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味道,无论是人是神,都想要尝一尝。
莆田人从香火缭绕的寺观神庙中出来,转身就能潜入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巷,来一份拌着海味的兴化米粉,或是配料丰富的莆田卤面——仿佛莆田人可以把半个大海的鲜美都装进碗里。
炝粉,兴化米粉和多种海鲜汇于一碗。
摄影/半城人,图/汇图网
卤面、炝肉、豆浆炒、卤水豆腐……任何一种食材,到了莆田人手里,就会变化出新花样。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王牌,喜庆的红团,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食物,时而在街边的小摊,时而在供奉的神坛——“莆田”成了“美味”的代言,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
01
莆田吃起来,
为什么是鲜的?
人们常把莆田和仙游,合称为“莆仙”。而长长的海岸线,也给莆仙增加了更多的内涵:莆仙吃起来,还很鲜!
海岸边,渔民们正在拉网捕鱼。
图/视觉中国
地处福建省海岸线中部的莆田,西面是巍峨的戴云山脉,母亲河木兰溪从中发源,哺育了兴化平原;东面则是渔业资源丰富的东海,秀屿区坐拥莆田的大多数滩涂与海岛,其中,南日岛不仅是莆田最大的岛屿,更是鲍鱼爱好者心中的一片圣地。
肉质细腻的南日鲍,成为美食家的“诱捕器”。莆田本就不缺烹调鲍鱼的技艺,再遇上天资不凡的南日鲍,烩、蒸、卤、焖、炖、炸便是轮番出马,争着成为南日鲍的“第一初恋”。看似简单的炖上一碗海鲜汤,浅尝一口就鲜到心坎里。
南日鲍海鲜汤,都是“爱你”的形状。
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而涵江的哆头村,则盛产蛏子界的小霸王哆头蛏。入夏时节,在滩涂里扎根的哆头蛏肥美至极。
这样蛏挤蛏的场面,若挪到陶罐里,再撒些料酒和姜蒜,便能蒸出清淡鲜美的竖蛏;若搬到铁板,再撒上花椒、海盐,便是满溢焗烤香气的盐焗蛏;若迁入汤锅,摇身一变成温热的蛏汤,也能做成冰爽的酒糟蛏。
铁板出来的哆头蛏,原汁原味。
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绵长的海岸,还随处可见莆田花蛤的身影。这种小鹅卵石一般的海鲜产量很大,莆田因此成为“中国花蛤之乡”。无论是爆炒、凉拌、清蒸,还是炖汤,莆田花蛤几乎样样都在行。
福建沿海基本都吃的锅边糊(也叫鼎边糊),美味也少不了花蛤的加持。花蛤是蚬子的一种,传统的锅边糊以鲜甜的蚬子汁为汤底。米浆沿着锅边浇入,滚烫的锅壁迅速将米浆烫成米片,米片翻进蚬子汁吸入海味,更不用说山海串联的配菜,也有花蛤的身影。
锅边糊,就是大海的气息。
摄影/刘艳晖
海蛎、土笋、青蟹、海鱼,在滩涂绵延、海波接天的莆田,也是家常又经典。
新鲜海蛎取肉,能溜出一道经典的莆仙海蛎溜;加入大量紫菜,再以地瓜粉做粘合剂,炸出黑乎乎的紫菜海蛎饼;加入五花肉、香菇、豆腐、包菜、地瓜粉等,再一顿翻炒,便是湄洲岛的名菜海蛎粉饼。
大海有多鲜,海蛎就有多鲜。
摄影/挖哈,图/图虫·创意
内地人很少见到的沙虫,清洗、熬煮、装入模具放凉,就成了“黑暗料理”土笋冻;近海小霸王青蟹,在莆田人家却是清蒸、油煎,甚至焖饭的经典选项;再从全是肉的涵江烤鳗鱼、由柔滑变得爽脆弹牙的温汤章鱼,到烧麦螺、和豆腐锁死CP的烧跳鱼,再到鱼里找饭、饭上盖鱼的黄瓜鱼饭,莆田人显然早就理解海味的方式。
一大早就想来份土笋冻。
摄影/慕南乔,图/图虫·创意
也许最经典,也是莆田人最难忘怀的味道,就是一碗卤面。那浓稠到能挂边的卤汁,面里满满的干贝、虾仁、蛏干、海蛎、鱿鱼、花蛤……一碗装得下莆田诸多海味,也装下了莆田人浓浓的乡情。
莆田卤面,里面装着莆田的海。
摄影/洛航,图/图虫·创意
“丹荔绿榕堪入画,珠蚶花蛤好加餐。”福建的气温总是早早攀升,绿意和花香也总更快回归。打开迎接海风的窗,让桌椅靠近缀满夏意的树,一壶小酒,一盘花蛤,一叠咸酥的花生米,莆田人的日常就是这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