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马皇后
外戚是个很广的范围,包括君王的母族、妻族等等。外戚干政则是个传统话题,自先秦至宋元都有显现。最著名的就是西汉王莽、东汉外戚集团、北周的杨坚、唐玄宗时的杨国忠、南宋理宗时期的贾似道。因随着官僚体系的完善,以宰相为首的文官对皇权的制约更加明显,所以皇帝对此一般采取两项措施来夺回失去的权力:一,拆分相权;二,扶植其他势力。外戚正是其他势力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明代外戚似乎没有明显干预政治,原因何在?
宣宗孙皇后
一、明太祖从历史上发现的危险
虽说培养外戚的目的是为了抗衡相权,可外戚一旦做大,摆脱了皇帝的控制,那么其灾难远超相权对皇权的干涉。历史上西汉吕氏、霍氏、王莽;东汉窦、阎、梁、董、何五家外戚前仆后继;北周的杨坚以外戚夺天下;南宋的外戚贾似道直接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外戚干政之祸可谓不小。
杨坚
明太祖夺天下,十分警戒历史上的弊端。直接说出了“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这就是对外戚势力的警告。和警惕宦官“内臣不得干政,逾者斩”的效果不同,这条还真震慑住了外戚!
明太祖朱元璋
《明史》称“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即便是偶有几个跋扈的外戚,也仅仅是干点吃喝玩乐、走猫逗狗、自甘堕落的小恶,绝无祸国殃民的大凶,即所谓“一二辜恩负乘之徒,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色,所挟不过徘优伎妾”,足见外戚在明代的“委屈”。而外戚的处境绝不可能是明太祖一句话就能决定的,要是如此就不可能有明代宦官干政了,现在就来看看明代外戚干政较轻的原因。
二、选秀女对外戚干政的遏制
明太祖对外戚干政可谓敏感,他反复提及外戚干政的弊端,如《太祖实录》“自古末世之君,至于失天下者,常在于此(指外戚干政)”,因为明太祖过分重视外戚干政,所以对外戚的选拔和管理上就尤为重视。
剧照:朱元璋和马皇后
首先在后妃的选择上,明代的有名现象就是皇妃出身极低。太祖的马皇后就出身不高,虽是起义军郭子兴的义女,但归根到底是个民间百姓之女。马皇后母仪天下后可谓一代贤后,没有放任外戚为非作歹。有了马皇后的开头,朱元璋更能放心大胆的设立选妃规矩,他要求严格皇室选妃,奉行从民间良家选取皇妃的选秀女制度,严禁皇家和大臣通婚。
明代选秀
历史电视剧上常看到皇帝昭告天下选秀女进宫,但真正开创选秀女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人佘继登写的《典故纪闻》说明太祖立国就设立了选秀女制度,“天子及亲土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何为良家,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含义,和等级地位严格的六朝相比,明代可谓自由,良家已经泛指无过错的良民百姓之家。
但是明太祖的严格选秀女中间出过波折,如朱元璋洪武十四年迎娶了指挥佥事李杰之女为淑妃;明成祖的皇后徐皇后是大将军徐达之女,作为官二代的徐氏嫁给当时的燕王,靖难之后成为皇后。所以在选妃实际操作上,是选秀女和联姻勋贵并行。到了仁宣二朝,后妃才被严格在选秀女上。而且所幸“高文二后贤,抑远外戚”(《明史》),所以明朝前几位皇后开了个好头,外戚干政并不严重。
明仁宗的诚孝昭皇后张氏
朱元璋这种从民间选妃的制度真可谓有效。
首先从民间选上来的这些人,出身低,文化素养不高。在科举制度完善的明代,非科举正途出身的人虽然富贵但被人鄙视,直接遏制了外戚们得道之后进一步扩展权力。
第二,这些民间出身的外戚,无背景、无势力、无地位,只能满足于皇帝所恩赐的荣华富贵,满足口腹之欲,或贪污或受贿,但无法弄权。
第三,从道理上来讲,这些外戚出身平民,深知百姓之苦,对百姓能感同身受,这样的外戚对皇家教化黎民、展现皇室爱民也有帮助。
综合这些考量,最终出现了“本朝后妃多出民间,勋妻大臣不得立……于国家有益”(于慎行《谷山尘笔》)的结果。
仁宗张皇后
三、限制勋位、内阁高官选拔对外戚干政
的遏制
如果说外戚凭借家中女子得道而升天,外戚们有了登堂入室的资格,那么在登堂之后如何遏制他们进一步扩张权力呢?那就是限制勋位、内阁选拔制度这两条一起打压外戚,使外戚权力仅停留在一些空闲散职上,绝无机会进入实权高层。
明朝的朝堂
明代对外戚一般只给钱粮不予实权,甚至对外戚要吝啬爵位,不给他们高级称号。“凡爵非社程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明史》),这一条乍看面向所有人,但实际直指外戚。如果看看《明史》就会发现外戚全无封土,明代爵位公侯伯三等,外戚绝无公的封号。明代立国大封功臣,外戚也沾上点光,但外戚决不能和功臣比肩。功臣可封爵得铁券,外戚仅封爵“不给券”(《明史》),就连这毫无实权的小爵位,“本朝贵戚世勋,至世宗尽革之”(《万历野获编》)到嘉靖时期都被改为不许世袭,特许世袭的也仅能传一二代。
明代外戚
历史上外戚一般通过取得皇帝的信任,影响决策,最终主导中外大权,成为百官领袖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明代废丞相后官员无首脑,之后的内阁地位初期仅为辅弼,内阁学士不过正五品。仁宣以来,内阁学士兼任六部尚书等高级职衔,地位隆重,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入内阁就意味着有大学士头衔,大学士不仅是个名称更是表示自己真的有文化素养。
内阁阁臣要求有极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这一点可谓入阁的绝对必要条件,就连明代奸相也得有知识,比如青词宰相严嵩,文化素养极高。所以基本可以说想入内阁成宰相先得有文化,而民间出身的外戚恰恰在文化上有所缺失,盘点明代外戚能中进士者寥寥无几,所以外戚根本不可能进入内阁,因此他们和高官职位毫无缘分。
正是尊贵不足、文化不够,连同出身民间毫无根基这三条共同作用,成了明代外戚干政路上的拦路虎,也因此明代外戚对政治干预较轻。
明代强权皇后孙皇后
文史君说:
如果说明代外戚不干政,当然也不对,毕竟在专制制度下,政治全凭个人,而离皇帝最近的人,优势当然存在。外戚完全可以凭借皇帝枕边人吹枕边风影响皇帝。但是这种影响程度相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轻。纵观大明二百余年历史,王朝出现过几次危机,如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围攻京师,孙太后就没有趁机将英宗的幼年太子扶为傀儡进而扩展孙氏一族的权力,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孙氏外戚无人才无能力挽救大明,这样也就断绝了孙氏外戚在战后扩张权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明史》中华书局1974
2、《明太祖实录》中华书局1977
3、宋立中:《小议明代后妃外戚干政不烈的现象》,《史学月刊》2001年06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9:27 PM , Processed in 0.0286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