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河南是以一己之力,打造出“方便面帝国”;那么南方的方便面,则堪称“诸侯割据”,各有各的特色。
事实上,早在河南的南街村方便面问世以前,成熟的方便面已经在南方出现——
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代的各种泡面。
图/视觉中国 1964年,北京食品总厂首次做出了“方便面”雏形,但这种面饼是用鸭油来炸的,风味可想而知,于是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官方吐槽——“有一种怪味”,然后就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中国第一包商业化方便面的诞生地,正是上海。
上海的方便面,咋成了“太原特产”?
1970 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厂用高压蒸面+油炸的方式,做出了一种鸡蛋方便面,跟“鸭油方便面”比,用户反馈明显好了很多,曾经畅销全国多个地市。 方便面为什么弯的?有人说是便于运输、储存和食用。
图/视觉中国 多年后,上海益民食品四厂改组合并入冠生园——也就是生产出大白兔奶糖的那家上海老字号,这款“宗师级”的方便面,也被保留了下来。没错,这便是让无数上海朋友听了一脸懵圈、让无数太原朋友以为是三晋特产的:
美味肉蓉面
一碗方便面的命运,当然要靠生产技术,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不知道作为上海生产的方便面,怎么就成为了“太原特产”,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味肉蓉面在太原受到的礼遇,显然更胜于它的老家,几乎承包了太原人的一日三餐——
一锅镬气满满的炒方便面。
图/视觉中国
肉蓉面相比一般的方便面,口感筋道,汤底清淡,简单撒点葱花香菜,开吃前洒(亿)点老陈醋,一碗唤醒味蕾的早餐面新鲜出炉;中午,炒肉蓉面、砂锅肉蓉面的香味在街头巷尾浮动,面端上桌,再开一瓶太钢汽水,足以抚慰上班族们的辘辘饥肠;晚上呼朋唤友搓一顿火锅,酒足饭饱,总得再下两包肉蓉面收尾,太原人才能心满意足。
方便面和火锅,是绝配。
摄影/一只猫ukiii,图/图虫创意
从上海到千里之外的太原,或许只有最为亲民的方便面,才最能诠释了那一句“美食不问出处”。
或许只有太原人会以为肉蓉面是山西特产,但在信息不发达的90年代,几乎全国各地都会有朋友以为“华丰三鲜伊面”是当地特产。
无他,只因当年“路路通”的三鲜伊面,实在是太过畅销。
1960年,日本工厂生产出的全球第一批方便面。 方便面是由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
图/视觉中国
1984 年,在广东珠海平沙镇一家食品厂服务站当站长的熊毅武,拿到了从日本引入的一套方便面生产线,带领着员工开了一家名为“华丰”的工厂,借着广东率先改革开放优势,生产出了广东第一块方便面——三鲜伊面。 包装基本上没什么大改的三鲜伊面。
图/视觉中国
之所以叫“三鲜伊面”,是因为调料包采用猪骨、海鲜、鸡肉这“三鲜”来调制,鲜甜清淡的口味一下子便抓住了广东人民的胃口,迅速卖爆。由于供不应求,据说当年取货、装运华丰方便面的车辆,经常将珠海平沙镇附近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
此后,华丰的“方便面版图”开始向全国扩张,在陕西、河南、山东以及东三省都开了生产线,间接导致了各省小伙伴们误认为华丰是当地特产。
华丰三鲜伊面当年的广告 图/网络
无论在外地多么畅销,对于三鲜伊面的吃法,广东人民显然是最专精的:
鸡煲、羊肉煲、牛腩煲,不管是什么煲,一定要用三鲜伊面收尾是属于广东人民的仪式感;
你可以用任何东西煮泡面,丰俭由人。
摄影/JerrySu,图/图虫·创意
三鲜伊面和鱼蛋、牛杂相配,再从校门口的奶茶店点一杯珍珠奶茶,那是广东人心头的白月光;
打边炉更是把三鲜伊面归为“指定用面”,不管之前吃多少山珍海味,最后一包泡面下锅,才能吃得舒畅。
广东、香港的云吞面,有时候会用方便面来制作。
图/视觉中国
厦门泡面,闽南人的“古早味”
相比于肉蓉面和三鲜伊面的全国畅销,厦门泡面,是独属于厦门孩子的隐秘美味。
南方的本土小众泡面,大多带有当地风味特色——
不论在哪,面里加蛋是常规操作。
图/视觉中国
譬如无锡产的中萃雪菜面,加入了江浙沪人民吃面最爱配的“咸齑”(雪菜);潮汕流行的幸运蟹皇面,拥有鲜味独特的酱包;厦门泡面同样如此,它的料包采用了独具闽南风味的“沙茶调味粉”。
或许正因如此,厦门泡面一年销量1500万包,近一半都卖给了厦门人(另一半大部分估计是卖到泉州、漳州等福建各市,以及爱好沙茶酱的潮汕地区),当地人吃厦门泡面,撒了沙茶味的料包,还有加入浓白的骨汤和醇厚的沙茶酱,活色生“鲜”,香醇动人。 沙茶火锅煮方便面。
摄影/77管不住嘴 如果再开启一罐古龙牌肉酱罐头,拌上或者炒上厦门泡面,那就是两大厦门特产的风云际会、限量联名,足以牵引出厦门孩子的乡愁。
对于身处异地的“恶萌郎”来说,每一包厦门泡面,都是一封来自故土的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