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中国土地上,国共两党已进行大规模内战近两年,数百万军队在战场上拼杀。与十余年前相比,此时的解放军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已不逊色于国军,在战场上连连取得大胜,国军内部许多高级将领在阵前率军倒戈起义,随后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但其中却有一个例外,那便是曾作为第一任台湾省长官前去接收台湾的陈仪。他在倒戈前夕被国府发现并被抓捕,在1950年被处以死刑。陈仪的一生十分复杂,他身为蒋介石的心腹,最后的人生选择令人意外。
1924年,42岁的陈仪被孙传芳任命为浙江第一师师长,在此之前,他曾三入日本求学、工作与生活。回国之后,陈仪在江浙沪一带经商谋生,并依靠地位与学识成为浙江地方名流。1924年,孙传芳率军进驻浙江,出于保护浙江本地利益的目的,陈仪以浙江士绅代表的名义前往孙传芳部与之谈判,却不料孙传芳看中了陈仪的学识,随即任命他为第一师师长。好在陈仪当年在日本上的便是士官学校,他还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并参与了浙江的辛亥革命,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原本松松垮垮的部队很快就有了很大提升。
孙传芳
1926年,陈仪被孙传芳任命为浙江省长与“五省联军”徐州总司令,但此时的陈仪早已有响应南方革命政府与革命军的打算,他率领第一师与孙传芳在长江一带隔江对峙。伴随着革命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般攻占一座座城市,陈仪更是按捺不住投向国民政府的想法,他本就是革命党成员,只不过在民国成立后被迫无奈离开革命,此时的北伐正为他提供了绝佳机会。
陈仪派部下葛兆恩前往汉口与南军唐生智、邓演达等将领进行秘密会谈,但陈仪此时却被孙传芳逮捕并扣留在南京城内。第一师眼见师长被捕,随即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孙传芳不愿意看到一师与他作对,便不得不释放陈仪,想让他回到浙江整顿一师,但陈仪在被释放后得知,革命军势如破竹,大军即将逼近浙江,他随即写信给孙传芳,希望他能够悬崖勒马。可惜的是,此时的一师在孙传芳的进攻下无招架之力,陈仪只得只身前往革命军阵营。1927年,陈仪被国府安排出国考察,次年回国并担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负责国军兵工生产与制造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随即国府派人前往台湾,负责接收这座被日本占领50年的宝岛。陈仪是蒋介石心腹,而且当时任台湾调查委员会委员长,早在收复台湾之前,陈仪就一直在负责台湾问题,日本投降后他向蒋介石上呈了一份详细的接收建议书。于是,接收台湾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到了他的肩上。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陈仪此行会带来一场至今都仍有巨大影响的灾难。
那么为什么陈仪到任台湾行政长官与台湾警备司令之后,会在台湾本土引起许多风波呢?
1945年10月,陈仪与诸多行政人员一同赶赴台湾,并主持接收台湾一切政府机关、学校、工厂等事宜。陈仪在大革命之前曾在日本经过商,所以他知道恢复经济对台湾的重要性。因此陈仪一到任,便首先宣布对台湾一切工商业进行接管,制定专卖制度,并设立各种专卖局,希望借助政府力量重建台湾。但问题是,陈仪采取的措施对于大陆百姓来说,或还可以接受,但对于台湾本土居民来说,国府强硬接收一切的做法,与日本人当年的强占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们在经济上对国府、对陈仪十分不满。
陈仪在台湾
1947年2月28日,国府派驻台湾的专卖局缉私人员与台湾本地商贩发生冲突,冲突导致一名台湾人死亡。台湾人本来就对国府的强制性制度不满,如今心中的怨愤如火山般爆发,他们前往行政长官署,向陈仪讨说法。不料他们遭到政府更强硬的驱逐。在随后的数天里,警察、军队与台湾本地民众多次发生大规模冲突,尽管陈仪也曾公开讲话并答应进行改革,实行县市长民选制度,但显然这种空头支票无法令民众满意。3月9日,国军在基隆登陆并进驻台湾各大城市,陈仪随即对示威者更加强硬,在随后的半个多月里,民众罹难人数多达万余人。
可以说陈仪是想在台湾做出一番成绩的,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但没有对台湾本土人民宽容以待,来缓解他们被日本欺压50年的痛苦,反而对本土民众十分强硬,以致于酿成如此大的惨祸。二·二八事件的影响直至今天,造就了台湾本土派对大陆外来人严重的怀疑与不信任,在蒋介石、蒋经国等政治强人先后去世后,本土派与大陆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加上蒋经国在晚年开放党禁,推行多党选举制,被压制数十年的本土势力迅速崛起,并从国民党中分裂出去,成为今日的民进党。绿营与蓝营之间的分裂与争斗,对今日的台海关系埋下巨大隐患。
1948年,陈仪由台返回大陆,并被任命为浙江省主席,此时距陈仪当年在杭州办公已有20多年。此时的大陆早已不是陈仪赶赴台湾前的和平态势,国共两党即将进入最终的大决战阶段,全国各地都成为两军作战的战场。蒋介石任命陈仪为浙江省主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仪是他的心腹,任命心腹担任国府核心区域浙江的主席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调遣陈仪回大陆任职,也可以平缓台湾本土民众的怒火。陈仪就任之时,浙江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容乐观,法币如同废纸,金圆券发行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沦为与法币同等的地位,浙江省政府的公务员连生活都已经无法维持下去。陈仪上任后做的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整顿经济,他意识到农民、农村的重要性,并打算筹办“农民学校”以振兴全省农业。他的目标正如同农民学校的十六字方针一样,即“改进技术,提高文化,即学即用,用中再学”。陈仪甚至开始借鉴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改良方法,希望能通过改善农业来彻底挽救浙江经济。
金圆券
陈仪担任省主席的时候,每天都在工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刻,但仅凭他自己是无法挽救浙江的,更不可能改变当时国府的命运。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结束,华中地区的数百万国军或被解放军打败,或者投降,国府在江北几乎无兵可用。蒋介石被迫下野退居幕后,并在浙江过着“隐居”的生活,陈仪也多次前往奉化看望蒋介石。其实此时的陈仪心里明白,国府大势已去,他自己也有了向解放军投诚的打算,希望能将浙江完整平安地交到解放军手中,以免其遭受战火破坏。但没想到,陈仪将投诚的打算告诉了他的好友,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更没想到,汤恩伯将这个秘密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震怒,1949年2月,陈仪被罢免,随后被押解送往浙江衢州软禁,起义计划被迫中止。1950年6月,陈仪在台湾被蒋介石下令处死,这一年他67岁。
陈仪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早年在日本留学学习军事,参加了同盟会,但却在辛亥后远离政坛,又在偶然中踏入战场。宦海浮沉数十年,却在战后的台湾跌了跟头,接收台湾后他对台湾的一些强硬改革措施,引发了台湾本土民众的巨大反抗,其影响直至今天都十分巨大。面对国共内战,陈仪逐渐认识到中共一方的优势与长处,并暗中谋划向解放军投诚,没想到遭好友出卖致使起义计划失败,最终被蒋介石杀害。
参考文献
本书编辑组:《陈仪生平及被害内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陈红民:《抗战胜利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设立与撤销》,《史学月刊》2020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