单超“开炮”,称其为“元恶大憝,终为国害”,并要把单超侄子单匡定罪,结果反而被罢免;后经皇甫规等朝臣力保,这才得以重返朝堂。之后,杨秉仍坚持打击宦官及其党羽,还曾“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起敬”。


杨秉之子杨赐时任司徒时,曾“坐辟党人免”。可见他虽没有被列为党人,却是名士清流在朝堂上的“保护伞”之一。灵帝使人问政,作为他师傅的杨赐也毫不留情面地指出宦官干政所带来的种种乱象。杨赐之子杨彪进入朝堂后,亦曾揭发宦官,扳倒了贪婪成性的黄门令王甫。总之,自杨震出仕以来,杨氏虽屡任三公,却不像汝南袁氏那般爱惜羽毛,他们不惜丢官坐免,也坚持与乱政的宦官集团作对。


其次,杨氏不阿附、结交权贵。同为“东京名族”,汝南袁氏维系门楣的主要方式,是见风使舵,及时与外戚、宦官打好关系;反观弘农杨氏,却有意识地拒绝依附权贵。跋扈将军梁冀掌权时,杨秉称病归家,其他杨氏子弟既不以公族子弟而自居,也“不与豪右相交”。他们唯一所依靠的,正是东汉王朝。


与东汉王朝休戚与共,是弘农杨氏的立身之本。


亦如杨震所愿,杨氏入仕,乃为匡扶社稷、肃清风气。他们坚持与宦官、权贵斗争,并始终维护皇权,代表天下士人守护皇帝,因而总能得到同道中人的鼎力支持。哪怕被宦官针对,遭到罢免;弘农杨氏也能在宦官势微之时快速起复,并在其他朝臣支持下重新成长起来。究其根本,盖因自杨震以来,弘农杨氏皆能恪守清白身份,以一腔报国之志影响天下士人。


诚然,杨氏一门在政治上建树不多,但作为“正道中的一束光”,这个家族犹如被竖立起来的典型,成为东汉中后期黑暗政治下的一缕曙光,让无数士人仍能看到希望,并愿意以身报国。而这,正是弘农杨氏能四世太尉而不倒的根本原因。当然也不可否认,世传家学的文化背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人脉资源以及与其他顶级大族的互相联姻,同样是弘农杨氏长盛不衰的原因。


魏晋时代的大起大落


东汉末年,王室衰微,世家大族都开始各寻出路。最早转型的汝南袁氏,已经在谋划改朝换代,为称帝建国而努力;其他公族之家,也纷纷选定军阀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政治回报。反观弘农杨氏,却跟随汉献帝从洛阳到长安,再从长安回返洛阳、许都,始终不离不弃。


汉献帝在长安时,杨彪与同族杨奇(琦)为其周旋四方,护佑汉帝安危。杨奇曾与钟繇等人合谋诛杀李傕,虽然未果,好在策反了其麾下大将杨奉,“傕由此孤弱,帝乃得东”。在此过程中,杨彪也多次挺身而出,“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弘农杨氏对汉帝的忠诚,再次维护了家族的清正之名。但这样的家族,恰恰是曹操无法忍受的。


据《后汉书·杨震传》所附《杨彪传》记载:“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劫以大逆。”


作为坚定的“保皇党”,杨彪跟随天子至许后,很快遭到了曹操的针对。显然,曹操有意借杨彪来“杀鸡儆猴”。然而,弘农杨氏名声太大。曹操刚迎奉天子,立足未稳,不好直接向杨彪下手。随着曹魏势力的急速增长,曹操开始打算与杨氏合作,借其声名以尽量减小取代汉祚的阻力。


对此,杨彪并没有选择妥协。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大破袁氏余党,权势大增,杨彪“见汉祚将终”,乃称病不出。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一统北方,进丞相,以杨彪之子杨修为主薄,但杨修也屡屡挑战曹操的权威。后来,杨修卷入夺嫡风波,为丁仪密白,下狱死。杨修本罪不至死,但他是袁氏之甥,加之杨氏不愿与曹操合作,故惹来杀身之祸。


3.png

影视剧中的杨修。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这一年,曹操心力交瘁,自知时日无多,遂对汉室最后的拥护者——弘农杨氏痛下杀手,扫除了汉魏禅代的最后障碍。好在,杨修虽死,弘农杨氏却得以幸免。杨修之孙杨准,在西晋时期官至冀州刺史。可见,弘农杨氏虽不仕曹魏,却很容易被标榜汉室高门的司马氏引为同类;故西晋建立后,杨氏得以重新起复。


不过,率先发迹的却是杨奉这一支族裔,代表人物有杨炳、杨骏、杨珧、杨济。杨炳在曹魏官职低微,且早逝,他的女儿杨艳之所以能成为晋武帝皇后,是因为司马氏欲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其代魏决心。故杨艳病逝后,晋武帝又娶杨骏之女杨芷为后。在此情形之下,弘农杨氏才能迅速跻身朝堂,并以外戚的身份执掌朝政。


4.png

杨氏世系图。来源/孙大英:《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研究》

晋武帝去世后,杨骏作为辅政大臣辅政,杨氏兄弟因此飞黄腾达,史载“骏及珧、济势倾天下,时人有‘三杨’之号”。只是,杨骏的发迹多依仗其外戚身份,本人并无多少才干。鉴于东汉外戚政治的不良影响,朝臣对于杨氏也多有警惕之心;加之杨骏本人嫉贤妒能,引发宗室不满,这便让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趁机钻了空子。没过多久,杨骏便为贾后所杀,死在了八王之乱前夕,他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也被株连,被夷灭三族。杨骏专权,终是为弘农杨氏带来了灭顶之灾。


5.png

影视剧中的杨骏(其后为贾南风)。来源/电视剧《乱世妖后》截图


在这之后,杨秉这一支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据《世说新语·赞誉》注引《八王故事》记载:“杨准有六子,曰:乔、髦、朗、琳、俊、仲,皆得美名。论者以谓悉有台辅之望。”杨修之孙杨准入晋以后颇有声望,膝下六子亦多有美名;若朝局平稳,他们父子未尝不能再一窥宰辅之职。怎奈杨骏死后,西晋一朝也很快崩溃。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让中原大地再受刀兵之灾,杨氏子弟也流连失所,不复昔日荣光。


6.png

杨氏世系图。来源/孙大英:《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研究》


散落在各地的杨氏子弟,为谋求政治上的高位,开始“急病乱投医”。杨准之子杨朗随司马氏南渡,依附在王敦羽翼下;后王敦谋反,杨朗仍一心为其效忠,渴望他成功后而获得高额的政治回报。杨准之孙杨亮为安身立命,曾入羌人姚襄政权,后投降桓温,随他一同伐蜀,立有战功。其子杨佺期、杨广后来也成为东晋重要将领,以果敢英勇而著称。只可惜,此时的弘农杨氏已沦为以武力起家的低等士族,不受士族看重。


据《晋书·杨佺期》记载:“佺期沈勇果劲,而兄广及弟思平等皆强犷粗暴。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


备受排挤的杨佺期,注定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东晋隆安三年(399),杨佺期被荆州刺史殷仲堪蒙蔽,死于桓玄铁骑之下,其兄杨广亦一同遇害。无奈之下,其弟杨思平与从弟杨尚保、杨孜敬“俱逃于蛮”,后归于刘宋,又被杀。至此,显赫一时的弘农杨氏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北朝及隋唐之后,仍有一些家族以弘农杨氏后裔而自处,如北魏杨播、隋朝的建立者杨坚等。但他们所云世系讹误颇多,显然是伪托望族,冒袭先祖。所谓“天下杨氏出弘农”,这些家族苦心孤诣地编造此等出身,不过是往脸上贴金罢了。


参考资料:

1、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5

2、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7

3、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15.11

4、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5、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

6、祝总斌:《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 上编 中国古代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

7、何德章:《魏晋南北朝史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

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续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11.4

9、陈苏镇:《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10、魏宏利:《中古弘农杨氏发展再评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1、王莉娜:《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的历史变迁》,《文艺评论》,2014年第4期

12、孙大英:《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2.6

13、马力群:《两汉时代弘农杨氏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5

14、史静:《东汉隐士家庭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


a.png
END
作者 | 瀛洲海客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9:25 PM , Processed in 0.0432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