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来,一代人走,
大地永存,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
太阳照常升起。”
——执笔者·所罗门
「约逝于公元前930年」
出自:《旧约· 传道书》
……
就在前不久,网上流传出一张三位老男人的饭局合照。喏,就是下面这张。
「姜文、王朔、芒克」
看到照片时,我心头一惊。心说许久不见,王朔老师竟然两鬓斑白,人也瘦了一大圈。然后仔细一想,也对啊,在我记忆中,王老师还是出《千岁寒》那会儿子出来,大面积曝光了一回。掐指一算,居然是15年前了。
时间这东西,真不敢细想。你一细想吧,心里忍不住发出一个“草”字。被主观情感扭曲的记忆里,王老师发《千岁寒》到处点评文化局势,仿佛还是昨天。一转眼,这15年就过去了。时光如流水,令人伤怀。
遥想十五年前,王老师上《锵锵》、走新浪,替王子文出头,给南北作家们排座次,一会儿说郭敬明“小偷”80后“没立得住的作品”,一会儿说不允许谁装宗师谁装宗师板儿砖伺候,怒骂某台记者15分钟,扯着长腔哈哈哈哈的痞笑声回荡在中文互联网上,着实热闹了一回。
至今,王老师那一年的各种经典语录还散落在抖音里,供人回味。
「那时的窦文涛也还很鲜」
回想那时,王老师是何等生龙活虎,一句“我没写完也比你们丫写的好”充满了戏谑的自信,从余秋雨、于丹、张艺谋到余华,各方面军逐一点评,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转眼15年,再看照片上这位略显老态、目光沉静的男子,真是岁月是条河,流着流着就成了浑汤。再想15年前,我正在18岁的大门前眺望远方,也是一身莽撞气息。到而今,人也不再是那个少年了。
看到两鬓斑白的王老师和发际线日渐收缩的姜老师以及发如白云的老芒克,叫人忍不住想起15年前的日子。那些日子,怎么说呢,就像姜老师写的,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
你明明知道那时也懊恼、惆怅、寂寞和无所事事,知道那时候自己傻逼、浅薄和自以为是,可记忆里,那却总是一副阳光灿烂的模样。
这大概也是岁月遗产的一部分吧。
说来也巧,15年前王老师复出头一年,我刚在书店里买了本《看上去很美》。当时我17岁,这本书打开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迅速抛弃了青春矫情读物,追寻起80年代作家的叙事。尤其王朔,我把它的四卷本文集翻了好几遍,对《动物凶猛》爱不释手。一年后,《千岁寒》就来了。
当时我在某大学学信息工程,学来学去没学出个屁,基本已经放弃,课也懒得上了,没事儿就去图书馆溜达。阅读成为了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我之所以能写出你现在看的这篇厕所读物,全拜当年翘课旷考所赐。
「2007年,王朔在新浪聊天室」
记得2007年,整个图书市场很热闹,动不动要出个大幺蛾子。那一年,有人搞了个作家富豪榜,郭敬明排第一。王朔跑出来,说他类似入室盗窃,必须强制道歉,再严重就该判刑。韩寒那边,经路金波撺掇,跟王朔组了个饭局。
但这些只是小水花。那一年,关于书,发生了好多争论。
吵得最火的是李零的一本《丧家狗》。这本读《论语》的书一出来,就激起新儒家的怒火。说不该把孔子叫丧家狗,指责李零写的是“垃圾”。同样跟《论语》沾边的争论是于丹。继易中天后,于老师把书卖到数百万册。引起了十大博士声讨,发文要求她向全国观众道歉。在其签售时,还出现一男子脱衣,当众搅局。不过也没挡住于老师一晚上卖了一万多册。
这两本算是2007年的现象级读物,可惜我都没看过。当时我正沉浸在小说阅读中。读了余华的《兄弟》、苏童的《碧奴》、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和池莉的《所以》以及别的。因为当时集中在读80年代作家。
那是我个人的文学启蒙时代,开始能读进去所谓的严肃文学,并从中获得乐趣。我一度自不量力地把《百年孤独》借回宿舍,怀着瞻仰之情翻了两页,实在没读下去。真正读懂老马的妙处,已是10年后了。
别的小说,应该也读了。但我记不清了。不知道你那年读过什么,对哪一本印象最深。我记得最深的倒不是《千岁寒》,反而是国庆时一个人窝在宿舍里读《兄弟》。那一年,余华还惹上抄袭风波,纯属误伤。万万没想到,15年后的今天,以写民族苦难闻名我大中华的余老师,居然做起了段子手。
「这也是当年很火的作家」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年还有一本大名鼎鼎的书,叫做《货币战争》。后来又被称为写得一手好「阴谋论」,成为日后广大公众号故事文争相模仿的对象。可惜,这书我也没看。不知是福是祸。同样没看的,还有2007年两大网络爆款,一个是《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是《鬼吹灯》。
有意思的是,《明朝》和《鬼》都是从当年风头正健的天涯论坛上起步的。在天涯引起风波后,当年明月被磨铁创始人沈浩波拉到博客上连载,引起一波“明史热”。天下霸唱则是为了追姑娘开帖,后来姑娘跑了,小说却引起一波“盗墓文风潮”。2007年,盛大向起点中文注资,网络文学登上更大的历史舞台。传统文学则越来越边缘、小众。
在那之后,再无哪个传统作家出书,引起过王老师《千岁寒》那么大的震动。
15年后,天地翻覆,江湖上都是网文身影、IP角逐。当年明月并不留恋这片江湖,人家一心问官,去年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天下霸唱倒是一路猛闯,给国产电影贡献了一堆流量;于丹的书被“鸡汤化”后,这些年不怎么出来了;咬牙不道歉的郭同学,电影被下架,赶紧道了歉……
2007年读的那拨80年代作家的书,后来我再没温习过。刘震云、苏童读来读去总是一个味儿。不知是我格调高了,还是他们进步慢了。
03.
对了,2007年还读过一个作家,那就是石康。读了整本《晃晃悠悠》和半本《支离破碎》。当时读他的书,主要是因为《奋斗》太火了。
一开始听这剧的名字,我还以为是职场剧。没想到会是个臭贫剧。那阵我还迷恋王朔京腔那套嗑。所以看得特别欢乐。感觉就一帮人瞎逗也挺有意思,完全忽略了人物情感的浮夸和伪现实主义的包装。
那时我才18岁,对社会残酷,没有任何认识。所以没察觉到剧情违和。后来回味,才想起这剧跟“奋斗”二字毛关系都沾不上。正经人的奋斗,谁他妈在环路上撒钱啊?不过有一说一,个别台词,还是有趣的。
时隔多年,我此刻还能记起剧中向南和杨晓芸离婚那场戏,向南来了一句:
“你给我玩儿去!你给我玩儿勺子把儿去!”
「诸君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米莱吗?」
这剧后来人们提起,神就神在出了文章、马伊琍、李小璐这好几个大瓜。剧中人物人设、现实人物人设和他们婚姻的结局,形成一种奇妙呼应。
那一年,还有一部剧很火。把王宝强推向风口的《士兵突击》。说来惭愧,这剧拿了一堆大奖,但至今我都没看。它神的地方,大概和《奋斗》差不多。剧中张译、李晨一帮新人,后来都一个个成长,贡献了不少新闻流量。尤其是演那个野心盎然、永远想出风头的「成才」的演员,更是不得了。怪不得当初他找康洪雷自荐演许三多,康导一针见血道,你更适合演成才。
我本身就不爱看剧,觉得太拖沓。尤其国产剧,废话太多。2007年,大学第二年,我们班迁入新宿舍。《奋斗》纯粹是我在一位舍友影响下看的。看完这部剧的后遗症就是,当时班上一帮男生,突然都把T恤的衣领给立起来,集结成队,招摇过市。如今想来,真是够傻逼(褒义)的。
也就在2007年,某日,一舍友兴冲冲拿着U盘进屋,说有无比精彩的片子要跟大家分享。众人皆喜,还以为是颜色片,没想到插上一看,是一部悬疑剧。这部剧大家早早听说过,名字叫《越狱》。
当时《越狱》第一季已经完结。拿到资源后,我们全宿舍人围在一起,从头到尾马不停蹄地把第一季追完,看着米帅带领一帮罪犯消失在茫茫黑夜里。当晚,我做了一个跟越狱有关的梦。从此入了美剧的坑。
15年过去了,至今还能想起《越狱》峰回路转的节奏和那个T-bag。以前不知道电视剧能拍得这么扣人心弦、令人肾上腺素飙升,也不知道罪犯可以塑造得这么可怜、可悲、可恶。之后,我就一路追起了《迷失》《英雄》《24小时》。这些美剧资源,在当初的互联网上,随时可以搞到。
「当年多少人把《越狱》当电脑壁纸?」
2007年,那也还是各大字幕组争奇斗艳的年代。好多人跟着《绝望的主妇》学美式发音,字幕组大神那些奇奇怪怪的网名,给人留下了深刻无比的印象。如果我没记错,那些年里冒出来的字幕组,有伊甸园、破烂熊、圣城家园、风软、SSK等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广为人知的「人人」。
它们的结局,诸位都亲眼见证了。
15年后,当“人人”倒下,无数人在网上怀念、祭奠。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样,因为它们的帮助,眼前打开了一扇窗,知道这世上,还有那样的文艺佳作。尤其是对我这种不看电影生活就会休克的人而言,因为广大字幕组的存在,我安然才度过了迷惘而孤独的青春期,没有变成街上的小流氓。
除了感激,还能说什么呢。
04.
2007年,我在校外网吧里看了好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包夜,我跟同学买了一堆零食,准备鏖战到天明。结果逛了一下QQ聊天室、混了一会儿校内网,两个小时后,就找不到事干了。我忽然想起一部叫《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自《动物凶猛》,于是找出来瞻仰。
那时我还没被艺术片熏陶,加之资源糊成渣,整个片子看下来,觉得寡淡无味,实在看不出哪儿好。心说就这?被吹成神了?
所以那一年,引起诸多讨论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也没看。实在对不住姜老师,当年根本不知道他有多牛逼。如此看来,恐怕07年许多观众和我一样。以至于姜老师从云南搞来一大帮飞禽、组合一整架火车、自己砸了1000万进去的这部充满了浪漫和幻想气息的佳作,大家看完一脸懵逼。
那一年最受80后们关注的片子,应该是《变形金刚》。片子一上映,就破了单日纪录,五天破亿,最后毫无悬念拿下国内票房冠军,被称为“变钱金刚”。估计好多一线城市的80后,三刷四刷都是有的。
「如今的网红,已经变成了威震天」
片子破亿后,总局就搞了个“国产片展映日”,虽然没影响《变》,《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虎胆龙威4》和《谍影重重3》都受了影响。话说那年上映的大片续集是真多,《加勒比海盗3》和《蜘蛛侠3》也是那年上的。
很可惜,作为穷学生,以上大片,我没一部是在影院看的。全在网吧。当年每个网吧都有自建影院,内有各种各样的盗版。那年上映的片子像什么《投名状》、《落叶归根》、《集结号》、《爱情呼叫转移》、《不能说的秘密》、《大电影2》、《破事儿》、《左右》,这都是在网吧看的。
也就是那年,陈可辛北上,在半抑郁的状态下拍了《投名状》,上映后以为能拿票房冠军,结果半路被《集结号》狙杀。这段往事,也为日后主旋律电影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而徐峥演《爱情呼叫转移》时,就在片场憋着要当导演了,也正是跟片中刘仪伟结识,后来找上王长田,拍了《泰囧》。至于黄渤,当初还在拍《大电影2》这种,跟所谓的“百亿影帝”没啥关系。
记得《投》和《集》上映后,大家还编了个段子短信互发,内容是:
“看完《苹果》发现,男人靠不住;看完《色·戒》 发现,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发现,兄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发现,组织靠不住。”
在男生宿舍这种地方,《苹果》和《色·戒》,自然被讨论得最多。《色·戒》当时我没看,那时我文学素养极低,还以为张爱玲是个三流言情小说家,又不知李安名头有多大,数年之后,才把这课给补上。《苹果》倒是某同学搞到资源,大家一边吃着午饭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看到引起禁映的段落,各自眉飞色舞,还研究起了肤色、姿势。可见大家的性冲动无处安放。
那一年,正是冰冰上升期,搭伙穆晓光,被李玉欣赏,一步步往影后去。谁能想到,十多年后,连个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了。
相比之下,被封杀的汤唯好太多了。
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张杨导演的《落叶归根》。赵本山的独角戏,还有老郭打酱油。现在你要想在一个电影里看到这俩合作,那基本不可能了。这片子好像也是包夜看的。当时给我乐得不行。2018年,张杨导演被三毛小姐那篇爆款刷红全网时,我怎么都没办法把他跟电影联系起来。气质上不像啊?
对了,那年还有一首歌,也叫《落叶归根》。
它的创作者,是在《色·戒》里演邝裕民那位。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05.
2007年,华语电影世界还损失了一位大神。那就是杨德昌。不过那时,我连杨导一部作品都没看过,只听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大名。故而对这位大神的离去,啥感觉也没有。那年他拿了金马终身成就奖。
其实那一年,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都走了。想必很多文艺青年为此伤心。
对于大多数而言——当然也包括我——比较惊讶的是陈晓旭和侯耀文的离世。前者离开时才40多岁,后者正要过60大寿。结果说走就走。
也怪了,那时我根本没看过87版《红楼梦》,一提起林黛玉,脑海中却全是陈晓旭。别说是表演,就她留下的那些剧照,其眼神、装扮,也没人能超越。
「陈晓旭一生与林黛玉“纠缠”」
听闻林妹妹离世,我才知道原来她还做了生意,又出了家、得了病。看完报道,忍不住把87版《红楼梦》翻来看。实在惭愧,熬了几集,没能看完。知道它是经典,死活看不下去。于是又三分钟热血,翻了几天《红楼梦》,紧咬牙关,依然没能坚持读完。再后来,每每看到某某天才十岁前就能津津有味地读完《红楼梦》,我便心下黯然:完了,老子没有天才的基因。
关注侯耀文的离世,则是因为老郭。
最早知道老郭应该是在07年上半年。当时还没搬宿舍。网上都吵翻了,说出来一个相声看坟人。我本没兴趣,出于好奇,听了一回,具体哪一段记不清了,总之巨长,一个多小时。听完心说没吹的那么神啊?不久,无聊,又翻出一段《我是黑社会》,当时就把我笑喷了。没想到相声还能那么说。
后来才知道,相声本就该那么说。
此后没事就去网上翻老郭的段子。什么《我是文学家》《西征梦》《我的大学》,全是老郭当年巅峰时期最卖力气的活。而且个别段子里的梗,后来再说,都是净化版了。很多生猛、犀利的词儿,都摘走了。
如今去网上找,基本都找不到了。
「那时候就开始“卷”了啊?」
侯三爷去世时,老郭和谦儿大爷正要去安徽台做节目。上场前听到消息,老郭绷不住,强忍悲痛告诉主持人,今天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说相声,实在没这个心情。坚持做完节目,两人哭着去送葬。老郭差点哭晕过去。主要是不久前,侯三爷还专门找他,跟他讲了自己从艺以来的各种辛酸。老郭越想越不是滋味儿。本来在师父引荐下,他要进铁路文工团,后来也算了。
那时的德云社,虽谈不上如日中天,但一家人,还算齐齐整整。没想到后来张文顺一走,师徒分崩离析,社里整改渡劫,又是红尘一梦。
对了,那年的讣告栏里,还有个文兴宇老爷子。也就是《我爱我家》里老傅的扮演者,著名“文氏发音”的创始人。另外还有个因为世纪遗产案而名动八方的小甜甜龚如心。我记得她梳着两条辫子的照片,长期在各大网站的头版晃荡。当然更吸引人的,是她留下的那个惊天数字:800亿。
2007年,我对金钱还没什么概念。目力所及的大学生世界里,也没有财富自由这种烂大街的词,更没有所谓的阶层焦虑,大家一个月生活费,就800到1000多块,好像都挺穷的。别说800亿,800万都无法想象啊。
不像现在你刷抖音,人均月薪都是破百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