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1|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菩萨品第四 长者子善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8 07: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经实证】菩萨品第四 长者子善德

hand-5386618_1920.jpg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又告诉长者子善德:「请你到维摩诘那里探问他的疾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答曰:『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

      世尊啊!我没有办法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的疾病。怎么说呢?记得我曾经在父亲的宅舍里设大施宴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以及各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到了第七天的时候,维摩诘来到宴会中,对我说:『长者子!大施会不是像你所设的这样,你应该要做的是法施之会,何必去做这种财施会呢?』我问:『居士,什么叫做法施之会呢?』他说:『法施会啊,不分前后,同时供养一切的众生,这样称为法施之会。』我听不明白就说:『你可不可以详细地解说这个道理呢?』他说:

      以菩提,起于慈心。

      一个菩萨要为了成就菩提,为了度众生而起慈心。慈心种子一生起,就同时供养了一切众生,没有谁前谁后的问题。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为了要救众生而起大悲心,这是法施之会。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为了要受持正法而起喜心,这是法施之会。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为了要摄受智慧而行舍心是法施之会。这里的智慧是指般若智,般若智是要「度一切法到彼岸」,所以当然是要舍掉取相分别。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

      为了要对治小气和贪爱,发起布施波罗蜜,是法施之会。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

      为了要对治犯戒,发起持戒波罗蜜,是法施之会。《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意思是持戒而不着在戒律相上。如果你已经有了般若波罗蜜,你回头去看什么叫做罪(犯戒),什么叫做不罪(守戒),一定会知道它们什么都不是。「戒」这个东西一定要先假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实有,才可以接着讲是持戒还是犯戒。问题是:一切的法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根本没有蕴处界可说。离开蕴处界,甚至没有办法讲有哪个众生存在,又要怎么讲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这些根本都不可说,第一义中没有持戒也没有犯戒相可得。你能够通达这个道理,自然懂得什么叫做持戒波罗蜜。

      大家要很小心,只要你一不注意就会拿这个当作借口来毁破戒律。修般若波罗蜜的人还是要守「取相分别」戒。比较轻的取相分别是犯戒,比较重的取相分别是破戒。你不要说什么戒律都没有。如果你能够不取相分别,行为有一点不符合规范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心里起重大的取相分别,在行为上也去毁破戒律,你再拿「尸罗波罗蜜」来作为借口就是自欺欺人。

     一般情况下,安住在般若波罗蜜(见道位以上)的菩萨不容易犯重戒,但他往往不理会小戒或微细戒。

      尸罗波罗蜜是很重要的法义,新学菩萨很容易被戒相系缚住。比如菩萨戒,有人总是在思虑自己有没有犯这个戒,犯那个戒,其实在修所成慧的阶段就不该是这样,何况是开悟以后!已经开悟的人如果用这种方式来持戒,表示他没有转依,甚至连声闻初果的戒禁取见都没有断掉。闻思成熟的人要用般若波罗蜜把一切法都贯通,没有一切的法相可得,也没有持戒跟破戒相可说。这样你就懂得尸罗波罗蜜的道理,它的关键是不取相分别。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羼提是梵文,相当于汉语的忍辱。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而不着在忍辱的相上面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对于无情的,比如说风雨、冷热之类的,对这方面的忍耐一般人容易做到。但是对众生的忍耐就比较困难,为什么对于众生的加害我们比较难忍?因为我们会着在我相、人相上面。有人会说:「人家已经欺负到我头上来了,我不反击怎么行呢?」这就是着在「我相」和「人相」上面。再比如说「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一定要骂回去。」这也是着在「我相」和「人相」上面。这样就不能忍辱了。如果根本没有我,也就没有承受加害的人,没有受苦的人了,这样还有什么苦是不能忍的?

      网络上有人讲「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大家觉得这句话好不好?一般人理解:「我现在已经忍到没有办法再忍下去了,那我就不忍了,不管是要打要骂,反正就是要跟他狠狠地报复回去。」有一位破参的学员这样解释:「虽然表面上好像在忍,却没有我,没有人,也没有忍耐的法相,这时候就不需要去忍耐了。」这位学员能够这样,是「正人说邪邪亦正」,他可以把错误的语句朝向合乎佛法的方向去解释。

      以离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罗蜜。

      毘梨耶是精进,精进而不着在精进的法相上面就是真精进,是精进波罗蜜。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都是着于身心相而修精进,比如早晚课、念佛、持咒等等。真观开始学佛的时候,除了讲话和吃饭之外,只要是清醒的时候嘴巴就一直在持咒。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这一定是着在生灭相去起精进心,实际上剎那剎那都在散乱当中。等到修所成慧的阶段就不想念咒了。不想念就不要念,不念也不会怎样。不念就表示不精进吗?其实不是,真正的精进要随顺空、无相、无作,随顺这三解脱门,这是用智慧跟见地去修成定力,不会像持咒一样,每一念都在生灭和散乱之中。我在持咒的时候根本没有定力,可是当我放弃持咒,安住在智慧境的时候,定力反而变好了。所以不要着在身心相上面去精进,你要知道身、心乃至蕴处界一切法都是空,什么都不是,这样就离开了蕴处界的生灭相,安住在般若波罗蜜。与修所成慧相应的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运用正教量,离开身心的相貌,不像持咒那样总是在散乱之中,这也是精进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菩提就是第八识,缘于第八识的真如性去修禅定,就是禅波罗蜜。禅波罗蜜是修所成慧阶段的真如三昧,也可以说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如果你还没有见道,还不知道实相般若,用正教量去发起修所成慧,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这是禅波罗蜜而不是般若波罗蜜。但是见道以后你还是有禅波罗蜜,不能说没有。所以见道者的禅波罗蜜和未见道者的禅波罗蜜不一样,经典在讲禅波罗蜜的时候意思会有点不同。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一切智就是各种「种子」方面的智慧,对于佛陀来讲就是一切种智,对于菩萨来讲就是般若智。般若智和一切种智都是无相的智慧,同样都是一切,但是分类的粗细相差极大。初见道的菩萨能够了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第八识所生。五蕴加上意根,就是一切法。十二处即是一切法,因为不属于前十一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的,都定义为法入处。十八界也是一切法,因为不属于前十七界的,都定义为法尘。初地菩萨的百法明门,是把一切法分类为百法。二地菩萨为千法明门,三地菩萨为万法明门……十地菩萨则是不可说诸法明门。(「不可说」是古印度人所用的第一百二十个大数,它排在阿僧祇后面十六位,比阿僧祇大很多很多。)佛地则是一切种智。(有一位学梵文的朋友告诉我,一切种,是一切的种类,而不是一切的种子。)也就是说,佛或菩萨能够了知一切的法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从见道位一直修到究竟位全部是般若波罗蜜,只不过是一直深细下去而已。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教化众生容易着在有为法相上面,如果你说「我说法有多少年,门下出了多少三乘见道的学生」,这样一讲就着在我相跟人相上面了。南宋的正觉宏智禅师请大慧宗杲派弟子去接掌他的道场,试想如果他总是着在我相人相上的话,能做这种事吗?不着相的人会觉得:众生有人度就好,谁度都一样。另外,假如你度众生度了几十年,结果只度了一个,你可能会觉得太少,但如果你离开众生相,你就不会计算到底度了几个。度一个也不少,就算度了很久都没有半个开悟,你还是要度啊!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讲,他会为了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而留在人间一劫,你想想看,只为了度一个人要一个大劫,如果佛菩萨着在相上,没多久就累了,不然也会计较着去跟别人抢众生来度,这就变成是着相的菩萨,没有功德受用。

      再来,度众生不就是要教人家「空义」(度一切法到彼岸)吗?如果你自己着相要怎么教人家不着相?度众生是有为也是无为:「空义」是无为,教导众生义理这件事是有为,两边同时存在。很多经典中都有类似常、无常,乐、非乐,我、无我……成对出现,从一个角度看,它是常,从另外的角度看,它就变成无常。大乘法就是这样,不落边见,在蕴处界的时候也不离涅槃。不着在「有」,也不着在「空」,这样才能够离开边见。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不用舍掉有为法而起无相解脱门,这是法施之会。菩萨所证得的涅槃是于相而离相,不需要把这些相消灭掉。

      我最近看一部电影叫《记忆传承人》(The Giver),在一次大灾难之后,有一些世间智者,创建了一个社会,用药物尽量去掉有相的分别,大家打了这个药以后比较没有情绪上的反应,甚至也变成色盲,看到的东西都是黑白的,用这种方式建立了一个和谐社会。这种方式跟小乘佛法比较接近,明明是有相的东西,他们要把它弄成无相,这是用造作的方式来达到无相。小乘的修行就是这样,对于三界万法不去分别,甚至每次眼、耳、鼻、舌、身、意去了别六尘相的时候,就当作好像是被矛刺了一下。用这种方式修,尽量不接触六尘境界。这跟大乘的修行方法差别很大。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受生就是到三界来受生,比如诸大菩萨或佛世尊。虽然示现受生,但他也可以讲「我从来都没有出生过」。你说是谁出生了?不就是蕴处界出生吗,那蕴处界是什么?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佛跟大菩萨根本不认为有五蕴出生过,所以表面上示现的是有来人间受生,但实际上诸法从本以来未曾出生,所以说「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受生是有为相,无作倾向于无为。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正法就是第八识、一真法界。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就可以起方便力。虽然你处在三界当中,但是不管你遇到什么事,你都能够认清蕴处界的这些法统统是无相,能够这样就是护持正法。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护持世俗的正法(语言文字的正法),就是有方便力。这是法施之会。如果自己在取相分别,认为自己是圣贤、别人是凡夫,认为自己是正法、别人是邪法,这样子的「护持正法」反而会把正法推向像法、末法。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为了度众生,而起布施、爱语、同事和利行的四摄法,是法施之会。大家要知道,我们修四摄法去度众生都是从第八识而来,就算你度了无数恒河沙众生,仍然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再怎么度众生,再怎么修四摄法也都是在梦幻当中做,实际上根本就无我、无人,也没有度众生这回事。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为什么敬事一切?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使是很差很坏的人,你也知道他跟佛没有两样,这样你才可以去除掉自己的骄慢心。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

      《注维摩诘经》说:「三坚法,身、命、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道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也。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终而不尽,故名坚法。」无极之身就是金刚身,如果金刚身是肉身,那佛陀的肉身消灭了之后,他的金刚身跑到哪去了?这里的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都是指第八识,第八识含藏着这些种子想流注多少就流注多少。《大般涅槃经》里有个譬喻,说国王在王宫里面不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有时候他会去花园,有时他又到卧室去,他在这些地方换来换去你不能说国王离开了,国王还是在那里。现在也是一样,种子现起身、命、财,有时在这里现起,有时在那里现起,你不能说死掉以后身命财都没有了,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转换着。修道人知道这个道理,他能够超越身命财,不会起念去守护它们,这是法施会。

      以寿命来说,假设真观明天就死了,《维摩诘经》还没有讲完,有些人本来可以转依,结果变得没有办法转依,或者又退转了,所以菩萨需要有寿命也是因为弘法或利益众生的需要。我们在合理的范围去求寿命,而不是非要活个120岁,这就没必要了。你身体功能很差或者因缘很不好,死了就算了,一世一世地还可以再来,为什么一定要赖活着?因缘很不好的时候你硬要活着也没什么道理,还不如随顺因缘,能活就活,不能活也不用强求。健康和财宝也是如此,只要随顺因缘,在合理的范围去营求和维护。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我们住在般若波罗蜜,用一念统摄六念,因为佛、法、僧、戒、施、天无有一法不是第八识。这也是思念法,不思念而思念,因为一真法界离开能思能念与所思所念。这是法施之会。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鸠摩罗什说,想要让众生和敬要行六种法:第一,以慈心起身业。第二,以慈心起口业。第三,以慈心起意业。第四,如果得到很多供养就拿出来一些分享给别人。第五,持戒清净。第六,修无漏的智慧。如果没有直心的话就不能具备这六法,没有这六法又不能让众生无诤。所以,令众生和敬,菩萨要成就这六种行持,生起质直心,这就是法施之会。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净命一般是指正当的职业,出家人的净命便是专业修行,不从事其他的工作。但这里讲只要正行善法就能生起净命,其中的「净命」应解为清净的生命。只是行善法是不够的,还要正行善法。什么是正?如果说为了做善事而去做善事叫「正」,那什么又叫「善」呢?如果说做有利于众生的事叫「善」,那什么又是「利」呢?如果说有利就是有好处,那什么又是「好」呢?这样讲下去永远也讲不完,无法究竟。其实,正、邪,善、恶,利、弊,好、坏都没有自性,你要找个究竟的,就只有第八识,第八识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独一、无二。所以「正行」即是随顺第八识而不取相分别,随顺世俗谛修习善法,而不取行善的相,即是正行善法。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

      第八识常乐我净是真正的贤圣,亲近贤圣就是随学第八识,你就会生起清净的欢喜心。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见到恶人不起憎恶的心,而是起调伏心。怎么调伏?不取相分别。说「恶人」是在世俗谛上说,胜义谛上是「不见恶人」,不见恶人自然不会有憎恶心。这里要注意的是,世俗谛和胜义谛要分得很清楚,胜义谛是要帮你解脱,不是让你在世俗谛上什么都不去做。比如你看到有人要杀人,你不能说「我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然后以这个为理由走开了。真观常说:「应分别而不分别是愚痴,不应分别而分别是烦恼。」你该做什么事还是要做,只是你知道这些依胜义谛来讲都是不可说,这样就能住于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维摩诘所谓的出家法是指转依在一真法界上面。你要有深心才有办法转依。无论哪一法,你都知道它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一真法界。而且你要不断地做深细的观察,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有了这个深心,转依才会越来越深入。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听闻经典之后,按照经典所讲的去践行,这样是真正的多闻。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空闲处一般指禅定。诤分两种,一种是跟别人斗,比如跟别人打、骂或者打官司。另一种是跟自己斗,你脑海里有两个想法在对话,比如说:要出家还是不出家?要以禅定,还是智慧为主修?有很多纠结,戏论不断,这样就没办法修定了。诤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取相分别而来。分别还不会,要取相分别才会起诤。比如你知道是男是女,这是分别;你以为男人一定有某种性格或习惯,比如特别脏、大男子主义,女人一定是嫉妒或者没志气……你要是有这种想法,就是取相分别。边见也是诤,比如认为某一种状况之下才是净,某种状况之下变成染,在染净二法起诤,这会导致你散乱。如果统统都是功能差别,整个都是一真法界,自然就无诤,无诤就能够随顺禅定。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宴坐就是坐禅,从这句话你就可以知道,佛教修禅定的方法是从智慧而来。「佛慧」是指般若波罗蜜,真观一直提倡,要缘着般若波罗蜜安住于真如三昧,这也是经教依据之一。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为了要解开众生的系缚,你要先解开自己的系缚,其他的系缚暂且不说,如果你有三缚结,却想教别人断掉三缚结,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自己着在戒律相上面,却想教人家修持戒波罗蜜,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解众生缚,你自己得先离开系缚。为了度众生而修行,是法施之会。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净佛土就是庄严佛国土,你想要将来自己的佛土是什么样子。就像法藏比丘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起了四十八大愿,希望自己将来的佛土是什么样的,佛经里有很多种描述。他去修行一切的法门,将来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佛国土变得怎么样,其实都要用福德业去修。修福德业时也要缘于般若波罗蜜,不离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修行人有执着心在所难免,但最后一定要断掉执着心,不然就无法庄严色身和国土。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这就是说你要观察众生的根器,按照他的需要说法给他听,让他离开系缚。用这种方式起方便智。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慧业」是指般若波罗蜜和解脱功德。也就是说你要了知一切法──包括恶法在内,比方说战争、杀人放火。现实中杀人放火不常见,所以我喜欢看电影,电影里面什么法都有,各种法都看得到。看电影的时候,不要看见坏人就气得要命,看到好人又欢喜得要命,要依般若波罗蜜而不取不舍。看电影的时候是这样,离开电影院,在生活当中还是一样不取不舍。「入一相门」是入什么门?一相所谓无相,也就是第八识的无相境界。这就是你的慧业。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这句话文字浅显不用特别解释。你要明白的是,如果你以为有一个东西叫做「善法」,有一个东西叫做「不善法」的话,这恰恰会变成障碍,变成烦恼。所以这里请大家要注意,了义法的「善」跟「不善」,跟世间智者所定义的不一样。世间人将损人利己定义为恶,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定义为善。心存这样的见解,就会贪爱善人、厌恶恶人而成为系缚。你要知道「一切的一切统统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随顺于这一正见称之为善业,不随顺于这个正见称之为不善业。或者说取相分别称之为不善,不取相分别称之为善。如果发现自己在取相分别要怎么办?你要知道取相分别也是功能差别,没有任何一法不是在涅槃里,没有任何一法不是在一真法界当中,所以你不用害怕,根本就没有「取相分别」这回事。若离业力与妄相它们什么都不是,取相分别不就是一个有为法吗?既然是有为法,就什么都不是,你又何必管它?修行的关键就是让自己经常沉浸在般若波罗蜜当中,久而久之,你自然就能不取相分别。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智慧就是发现真相,真相又分核心真相跟非核心的真相。核心真相就是第八识出生一切万法。了解第八识出生一切万法是根本智,另外还有很多细节,所以你去观察的时候发现,某一个法跟某一个法的关联性,它们的前后顺序等等,都算是一切智慧的范围。刚刚已经讲了,要随顺般若波罗蜜才是善法,所以智慧和善法会起一切助佛道的法。比方说三十七道品,它是通于大乘小乘的法门,接下来还有各种菩萨专有的法,比如各种三昧。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像这个样子,善男子啊!这样叫做法施之会。如果菩萨能够安住在法施之会就是真正的大施主,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德菩萨继续说:「世尊!维摩诘在说这个法的时候,婆罗门中有两百个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是指大乘见道,为什么呢?因为他刚才的开示,既有禅门的机锋,也有一些可以让人入不二法门的,比如「以如说行,起于多闻」。禅门的机锋主要是在「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的部分,学人应该把这个画面想象出来,彷佛你已置身这个法会,亲眼看到维摩诘的开示,才容易破参开悟。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

      这里讲的「心得清净」是指七转识的清净,因为第八识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的法相。他听闻妙法,有了般若证境,引生解脱功德受用。这是不得了的事。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接下来他就礼拜维摩诘,把自己脖子上很昂贵的项链拿下来,要送给维摩诘,维摩诘却不肯接受。善德就跟维摩诘说了:「居士!请你一定要接受下来,你收下来之后要给谁都没有关系。」维摩诘就把它收下来了,分为两份,一份送给这个法会当中看起来最糟糕的乞丐,另外一份送给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这个时候在场的大众都看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献给难胜如来的璎珞变成了四柱宝台,四面庄严地装饰,并且不会互相妨碍。这些都是维摩诘居士示现的神通。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现神通之后又说:「如果施主认为一个最卑下的乞丐跟究竟佛没有差别,能够用平等心布施一个最卑下的乞丐,这就是真正的大悲心,不是为了求果报而去布施,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就是真正的法布施。」城里这个最卑下的乞丐听到维摩诘居士言说的法义,再看到他示现的机锋,马上大乘见道。

      一个菩萨随时都可以示现机锋,这是没有办法禁止的,除非大家都在无余涅槃。就算你在睡觉、在打坐,仍然是在示现第八识的功能,只要你还在三界当中存在着,就没有哪一个时候不是在示现机锋。

      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的这一切都是让众生开悟的法门,不懂得禅法的人说大乘经和这些禅师都在吹牛,但这是真的有道理,因为第八识出生万法,我们拿出万法当中随便一法让众生悟入有什么不行的?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就这样,诸菩萨分别向佛陀报告他们和维摩诘论法的经验,大家竟然统统都说「我不适合代表佛陀探问他的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0-31 09:21 PM , Processed in 0.0408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