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0

[知识] 宋代人为什么不喜欢吃猪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2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人为什么不喜欢吃猪肉?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5-22 02:34 Posted on 北京

20.png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受推崇的羊肉


现代中国价格较高的肉类是牛肉。羊肉种类繁多,较难比较,最贵的已和牛肉不相上下了。瘦猪肉的价格和鸡肉相当接近。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很难一概而论。回顾半个世纪之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就上海来说,市场上的肉类价格排行一直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在30年里几乎没有变动。一般市民生活中,一年到头都吃不上牛肉。鸡肉属高级食品,只有过年过节或病人才能吃到。猪肉最普通,羊肉则到冬天才能偶尔买到,一般是作为冬令进补的,但价格比猪肉便宜。改革开放后,因为引进了大规模养鸡场,鸡肉一下子从“高级肉类”的宝座上跌了下来。进入21世纪后,牛肉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那么,这种肉类的排行榜,在古代又是怎样的呢?

记录北宋都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很多关于食品的记述。《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中详细介绍了餐饮业的菜肴。其中记录的在茶水店和餐馆里制作的菜肴有54种,委托销售的菜肴也有十二三种。

这些菜肴按食材来区分,可分为用肉做的菜、用海鲜做的菜、用蔬菜做的菜等。按烹饪方法来区分,有蒸、烤、煮、炸、汤等多种。肉类中有羊、鸡、鹅、鸭、鹑、兔、獐等多种。其他还有用内脏做的菜、用大豆等制作的素斋等。

耐人寻味的是,餐馆中列出的将近70种菜肴中,没有一种是用牛肉或猪肉做的菜。而羊肉做的菜有8种,鸭肉、兔肉做的菜各有3种,鸡肉、鹅肉做的菜各有2种。相比较而言,用羊肉做的菜肴明显数量多。牛是农耕的生产工具,很早就明令禁止食用,因此,饭馆的菜单上看不到也情有可原。但为何没有猪肉呢?是否是因为记载遗漏呢?

同样是《东京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中记录了当时夜间室外露天餐饮摊的情况,其中记载了很多那里贩卖的食物。然而,在二三十种菜肴中,用猪肉作为食材的只有“旋炙猪皮肉”一种。这样看来,《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中没有用猪肉做的菜并不是遗漏。

被冷落的猪肉


实际上,当时的人并不是不吃猪肉。《东京梦华录》卷二《朱雀门外街巷》中有“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南熏门——引用者注)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唯有民间所要宰杀的猪,则须从此门进入京城,每天到晚间,每群猪数以万计,但只有十余人驱赶,然而猪群却没有乱走的)的记录。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一数字的可信度。到底有没有一万头?其次,这些猪肉是否都是在汴京消费的?还是运到其他地方去了?这些细节都记录得不十分明确。但吃猪肉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上,《东京梦华录》卷四《食店》中有店里吊着去除头和内脏的猪、羊的记载。但餐饮业中猪肉做的菜确实很少。

从另外的史料来看,可知宋代的猪肉价格很便宜,人们不太喜欢吃。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的记载,苏东坡被贬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写下了赞美猪肉的诗: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一首颇为口语化的诗。是否苏东坡所作姑且不论,它描写了只有当时人才知道的情况,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另外,苏东坡对猪肉十分钟爱似乎是确有其事的。据传,苏东坡自己想出了猪肉的烹饪方法,这就是现在的一道名菜——“东坡肉”。

然而,读上述的诗总会令人有点不可思议。现代中国,猪肉是排在牛肉、鸡肉之后的上等肉类,为何其时价格便宜得如粪土,且有钱人都不想吃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中可找到。此书卷九中记载着这样的事:“令买鱼饲猫,乃供猪衬肠。诘之,云:‘此间例以此为猫食。’乃一笑……止以羊为贵。”(向店主买点鱼喂猫,却拿出来猪肠子。问为何这样,回答是:“这里都把这种东西当猫食的。”说着笑了起来……最上等的肉是羊肉。)被人们认为是下等肉食的猪肉,自然价格便宜如粪土。《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中记载,汴京的高级饭馆是以“迎中贵饮食(地位高贵的人为其顾客)”的。既然猪肉属下等食材,这样的高级饭馆中不用,绝非不可思议的事。


21.png
东坡肉。来源/纪录片《餐桌上的节日》截图
 

尊崇羊肉的前因后果


羊肉势力的扩大经历了几个阶段。根据考古学的发掘结果,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中出土的兽骨里,数量最多的是猪,然后是羊、牛、狗等。而且,猪的骨骼数量比第二位的羊多了近三倍(横田祯昭,1983)

前文也引用过,《孟子》中有这样的话:“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此言是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治世建议。当时,梁惠王统治的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

“豕”“彘”指的都是猪,古时体形大的称为“豕”“彘”,体形小的称为“猪”“豚”,后来没有这个区别了。这些姑且不论,从孟子所述可见,公元前3世纪的开封,肉食指的是鸡、猪、狗三种。

到了六朝,羊肉的食用逐渐多了起来。从《齐民要术》中举出的家畜加工及烹饪的用例来看,第一位的依然是猪肉。但相对于猪肉的烹饪方法有37例,羊肉也有31例。羊肉与猪肉已不相上下了,而与第三位的牛肉拉开了很大距离。加工的用例,猪肉有8例,羊肉为6例(熊代幸雄,1969)。中国饲养的羊是从蒙古引入的盘羊系的羊(加茂仪一,1973),但进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并不十分清楚。仅据《齐民要术》的记载,可知六朝时已在烹饪中大量使用羊肉。但其时,猪肉的地位并未跌落至羊肉以下。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12世纪初叶的汴京。汴京就位于现在的开封市的位置。在同样的都市中,以往的时代,猪肉是主要的肉类食材,到了北宋,羊肉就成为上等的肉类了。是什么原因让猪肉的地位下降了呢?

有日文文献提出,中国北方“自古以来羊肉是最上等的食物,猪肉是下等的食物”(入矢义高等,1996)。何时形成这种格局的,至今还不十分清楚。

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南下。据《后汉书·列传·南匈奴列传》中记载,公元1世纪到2世纪,有数万至数十万匈奴人移民南下。而魏晋以后,因畜牧业而兴盛的突厥人的影响也很大。

隋唐时期,鲜卑人在中国北方的活动范围很广。但鲜卑人进入中原与羊肉文化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大都并不常吃羊肉。古时,鲜卑人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前者是狩猎民族,其遗迹中发掘出来的动物骨骼中没有牛、马、羊的骨骼(张碧波等,1993)。北部鲜卑捕获野生的牛、羊,但并未将其作为家畜来饲养(出处同上)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初,羊肉文化在中原地区扎根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916年,中国北部出现了契丹国,约30年后的947年,其国号改成了辽。同一年,辽国的军队进入开封。辽国并没有长期占领开封,但此后,作为文化中心地区的中原,经常处在契丹人的威胁之下。其间,契丹人不断以胜利者的姿态南下,也把他们的风俗习惯带入中原。

契丹原本是游牧民族,“畜牧、田渔为稼穑”(《辽史》卷四十八《百官志四》),日常饮食中以羊肉及乳制品居多。他们在进入中原后也未改变这一习惯,在政权内设置了许多专管畜牧的官职(《辽史》卷四十六《百官志二》)。“祭山仪”是契丹的皇族祭祀天地神灵的重要宗教仪式。祭祀用的牺牲是雄性的马、牛、羊(《辽史》卷四十九《礼志一·吉仪》)。民间习俗中羊肉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正月第一天用白羊骨髓中的脂肪与糯米饭混在一起,捏成拳头大小的饭团作为礼仪食物;冬至时,杀白羊、白马、白大雁,将其血倒入酒中。庆祝日的礼仪食品和祭祀上供奉的食品都是民族饮食文化的体现。羊肉在这样的庆祝祭祀中经常使用,证明羊肉是契丹人生活中重要的食物。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汴京虽是宋的都城,但在地理位置上很接近辽,经常受到契丹军事力量的威胁。决定中原地区羊贵猪贱的饮食文化图谱的主要原因,是契丹饮食文化的渗透。

羊群的“南下”


定居中原的契丹人不仅改变了中国北方肉食的风俗,也对后来统治中国北半边的女真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114年,金破辽,次年元旦宣布建国,国号“大金”,女真人取代辽在中国北方建立起政权。与契丹人不同,女真人既喜欢吃羊肉,也喜欢吃猪肉。女真人的祖先是肃慎人和靺鞨人,《晋书》卷九十七《肃慎氏》中记载:“无牛羊,多畜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靺鞨》中可以看到相同的记载。据此可知,长期以来女真人主要的肉食是猪肉。

辽亡,大金建立之后,定居中原的契丹人开始了以汉人自居的生活。他们当然没有舍弃食用羊肉的习惯。北方地区,在人员的移居、与契丹人各种形式的交往中,食用羊肉的风俗广泛传播,更为普遍了。女真人进入中原时,猪肉与羊肉的地位已经逆转了。伴随着女真人迁移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脚步,作为统治民族,他们也逐渐开始食用羊肉了。特别是到了大金后期,女真人的肉食几乎都是羊肉。据《松漠纪闻》记载,接待宋朝来的使臣,金朝用的是小麦粉、食用油、醋、盐、米、酱等。此外,羊肉按一天8斤的标准支出。而且,肉类食物只有羊肉。可推测当时的女真人几乎只吃羊肉了。

另一方面,宋朝败于金朝,迁都杭州。大量的居民跟随政权迁移,从北方移居到长江下游地区。伴随着这种移民,食用羊肉的习惯也继续南下。《武林旧事》一书记述了南宋都城杭州的日常生活,其卷六《市食》中,记载了拌着羊油的韭菜饼和羊血做的菜肴。卷九中记载了南宋高宗皇帝行幸,去了清河王张俊的宅邸,当时的菜谱里,就有薄切煮羊舌。另外,高宗随行官员的菜谱中,多次出现了羊肉做的菜。羊肉文化对南宋也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影响力。到了元朝,蒙古政权不仅统一了中国,其统治范围甚至延伸到部分欧洲地区。因畜牧的需要,蒙古人对狗的作用特别看重,当然不会吃狗肉。对他们来说,狗是人类的朋友,吃狗肉是不文明的象征。

元朝成立后,这种习俗不仅仅局限在蒙古族内,作为统治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一定也会影响被统治民族。马可·波罗在其自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在杭州设有屠宰场,“专门屠宰子牛、雄牛、山羊、绵羊等大型动物。这些动物肉专供贵人及富有阶层食用。但一般的下层阶级,吃污秽的肉毫不在意”(爱宕松男,1970)。什么是“污秽的肉”,马可·波罗没有明说。在这一段文字里,几乎提到了所有的食用牲畜,其中没有提到的就是猪和狗。西方人不吃狗肉,“污秽的肉”唯一的可能就是指猪肉。

其实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古代有在厕所下方饲养猪的习惯,汉代的陶制猪圈模型可以证明。一直到近代,一部分地区仍保持着这种习惯。从这点上来看,说猪肉是“污秽的”有一定根据。这或许也是苏东坡诗里说“富者不肯吃”的原因了。
 
22.png
汉代绿釉陶猪圈模型(三门峡市博物馆藏)


本文整理自《餐桌上的中国史》——

23.png

《餐桌上的中国史》

作者:张竞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4月




19.png
END

作者 | 张竞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12:47 PM , Processed in 0.0291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