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758年)四月的一个晚上,范阳节度副使乌承恩用低沉的声音,对身边的孩子说:“吾奉上命,除此逆胡,明便受吾节度矣。”
话音未落,突然闪出两道黑影,将匕首架在二人脖子之上。随后,门外进来一队士兵,迅速且有目的性地翻找文件,不多时便找到了朝廷书信若干,其中就有大将李光弼让乌承恩赶紧动手的书信。
面对“铁证如山”,乌氏父子还没回过神来,却听门外传来了一阵哭声,正是本应今晚魂归西天的主角——史思明。
史思明哭诉着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却换来如此不被信任的对待。
似乎感动了准备行刺而泄密被抓的乌氏父子,他们也跪地哭诉,将责任推给朝廷,希望史思明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饶恕他们的罪过。
终归于事无补,换来的是父子二人身首异处。
刚缓过一口气的大唐朝廷,再次进入紧张时刻:
史思明,又反了,自称应天皇帝。这一夜,史称“范阳夜变”。
史思明(703—761),原名崒干,出身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宁夷州的突厥部落。史书说他,身材瘦削,鸢肩驼背,凸目侧鼻,少须发,性情急躁诡狡。自小便与安禄山熟识,两人感情甚笃,引为平生知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官府债款,决定做个老赖,出逃北边的奚部落,结果还没到就被逻骑(巡逻兵)抓住,准备带回去邀功请赏。
见此情景,史思明大呼:“我是大唐来的使者,如果你们轻易杀了我,小心大唐发兵灭了你们。不如把我献给你们的大王,功劳少不了你们的!”逻骑一听,感觉不错,满心欢喜地送他去见大王。
奚王听手下来报,说大唐使者前来恭贺大王,满心欢喜,却见堂下使者岿然不动,完全没有要行礼的意思。
奚王很生气。史思明缓缓地说,天子使者见小国君不拜,是礼仪制度规定的。
奚王尽管心有不甘,却不好发作,仍以礼好生招待了他。临走时,奚王还特地派了一百人准备护送他回去。
史思明说:“从我者虽多,无足与见天子者,惟高材,可与至中国!”意思是,你派这么多人,一个比一个寒碜,哪一个有资格见大唐天子呢?你应该派出你的高材生,到大唐才能给奚王你长脸。
奚王听了很高兴,当即决定让最有名的大将琐高带着300甲士跟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天子。
行至平卢(今辽宁朝阳),史思明偷偷联络平卢军使,以“奚兵数百,外称入朝,內实盗”为由,让其先下手为强。一场偷袭过后,琐高和他的300甲士通通被擒,琐高被抓起来送到了幽州。
为此,史思明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以奇功上表朝廷,与安禄山同为“捉生将”(低级军官职位)。
▲唐朝疆域图(开元二十九年)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异族边将的崛起
时过境迁。数年后,史思明年过不惑,终以战功,知平卢军事,为大唐一方军镇。
此时,那个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兄弟安禄山(史载,安禄山出生比史思明晚一天),“进步”更加神速,早已从当年的折冲校尉、捉生将成长为威震东三省的大唐悍将——平卢节度使(治所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东北地区),手掌平卢军、卢龙军等三万七千余人。同时拥有到朝廷上奏直接面见皇帝的机会。
随着安禄山的发迹,发小史思明也渐渐进入当朝掌权者的视线范围内。
一次,史思明入朝觐见唐玄宗。皇帝对其近些年军事上的成绩颇为赞赏,问了下他的岁数。他毕恭毕敬地回答:“臣早已年过不惑,老了,不中用了!”
唐玄宗安慰他说,不过四十岁,还年轻,有朕在,保你飞黄腾达。(“卿贵在后,勉之。”)
就这样,史思明成功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唐玄宗觉得他甚是忠心,堪当大用,随后任命他做了大将军、平卢兵马使,又赐名“思明”。
于是,两架造反的马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奔跑着。
问题是,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什么如此重用外族人士,放心让他们充当大唐边将呢?
大唐皇帝所在家族为陇西李氏,就是那个影响中国历史超400年的关陇集团门阀的核心成员之一。大唐开国皇帝李渊遥尊李耳(老子)为祖先,借以证明其汉人身份,但其祖父李虎曾仕于西魏、北周,长期为胡人政权服务,是与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独孤信(人称三朝国丈)齐名的“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而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祖李世渊同名,后来,高祖名中的“世”字被删去。陈寅恪说:“此例足证李氏习于胡俗。”可见,李家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妥妥变成了胡化(鲜卑化)的汉人。所以,大唐皇帝自然更加愿意信任与自身习俗相近的胡人。
唐朝最早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套从西魏流传下来的兵役管理制度。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打仗时,都是以一当百的战士,不打仗时全部回家耕田,平常利用农闲时训练。府兵的打仗装备全靠自己准备。但随着天下一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土地兼并形势日益严峻,使原来建立在以军功分勋田的府兵制名存实亡。
从大唐立国开始,就一直实施给高官和世家大族赐田的政策。政府将大量的国有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另外,唐朝施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也迫使人们要去进行土地买卖和兼并,土地是社会经济增长点和税收主要来源。由于国家鼓励农耕,抑制商品交易,使得原先不打仗就耕田的府兵们,变成了长期耕作的劳力。同时,由于固有的耕地减少,能用来奖励士兵的田地变得越来越少,士兵们连吃穿都成问题,谁还愿意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大唐卖命?府兵制逐渐瓦解了。
节度使的前身是大唐府兵制全盛时期的各道行军总管,唐朝前期的行军总管多为中央文官担任,形成了“出将入相”的模式。而节度使的设立,本身就是为了在府兵制基本瓦解的状态下,依旧能够维持足够的兵源以抵抗从未停歇的帝国战争。因此,早期的节度使大多是那些以军功升迁上来的将领。
开元年间,李林甫代张九龄为相后,为了杜绝文人“出将入相”功劳过大,也怕边将功高震主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造成朝廷中枢权力的失衡,于是向唐玄宗建议,用尚武、鲁莽且没有门阀背景的胡人为将领。这样,既可以继续保持帝国军队的战斗力,维持大唐荣耀,也能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换来大唐的繁盛和自身的荣华富贵。
这一时期,除了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日后的叛将外,也有日后站在安史对立面的哥舒翰、李光弼等异族名将,纷纷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成为拥兵一方的重将。
“发小天团”的微妙关系
又过了十余年,当年携手过关斩将的“发小天团”——安禄山与史思明,终于等来了他们羽翼丰满的那一天。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手掌平卢、范阳、河东三镇雄兵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奉密旨”讨伐权相杨国忠,匆匆拉开了属于大唐的“八年抗战”——安史之乱的序幕。
曾经的唐明皇此时只能拉着爱妃跑到了天府之国,偏安一隅。
叛乱很快席卷了大唐境内各大军事重镇。大唐首都、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也遭遇了灭顶之灾。曾经的大唐荣耀,如今也只剩“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的景象。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对此,史思明极力拥戴。
但为何同为此次叛乱的首席合伙人,史思明却没有提出来要更多的利益,反而拥立安禄山为大燕皇帝呢?
主要是因为这两位发小只可共患难,却不敢同富贵。据现代历史学者分析,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关系并不像传闻中那么要好,反而存在着互相猜忌的嫌疑。安禄山和史思明虽是联合起兵,但真正开拔时,安禄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资治通鉴》)。而学者李协民指出,这三千士兵很可能本身就是史思明的手下,因为身为大将军、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应有数千军士。
可见,此时的史思明只是一个挂名承担风险的联合起兵合伙人,压根儿没有得到安禄山的足够信任,也无法将万众,挣得功名利禄。
安禄山死后的史思明
没多久,安禄山的皇帝宝座还没捂热,就被安庆绪杀死了。四处转战的史思明听到这个消息,快马加鞭往老巢赶。
安庆绪何许人也?安禄山二儿子。此时刚杀完自己的爹,正不可一世呢。想到自己老爸发动叛乱时的好兄弟、自己的史叔叔能不担心吗?这个史叔叔好歹也是叛乱的二号人物,虽然没在宫里见过几次面,但史叔叔为大燕帝国出生入死,早已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若其振臂一呼,难保不会有老爹的旧部呼应,届时自己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除掉史思明,成为安庆绪弑父之后的下一个目标。
可巧的是,当时被名将李光弼打得满街跑、土遁回巢的史思明也萌发了想当老大的念头:
一来,这些年出生入死,他在军中已有足够的威望。况且,此时的他已坐拥从两都搜刮来的财富,完全有当老大的财力。
二来,他心里也有些瞧不起安庆绪这个后生,好歹现在的大燕帝国也是他跟庆绪他爸禄山兄弟打下来的,安庆绪就靠杀爹夺得皇位,这日后指不定还得给这小子打工呢。
三来,自从起事以来,与禄山兄弟的感情就有些不复从前。安禄山先让他去攻打饶阳,又不给什么兵,用的都是自己以前的旧部,结果打了29天也没打下来,最后还差点被郭子仪、李光弼联军包了饺子。现在又让我打太原,都几十天了还那样,不是妥妥的坑队友,是什么?
既然你不仁,我也只能对不起兄弟你了。
不过,久经沙场的史思明也清楚,如今安庆绪已经掌控了大燕帝国的大权,如果贸然出击,自己必定粉身碎骨。他决定依旧以恭敬的姿态对待安庆绪。
此时,抱着先下手为强心态的安庆绪,已等不及想要送史叔叔去见他爹了。安庆绪匆匆派了两个亲信,带着几千士兵来与史思明“议事”。
史思明对小侄子的一番“心意”看得明明白白。他先请小侄子的手下到室内把酒言欢,正酣时,果断将喝酒的人全部抓起来,然后改旗易帜,带着小侄子白送的人马归顺了大唐。
大唐皇帝、唐肃宗李亨(就是那个做了二十多年太子,整天怕他老爸哪天不开心就送他去见三个哥哥的那位),自从在灵武登基后,就绞尽脑汁想要怎么收复长安和洛阳,带着大唐军队回家。虽有郭、李两位名将扶持,仗还是打得异常辛苦。忽听李光弼来报,叛军二号头目史思明不日将率13个郡8万多士兵归顺大唐,自然大喜。
为表优待,唐肃宗决定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让他全力围剿安庆绪。
而史思明呢,自然接受了。毕竟这场交易就是双赢嘛。大唐皇帝可以靠史思明的投降做宣传,大振大唐军心,关键是还有机会腾出手来搞经济建设。史思明则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攻打安庆绪的机会,并且还能获取更大的军事资源,为自己日后再度反唐打下基础。
巅峰即死亡
也许是太富有,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也许是年纪渐长,再不努力一把,以后都没机会了;也许是“外顺命,内实通贼”表现得太明显,早已不值得大唐信任……
史思明的反复,终于诱发唐肃宗决定“内部开花”,以范阳节度副使乌承恩策反军中诸将,准备趁其不备,取而代之。
也许是戎马半生,军中诸人早已视其为知己,不忍伤之,便有人将此事告诉了他,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篇的一幕。
杀乌氏父子前,史思明忆起曾把臂言欢的往事,还不忘来一段:“皇上啊!臣对您是无比忠心的啊!臣让自己手底下十万士兵和十三州的百姓脱离黑暗,投奔光明,自以为没有做对不起陛下您的事啊!您为什么要派人刺杀我,这样会令大家都寒心的。陛下,我对您太失望了!”
随后便摸干眼泪,摇身一变,做起了大圣周王。后来又称大燕皇帝。
紧接着,史思明在河阳、怀州等地大败李光弼,声威更甚。
不过,也许是作恶太多、反复无常,把时间浪费在算计之上,却忽略了教育后代的重要性,史思明最终走上了跟安禄山一模一样的归宿。
在礓子阪(亦作姜子阪)被唐军打败后,史思明全军退守永宁(今天水市甘谷县)。史思明派儿子史朝义修筑三角城,囤积粮食,以期再战。
在工事还没完备时,史思明前来巡视,发现新筑的三角城墙上没有抹上泥,大怒,以为儿子偷奸耍滑、畏敌怯战,遂斥责史朝义,并说:“等我拿下了陕州,就杀掉你这个坏事的家伙。”(“俟克陕州,终斩此贼”)
史朝义在部将的怂恿下,决定步安庆绪后尘,将亲爹史思明结果了。
史思明尽管聪明一世,机关算尽,却还是少算了自己会以相同的方式去见“好兄弟”安禄山,更没想到安禄山跟他拼命打下的“江山”,让他儿子断送了。大燕国,仅八年,寿终。
在那个年代,史思明算是一个相当聪明,且能长期为自己“谋福利”的枭雄。但他独独缺少了为将者的“仁”,嗜杀成性。最终也只能以同样的下场,到另一个世界与“好兄弟”安禄山相见:
同为被亲儿子干掉的乱世枭雄,两人回忆起当初,该作何感想呢?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牛致功:《安禄山史思明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李协民:《试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微妙关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温强:《浅析唐代均田制的实质及其兴衰》,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