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1|回复: 0

[哲史艺丛] 反情报与假情报,这些只是《三国演义》的桥段吗?正史更让人惊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8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反情报与假情报,这些只是《三国演义》的桥段吗?正史更让人惊叹

 瀛洲海客 历史D学堂  2022-05-28 10:25 Posted on 广东

15.jpg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6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分钟


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设计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情节。如果说庞统的“连环计”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那么周瑜导演的“蒋干盗书”与黄盖参演的“苦肉计”,则提前锁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能让老谋深算的曹操都上当,并甘愿自断臂膀,下令斩杀蔡瑁、张允二将,东吴的虚假情报发挥了关键作用。只不过,“蒋干盗书”毕竟是小说家杜撰;而在正史记载中,围绕战争而展开的一系列情报战与反情报战,可要比小说中的描述还要精彩。



16.jpg
上图_ 三国演义

 

一、情报战怎么打?

古代战争开始前,交战双方要首先进行庙算。曹操注《孙子》曰:“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各项条件,制定出最合适的战略部署。显然,这一切的前提都离不开情报的搜集与整理。故美国学者拉·法拉戈曾指出:“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就是石块、棒子与情报。”

仅以路况而言,情报不明,即便强如西楚霸王项羽,也会被一老农坑害,陷入到大泽当中,最终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同理,韩信能偷渡陈仓,亦得益于其情报的搜集工作。及至汉末三国时期,利用向导获取相关路况情报,仍是一种常见手段。



17.jpg
上图_ 曹操肃清袁氏在北方残余势力及北征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丸(桓),期间突遇大雨,导致原定路线泥泞不通,无法前进;至于其他要道,则被乌桓派人牢牢把守住,暂无可乘之机。正当曹操一筹莫展之际,熟悉辽东地理情况的无终(今天津蓟县)名士田畴为其指明了一条两百余年未曾有人走过的小道。

曹操大喜,乃“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直到距离柳城200余里,敌人才反应过来。怎奈为时已晚矣!曹军“神兵天降”,对柳城发动奇袭,乌桓单于蹋顿无所准备,仓促应战,终是被张辽与曹纯联手斩杀。

利用已知情报进行精准判断,是一位优秀统帅应当具备的能力,这在邓艾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魏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姜维趁司马师病故之际,举兵伐魏,并大败魏将王经。后司马昭任邓艾为安西将军,击退姜维。姜维既走,“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但邓艾却认为:姜维有“乘胜之势、兵器犀利、船行之便、兵力集中、祁山麦熟”等五大出兵之利,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出兵。后果如邓艾所料,次年六月,姜维再度出击,旋即被早有准备的邓艾击退。



18.jpg
上图_ 邓艾(本名邓范,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二、反情报战怎么打?

上述可见,情报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交战之前,敌军往往会想办法破坏或利用对方的情报。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与孙权联手夹攻关羽,值此期间,魏蜀吴三国都运用了情报与反情报手段。

关羽围困襄、樊期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遣使拜谒曹操,与之达成联盟,按吴使所言:“乞密不漏,令羽有备。”群臣皆认为应该替孙权保守秘密,但谋士董昭却认为:“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所以他建议:不如先把孙权给“卖”掉,这样既能提前解除樊城之围,也可以转移矛盾,让吴蜀两国大打出手。

曹操依计而行,令徐晃把孙权书信绑在箭上射入关羽大营当中。关羽见信,内心果然动摇,但联想到自己在江边部署了烽火台与斥候,还是未曾选择退兵。按关羽所想:一旦江东有变,斥候便会通过烽火台及时传递消息,到那时,他再回防也不晚。



19.jpg
上图_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然而,关羽能想到的事,吕蒙又怎会想不到呢?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看来,在夜袭南郡前,吕蒙便拔除了关羽耳目,让后者不能闻亦不能见。亦如虞翻在劝降糜芳、士仁时所言,谓之“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

事已至此,关羽仍未放弃。在回军途中,他以使为间,“数使人与蒙相闻”,希望探查南郡形势,顺便策反地方军民。不料吕蒙却将计就计,非但好吃好喝地招待使者,还让他们带回了将士们的家书。荆州将士由此“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自然便没了斗志。而在情报战上失利的关羽,最终也一败涂地,殒命于孙权之手。



20.jpg
上图_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


 
三、假情报怎么利用?

提前获取敌人情报,也可以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袁绍与公孙瓒大战期间,曾截获了后者送给其子公孙续的密信。见公孙氏父子以点火为应,袁绍便命人提前举起火把;困守城中的公孙瓒见状,果然选择出兵,但却被提前埋伏起来的袁绍击败,丧失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这同样是反情报手段的胜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故三国时代还出现了许多假情报,或引诱敌人上当,或达到己方目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孙权趁势围困合肥。不料蒋济急中生智,伪造书信诈称援军“步骑四万已到”,并派出三名“死间”,令他们突围进入合肥。孙权先后得到两封书信,误以为曹军大部队即将到来,只好匆匆退兵。



21.jpg
上图_ 空城计



与之类似的还有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虽说经不起推敲,但同时代的确还有曹操、文聘、赵云、孙坚、朱桓等五个版本的“空城计”或“空营计”。通过营造虚假情报,他们成功诱导了敌军,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丝喘息之机。

这般看来,判断情报真伪,也同样是将领的一门“必修课”。正如开头所云,曹操被周瑜诱骗,相信了蒋干所盗之书,从而自断臂膀。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并非空穴来风。

历史上,曹魏大司马曹休便中了鄱阳太守周鲂(周处父)的诈降计,因后者的“苦肉计”过于逼真,以至于曹休听信了周鲂在“降书”中的安排,最终落入到孙权的包围圈中,大败而归。经此一役,曹休自觉晚节不保,羞愤而死。

来而不往非礼也。总是在情报战上吃亏的曹魏,后来也学会用假情报来干扰吴蜀两国的视线。魏正始五年(244年),曹魏派遣了大量间谍前往蜀地,散播消息称蜀魏两国在秘密建交,以此来离间吴蜀联盟。彼时,身在蜀地的吴国间谍也得到了这个消息,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这一消息是真实的。



22.jpg
上图_ 三国鼎立



但情报传回东吴后,孙权与江东群臣却一致认为,这是个虚假消息。显然,曹魏并不理解蜀汉立国的法理依据,刘备自诩为“反曹先锋”,与“汉贼”曹操、曹丕父子势不两立。既然如此,蜀国又怎会与曹魏联合呢?更何况,“唇亡齿寒”这么浅显的道理,蜀国上层又怎会不知道呢?

从“蜀竞无自谋,如权所筹”来看,孙权等人的分析的确没错。只能说,曹魏并未习得东吴真传,其进行的一系列“谣间”活动,也不过是闲来无事时的消遣罢了。

参考资料:
[1]黄富成著 《中国古代间谍史》
[2]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3]丰建泉、王忠著 《三国时期军事情报问题研究》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 11:12 AM , Processed in 0.0415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