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哲史艺丛] 生前封杀,死后封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8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前封杀,死后封神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2-09-18 00:01 Posted on 广东

55岁这一年,因为一个人的死,名将戚继光(1528-1588),陷入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困境。

他将要面临皇帝的罢职、雪藏和封杀。

IMG_5776.PNG

▲戚继光。图源/电影剧照



1.png

这一年是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随着帝国首辅、一代名臣张居正的去世,20岁的青年皇帝、觉得自己被张居正压制了多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决定开始清算张居正的余党。

有人向青年万历上奏说,拥兵数万、镇守蓟州达16年之久的总兵官戚继光,名义上守卫着毗邻北京的帝国边疆,但实际上却是张居正豢养的一只大老虎,不得不防啊

这是足以致命的死罪。这位在东南横扫倭寇、北击蒙古的帝国名将,眼下处境窘迫,而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西裨将”陈文治等人,则到处在京城散布谣言,说戚继光曾经在半夜给张居正送过信,难不成是曾经密谋造反?

IMG_5777.JPG

▲帝国名将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陷入了困境。


眼看着万历皇帝到处在整治张居正党羽,整个帝国顿时风声四起,陈文治等人则看到了打倒戚继光“取而代之”的机会。

皇帝要整人,眼下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时机,老将戚继光,自然是处境不妙、风雨飘摇。

艰难之中,还是有人坚持说了几句正义话。

兵科都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先是扫荡倭寇12年,后来又北击蒙古16年,为大明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岂能全部抹杀?

听到这些话语,万历皇帝若有所思。

最终,被认定为张居正“党羽”的戚继光,被从拱卫京都的蓟州总兵任上,调离到偏远的广东当总兵官。而作为戚继光的弟弟,贵州总兵戚继美则被革职。戚继光的老部下、浙江总兵胡守仁随后也被弹劾革职。


2.png


帝国的政治斗争和人事倾轧,不可避免的,让这位抗倭、抗蒙的名将,感觉到了恍惚和迷离。

得知驻守北疆16年的戚继光要被贬调到广东,蓟州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前来为将军送别。

从1568年戚继光坐镇蓟州后,长期以来频繁从蓟州一带侵略入境的蒙古大军,在戚继光的打击下,几乎销声匿迹。

在1568年之前,作为大明帝国的九大军区之一,蓟州镇17年间共换了10位大将,却始终无法防守住蒙古人的入侵;而在戚继光坐镇的16年间,蒙古人在“戚家军”的打击下几乎遁逃无踪。

但眼下,帝国边疆的守护神,却在政治斗争的倾轧下,要被迫离开了。

IMG_5778.JPG

▲对张居正恨之入骨的万历皇帝,要打倒张居正的“同党”。


明朝音韵学家陈第,亲眼目睹了蓟州的老百姓自发罢市、围聚在蓟州道路两侧,泪流满面为戚继光送别的情景:

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
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戚继光无奈南下,许多年前,他曾经和同为抗倭名将的好友俞大猷一起许愿,希望为保卫帝国的北部边疆戎马驰骋。

但如今,好友俞大猷已经于三年前的1579年去世了,故友凋零,他辗转南下,中间经过了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去过的故乡:

山东蓬莱。


3.png

在故乡,作为军官世家出身的戚继光,17岁时就继承祖上职位,担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在山东沿海一带烧杀抢掠,这个英气勃发的少年,19岁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丽诗句。

1568年,在耗时12年终于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后,这位抗倭的名将被隆庆皇帝,调遣到蓟州抗击频频入侵的蒙古人。但16年后,戎马操劳半生,却仍然被排挤到帝国的边缘角落,他的心中,难免创伤抑郁。

在阔别故乡20多年后,1583年,他站在山东蓬莱的海边。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眼下却已是56岁、白发掺杂的老年之身。在故乡的大海面前,他写诗述说心中的复杂愁绪: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这名震慑蒙古人16年之久的帝国名将刚一离开,蒙古人就开始欢呼雀跃,骚动着开始了多年未有的入侵:1583年六月开始,在沉寂多年之后,他们经由蓟州入侵,没有了戚继光坐镇的帝国边疆,即将迎来多事之秋。

而寂寞的戚继光,只能在广东,整理他的兵书《纪效新书》。

对于一位将军来说,最痛苦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屈死于政治斗争的角落。这位南歼倭寇、北镇蒙古的名将,只能在诗歌里感慨:

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


4.png

其实,在这个古老的帝国当官、为将,何其之难。

与戚继光同时代的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进谏,侥幸活命,却被帝国的官僚们看成是沽名钓誉的呆子。

对戚继光赏识有加、提拔恩遇的张居正,将腐烂透顶的大明王朝治理得国库充盈、兵强马壮,却也难逃在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的命运。

说到底,管他名臣还是干将,在嘉靖、隆庆、万历等皇帝们看来,都只是大明帝国的家奴而已。帝国需要你时,你要召之即来;帝国不要你时,也能让你人头落地、身败名裂,能保得一介性命,已属万幸。

所以,一名将军被贬黜,又算得了什么?

在广东,戚继光手下只剩2000残兵可以指挥,并且例如兵员补充、士兵训练、军官选拔等事务他也无权插手。然而,他不甘寂寞,仍然拖着老病残身,带领士兵们巡视惠州、潮州、肇州、庆州等地的兵备和战守。

IMG_5779.JPG

▲张居正的去世,是戚继光噩运的开始。


然而,政治斗争,还是不放过他。

张居正死后两年,1584年,万历朝廷针对张居正“余孽”的清算运动达到最高潮,张居正的家属被抄家,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被迫上吊自尽。

在此情况下,被贬黜到广东仅仅一年多时间的戚继光,连总兵官的职务也被罢免,然而,他还是得上奏谢恩,感谢万历皇帝让他活着退休:

“圣明独鉴孤臣,眷未衰也。”

他这一生,转战南北,歼灭倭寇、北击蒙古,为国杀敌总数达15万人之多,到了晚年,却不得不为帝国和皇帝对他的“开恩”,表示出诚惶诚恐的“感激”。


5.png

1584年,57岁的戚继光,在戎马一生后,被罢官回乡。

属下们知道这位名将的委屈,送了一程又一程。

广东参政陈海山和广东参议梁木湾,将戚继光从广州,一直送到了广东边境的韶关南雄一带才返回。他们知道,此生,再也见不到这位传奇名将了。

而戚继光在途经广东与江西赣州交界的梅关时,却仍然在梦想着,为大明帝国戍守边疆:

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

他仍然希望自己能为国家披挂上阵、镇守边疆。然而人生如梦,57岁的他老了,大明帝国风雨飘摇。

万历皇帝或许不知道,就在戚继光被从广东罢官的前一年,1583年,一个年仅25岁、名叫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人,已经凭着“十三副遗甲”,带领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在东北起兵了。

IMG_5780.JPG

▲努尔哈赤崛起了,大明帝国却在自毁长城。


当一个崭新的军事势力崛起,大明帝国最为精悍强干的名将,却正在被罢黜返乡的路上。

当戚继光回到山东蓬莱老家时,他的弟弟、更早被罢官遣返的贵州总兵戚继美,已经先行病逝。当时,戚继美的妻子李氏也已病逝。看到成为孤儿的侄子戚寿国,戚继光嚎啕大哭,他驰骋疆场几十年,血洒战袍从未变色,眼下,却终于体会到了家破人亡的滋味。


6.png

戚继光的结发妻子王氏,也弃他而去。

早年,他与王氏夫妻情深,然而十几年间,王氏所生的孩子却全部夭折。在那个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他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儿子,但面对发妻,他从不敢提。

最终,他瞒着发妻,在十二年间偷偷纳妾三人,先后生下五个儿子。王氏多年之后才发现,在痛苦之中,她手持着匕首要去杀他,但夫妻两人最终抱头痛哭。

后来,戚继光将他的小妾陈氏所生的儿子戚安国,过继给王氏抚养,才算是了了一宗心事。

然而,当他回到家后,儿子戚安国也病逝了。王氏万念俱灰,离家出走,这使得他的晚年,愈发孤独和落寞。

他被罢官后,北方的蒙古人仍然不时入侵,东北的女真人正在崛起,但大明帝国却仍然醉生梦死。

他太孤独了,闲来,他经常登上山东海边的蓬莱阁,静静眺望着大海发呆;有时候,他就跟儿子们讲讲自己热血抗击倭寇、征战蒙古、护卫边疆的往事。

多少壮怀激烈,最后都化成了白发感慨和无语沧桑。

从广东罢官还乡的第三年,1587年,在一篇献给家庙的祝文中,戚继光向祖先们汇报总结自己的一生:

“虽用祖宗之积已多,未能为之益,亦未敢为祖宗累也。

他将是前后数百年中,戚氏家族最大的光辉荣耀,然而他还是如此谦逊,而这,也是经历戎马风雨和政治运动后,对自己晚年处境的无声感慨。

野史说他曾经买过“千金姬”进献给张居正,似乎为了办事,有时也“手段特殊”;而写《明史》的张廷玉等人,则说戚继光瞒着老婆娶妾“操行不如”……然而真实的历史是,他一生奉公爱民,对有困难的部将和士卒慷慨解囊、倾情相助,而自己却在晚年被罢官返乡后,一贫如洗,临死前,甚至连看病问药的钱都没有,连一个郎中都请不起。

一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这位文采同样出众的武将,一直到死后,不惜污蔑他的政治对手们才尴尬地发现,除了留下几千卷书之外,他空空如也、一贫如洗,与那些他们倾力传播的故事和传说相去甚远。


7.png

然而,他终究还是去了。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588年1月,大明帝国的边疆保护神,61岁的戚继光,在贫病交迫中含恨死去。

老友汪道坤在为他所写的墓志铭中,深情痛惋说,他死的那一天:

“鸡三号,将星陨矣。”

而对于戚继光这样一位“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抗倭抗蒙名将的去世,万历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似乎毫不在意。

或许在他们看来,作为张居正的余党,戚继光能正常死亡,已经实属万幸了。在政治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们看来,这已经是他们,对待戚继光最大的“怜悯”了。

戚继光死后四年,1592年,丰臣秀吉派遣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史称“壬辰倭祸”,随后明朝军队进入朝鲜,协助抗击日本侵略军。一直到此时,大明王朝在“国难思良将”的痛楚中,才想起了那位早已在政治运动打击下、郁郁而终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来。

IMG_5781.JPG

▲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后,大明帝国才终于想起了戚继光。


于是,大明帝国礼部的官员们,才终于给了他一个评价:

“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乞照例赐与恤典。

大明帝国痛悔的,不仅仅于此。因为就在戚继光逝世的当年,1588年,30岁的努尔哈赤正式统一了建州女真。戚继光死后31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没有了戚继光等名将坐镇北方的大明王朝,派出12万大军,最终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的6万军队击得溃不成军,从而掀开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序幕。

那个在抗倭抗蒙中百战百胜,却被他们弃之如敝屣的帝国名将,那个让倭寇和蒙古兵闻风丧胆,却被他们看作“张党余孽”、一脚踩翻在地的姓戚的老将,已然老死江湖。

而那个视名将如草芥的帝国,又何尝不是,迅速步入了尾声!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9:25 PM , Processed in 0.0328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