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出现的给新生儿“寄名”的养育风俗,到清朝时,几乎流行于全国各地。所谓“寄名”,就是新生儿的父母家人因担心孩子会夭殇、疾病,所以“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无常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将孩子“寄名”给神佛、僧道,充为弟子(不剃发出家),以求长命平安。行“寄名”礼时,父母要抱着婴儿到庙里烧香。先用红布做成一个袋子,将小儿的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写在纸上,装在袋中,然后悬挂在神橱上,俗称“过寄袋”。接着,僧人或道士代表神佛,为小儿取名,并将道髻、道衣、符录及刻着“金玉满堂”、“长命百岁”等吉祥话语的银项圈、长命锁等赐给小儿。自此,小儿要称呼此僧人或道士为“寄爷”。寄名后三年内,每逢年底,庙观要准备饭菜送给小儿家,小儿的父母家人也要施舍给僧道一些钱财。小儿长大成婚后,才能将“过寄袋”从庙观中取回来,谓之“拔袋”。双方的“寄名”关系才宣告结束。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父母要置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友邻里,谓之“满月酒”。前来祝贺的亲朋,多馈赠缀有银饰、寿星、兽头,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祥祝福字样的婴儿帽、粉制糕团等。
此日,宫廷中有给婴儿“升摇车(也叫“悠车”)”的礼俗。这一礼俗大概源自游猎时期的满族,父母外出狩猎时,为保安全,而将孩子悬挂于树上的风习。摇车用木制成,多为船形,外刷红漆,饰有金、银彩绘图案,写有“长命百岁”等吉语。摇车一般由女家制做,作为孩子满月的贺礼,赠送给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