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中央航校在杭州笕桥正式成立,这所被称为中国空军飞行员摇篮的学校在抗战前培养出数百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但由于中国没有制造飞机的能力,所以直到抗战爆发前,中国空军虽然有600名优秀的飞行员,但飞机却只有300架,且有一半是无法用于战斗的“古董”机。这支被称为“万国造”(飞机型号复杂混乱,产地来自数个国家)的中国空军就这样迎来了他们所面临的最为强大的敌人即日本空军。
1937年8月13日,中日在上海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爆发,次日日本空军发动对中国杭州笕桥机场的进攻,中国空军迎难而上,大队长高志航率领中国空军以零伤亡的结果击落三架日机。这一天后来也成为中华民国的空军节。尽管中国空军英勇善战,但由于中国工业体系的落后使得中国的飞机被击落一架便少一架,飞行员更是在战争中大量减员,仅仅在开战一个月之后,飞机报损便达到三分之二,到11月初,中国空军仅剩36架飞机,只能通过拆卸情况较差飞机的零件来修补情况较好的飞机,用这种缝缝补补的办法来维持生存。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到来大大缓解了中国空军的生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