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哲史艺丛] 20万打8万,战术也稳妥,明军却为何在萨尔浒败得一塌糊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0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万打8万,战术也稳妥,明军却为何在萨尔浒败得一塌糊涂

 林森 历史学堂君 2022-12-07 09:23 Posted on 广东


作者:林森

编辑:莉莉丝

对于萨尔浒之战,相信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在这场争夺辽东地区主导权的战略性大会战中,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大获全胜。明朝不仅损失了5万余宝贵的机动兵力,更将自己长期以来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区拱手相让,同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军费开支还大大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双重袭击。

谈及这场大战中明军为何惨败,古往今来的主流观点都认为是因为明军统帅杨镐在战役规划时制定了一个糟糕的“分进合击”之策,分散了本来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这就让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地“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清史稿·太祖本纪》),集中兵力将明军各个击破。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真的是战役规划惹的祸吗?

10.jpeg
上图_  萨尔浒战役示意图
 
  • 明军的计划:虽不完美,却也算高明


我们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战役计划。抛开那些无脑猪突、拿天灵盖去磨狼牙棒的行为艺术外,任何方案的制定,都是统帅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分析,尽量趋利避害后拿出的最优解。

同理,明军制定的兵分四路、分进合击攻取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预案,虽然不能说多么高明,乍一看也确实存在分散兵力、相互之间无法支援等弊端,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妙策。四路明军如按计划,总兵杜松率兵6万顺浑河出抚顺关,总兵李如柏率兵6万往清河出鸦鹘关,总兵马林松率兵4万往开原会合叶赫兵出三岔口,总兵刘綎率兵4万合朝鲜兵出宽奠口,将“三月初一日齐出边境,合兵攻取满洲都城”(《三朝辽事实录》)。

11.jpeg
上图_  萨尔浒之战

从地图上看,四路大军除了最北的马林、最南的刘綎两部相距确实太远外,其余两两之间是能够做到相互策应的。

也就是说,如果四路明军按计划进兵,完全能够同时抵达预定地点发起进攻。那样的话,努尔哈赤根本不可能做出有效应对:如果他集中兵力,一路一路迎击明军,那么他与任何一路明军开战,都会遭到另一路明军的夹攻。而其余两路明军就会利用后金主力被缠住的机会趁机直捣赫图阿拉;如果努尔哈赤分兵拒敌,以当时后金不足8万的野战机动力量,每一处的抵抗兵马只有2万,对任何一路明军都处于绝对劣势。而且,明军只要有一路能攻下赫图阿拉,就能令努尔哈赤进退失据、陷入绝境。

12.jpeg
 上图_  努尔哈赤雕像

  • 努尔哈赤的算盘:看似大胆,却完全是赌博


再来看努尔哈赤那个一直被后人广为称赞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战术,表面上看的确是贯彻了集中优势兵力的兵家圭臬,但细看之下,其实他这种做法完全就是在赌博。

首先,后金的总兵力要远逊于明军。

为了尽可能集中力量,努尔哈赤不得不抽光了后方的守备部队,这导致其大本营赫图阿拉几乎就是一座空城。而前文已述,只要有一路明军能够抵达赫图阿拉城下,城池能守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城里的女真人也不能指望努尔哈赤率军回援,因为一旦回援,那其余三路明军就会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继续进军,最终也将抵达赫图阿拉,这样一来努尔哈赤势必插翅难逃。

13.jpeg
上图_ 萨尔浒战役示意图

其次,努尔哈赤的部署也有很大漏洞。

最要命的就是在直面李如柏部的方向上,居然只有500后金军驻防!在战役过程中,李如柏始终观望不前,眼睁睁看着前三路战友落难而不理不睬,最后无功而返。他不曾想,自己其实只要下定决心前进的话,是没有人能够阻挡他接近赫图阿拉城的。

那么,杨镐的部署不能说不好,努尔哈赤的战术又带有很大的冒险性,搞不好就会玩砸,可为何最后明军还是输了个一塌糊涂呢?

14.jpeg
上图_  李如柏(1553-1621年),辽东铁岭卫人,名将李成梁第二子
 
  • 祸从何来:党同伐异害死人


按照计划,四路明军本应该共同出师、齐攻后金。如果这一前提能够实现,那努尔哈赤绝无可能从容应对。但偏偏杜松部提前三天抵达浑河前线,这就给努尔哈赤留下了三天宝贵的窗口期。杜松为什么要违反将领、孤军冒进?从现有史料来看,大部分线索都指向了一个人:李如柏。

李如柏系明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之子,李氏一门久据辽东,其势力盘根错节,可以说就是这一带的“土皇帝”。李成梁主政时,为了保持辽东各藩部间的平衡、维护既得利益,他不但格外赏识、重用努尔哈赤,还尤其注重培养、扶持其势力。李成梁去职后,继承父业的李如柏延续了其父的策略,并将努尔哈赤视为其稳固在辽东地位的一枚棋子,只要自己能在大明与努尔哈赤之间巧妙周旋,维系双方的平衡,李家在辽东依旧可以高枕无忧。

15.jpeg
上图_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

然而,随着明神宗下旨伐金,刘綎、杜松等宿将率军进驻辽东,李家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李如柏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帮人分割自己在辽东的利益,于是他便利用杜松性急贪功的特点,故意“以首功让松”,并在杜松出发后“使人谬传如柏自清河进兵,奴酋(努尔哈赤)已被擒”(《明神宗实录》),使得杜松一再催促部队加快速度,结果落入了后金军的圈套而被全歼。

而在刘綎率军与后金死战之际,本应与其相互策应的李如柏竟见死不救,致使刘綎部孤立无援、全军覆没。可以说,李如柏及李氏一族的私心作祟,是导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的罪魁祸首。

16.jpeg
上图_  刘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

此外,明军主帅杨镐同样大搞派系斗争。因在之前的援朝抗倭期间与刘綎发生过矛盾,所以杨镐此役不仅处处难为刘綎,而且给其部配属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差的,火药、箭矢等严重不足,致使刘綎部战斗力大为削弱。对于李如柏,杨镐在朝鲜时即将其引为心腹,“结义兄弟,曲宴私觌”(《徐氏庖言》),此次更是给予了李如柏部最好的装备和后勤保障,欲使其夺得头功,不想李如柏出工不出力,浪费了大把的军需给养。

马林部的覆没,杨镐同样难逃干系。马林之父马芳乃一代名将,但作为“将二代”的马林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能诗,工书,交多游名士......然未经强敌,无大将才”(《明史·马芳传》)。本来军中多有反对以马林为主将者,但杨镐为牵制、打压素与自己不睦的杜松、刘綎,坚持以其为将。结果此君逢敌即逃,导致大军群龙无首、瞬间团灭。

17.jpeg
上图_  明朝官员
 
  • 萨尔浒的余波:大明实毁于党争


由此可见,明军在萨尔浒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战略部署不当,更不能甩锅给明军将士技战术糟糕。明军之败,乃是其高层党同伐异、勾心斗角的使然,更是大明上下沉迷内讧而不能自拔的必然结果。

而让人极度无语的是,从萨尔浒开始,这种不顾一切的相互倾轧在明廷、明军中似乎就从未停止过。在政治舞台上,三大案、党争进行得可谓如火如荼;对外战场上,熊廷弼与王化贞、袁崇焕与毛文龙也斗得不亦乐乎。哪怕是在大厦将倾之时,史可法与阮大铖、郑功成与李定国仍然是后世不鉴前世之师。

更令人唏嘘的是,取代大明的大清在末世之时也上演了同样的窝里横好戏,真不知道明朝君臣九泉之下闻知此事,会作何感想?

参考资料:
[1]《清史稿•太祖本纪》《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神宗实录》《明史•马芳传》《徐氏庖言》
[2]林洛 《明朝灭亡的真相•萨尔浒大战战略 》
[3]王春翔、郭廷春 《女真兴衰全史》
[4]李鸿彬 《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12:53 PM , Processed in 0.0465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