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6|回复: 0

[哲史艺丛] 千年前的粮食,竟被考古工作者培育发出了新芽!中国储粮震惊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2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前的粮食,竟被考古工作者培育发出了新芽!中国储粮震惊世界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12-11 17:30 Posted on 山东

10.jpeg

粮仓


在上个世纪中期,焦柳线开始着手修建,在建机修车间时,一座古代遗址被发现,当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掘开遗迹的泥土时,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含嘉仓终于重见天日。


这个含嘉仓,可是隋唐时期的“天下第一粮仓”。

经考古发掘,其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差不多有60多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含嘉仓有多达上百个粮窖,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其中口径最大的是18米,最深的是12米,将近四层楼高。粮食的储量也十分惊人,在《贞观政要》中有“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之语,充分反映了粮窖的规模之大。

一、 含嘉仓的诞生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粮食的存储了。古代中国历朝均重视修建储粮的粮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隋唐时期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隋唐两朝都定都长安,但是长安位于关中地区,交通不便,且土地并不适合粮食种植,粮食的运转和存储就成了事关国家政权稳定的重大问题。在灾荒之年,首都君臣还要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前往洛阳用餐和处理政务。于是隋炀帝决定修建东都洛阳,并以东都为中心,在一些旧有河道的基础上,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东都为中心,南起余杭,北抵燕京(北京),全长4000余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奔流在华北平原之上,通达中国自北向南的五大水系,成了自隋以后历朝历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直到如今大运河已经运转了千年之久。


11.png

京杭运河(杭州段)


交通运输的问题解决了,储粮问题就摆在了统治者的眼前,而在洛阳修建粮仓其实早有先例。从三代时期周公摄政,在洛邑兴建“王城”,洛阳就以“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史记·周本纪》)的地理优势,成为当时官方粮仓建设的首要选择。


于是含嘉仓的修建应运而生。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含嘉仓与东都洛阳的兴建同步进行。整个粮仓的建造工程十分浩大,其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600多米,四周有城墙和城门,内部有十字形道路,由仓窖区、生活管理区和漕运码头区等组成。在这个仓城的东南角就是漕运码头,与运河和洛河相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努力后,含嘉仓终于建成。


但含嘉仓修建完成之初并未用作粮仓。除了含嘉仓外,隋炀帝还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在洛阳城外修建了回洛仓供给城内粮食。那么为何最终城外的回洛仓被废弃,而修建在城内的含嘉仓在之后长期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粮食储备重地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就是由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军一路打到洛阳城外,占据了城外储粮的回洛仓,不仅导致城内粮食短缺,起义军还借助回洛仓内的粮食大量招募成员,而洛阳也终因严重乏粮而被攻破。于是,后世李世民深刻认识到粮仓修建于城外的弊端,为了避免重蹈隋的覆辙,转而将储粮的重心转为城内的含嘉仓。


含嘉仓作为唐朝全国粮食仓储的重心,不仅供给着洛阳城内的居民生活,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南北地区漕运的运转枢纽。《文献通考》云: “诸色仓粮总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含嘉仓五百八十三万三千四百石……”也就是说,粮食的储量极大。到了唐朝玄宗天宝年间,含嘉仓的储粮占了全国仓储的近半数,足以体现含嘉仓的重要地位。


12.png

含嘉仓160号遗址

二、储粮有道:千年粮窖发新芽

含嘉仓的发现,缘自上世纪60年代焦枝铁路的兴建。当人们挖开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上的泥土时,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还保存着大量的粮食。考古人员对这个粮窖进行了整体丈量,还使用了专门的仪器对粮仓内的粮食进行检测,发现里面的粮食除了部分碳化发黑之外,其余与我们现在所食用的粮食并无二样。


13.png

含嘉仓碳化粮食标本


于是,考古工作人员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千年前的粮种是不是可以重新发芽呢?


带着这个新奇大胆的想法,考古工作者们将粮种带回实验室重新进行栽培。在土中培养之后,仅仅三天这些粮种就发出了新芽,后来甚至长到了膝盖高,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堪称中国古代粮食种植史上的一个奇迹。


14.png


从唐至今,跨越了1000多年。为什么千年的光阴在这些粮种上似乎停滞了?


其实,粮种的重新发芽与含嘉仓的修建方式息息相关。


首先,含嘉仓在选址方面极为考究。含嘉仓修建于洛阳市老城北部的高地之上,洛阳地区气候又较为干旱,降雨较少,因此能有效避免水侵。


其次,粮窖的修建工序十分复杂,要先向下挖一个土窖 ,并将窖底用火烤干,然后铺筑木板或草,还要在上面再加铺谷糠和席盖。窖壁用木板砌成,有的在木板和储粟之间还夹有围席和谷糠。窖顶是木架结构的草顶,为了坚固与密封,还在上面涂了一层很厚的泥巴。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


15.jpeg

含嘉仓结构示意图


此外,粮食被封存后,当时的人们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含嘉仓的发展

我国的储粮,距今已有万年历史,它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出现而产生。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地下粮窖和地上仓房,夏商周则设置了专门机构管理粮食的仓储。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储存进入到成熟时期,各式各样的粮仓已经出现,并且有了具体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直到隋唐,我国的储粮已经进入了完善阶段。这时期各粮仓自成体系,不少大型粮仓形成了一座仓城,地下粮窖的制作极为科学,近乎完美,在防潮处理上也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其中含嘉仓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粮仓设计上的智慧结晶,后世粮仓的修建也大多借鉴了含嘉仓的建设成果。


含嘉仓被历代皇帝不断扩建,最终成为了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的粮仓。据史书记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储粮约有1000多万石,而含嘉仓内的粮食就接近当时全国总储存量的50%,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粮仓,能够像含嘉仓一样储存如此海量的粮食。含嘉仓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粮仓”可谓是实至名归。并且,凭借储存技术,粮食种子的繁育能力在千年后仍然保存下来,这一事实足以证明隋唐时我国的建筑工艺和粮食储存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


含嘉仓长期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仓储基地。可惜在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削弱,大运河也由于缺乏疏通逐渐堵塞。随着大运河的流量渐小,含嘉仓的利用率降低。到了宋朝建都汴京(河南开封),南方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作为粮食的重要产地,漕运地位逐渐加强,位于北方的含嘉仓就渐渐失去了全国仓储重心的地位,最终掩埋于黄土之中。


16.png

含嘉仓遗址

文史君说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含嘉仓与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含嘉仓与大运河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劳动人民在修建粮仓上展现出来的智慧,使得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也能一窥千年前盛世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李长江:《含嘉仓米香里的隋唐》,《中国税务》2017年第1期。


邹逸麟:《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官仓》,《文物》1974第3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含嘉仓1988年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1期。


余扶危、唐俊玲:《从洛阳含嘉仓的发现看我国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秋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9:22 PM , Processed in 0.0402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