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亚圣”,其民本思想家喻户晓,孟子的激进思想体现在直接喊出了“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他明确肯定汤武放伐,《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齐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说损伤仁人志士的人才叫贼,残害义人的人叫做残,又贼又残五毒俱全的人叫一夫(或称独夫),我只听说诛杀一夫纣王,没听说过臣弑君。这直接表明了孟子的态度,赞同放伐。《孟子·离娄上》也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还是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被民众抛弃的君主可以被放伐。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的一个激进,到董仲舒这依附于当朝权贵,自然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是根本上不能抛弃“亚圣”的敦敦教诲,怎么办?到了宋代大儒朱熹这终于有了结论,朱熹也赞同“汤武放伐”。《晦庵集》中有:“道之在天下,有正有变,汤武之放伐,皆在变”,正面赞同了“汤武放伐”,但是加了一个严格的限制曰:必要有桀纣之暴,又要有汤武之仁,这两个条件一起满足的放伐才不算弑君,否则就是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