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言九林
编辑丨吴酉仁
最近上映了一部古装剧,叫做《山河月明》,以明成祖朱棣为主角。
电视剧是文艺创作,自然不必在史实细节上过分苛求。不过,笔者也很好奇这部剧将如何塑造朱棣的基本形象。因为笔者在史料中见到的朱棣,并不是什么值得赞颂的历史人物。
试举两例。
第一例是“奉天殿火灾事件”。
永乐十九年四月,紫禁城遭遇雷击,将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烧成了灰烬。
这个事情让朱棣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首先,这年正月他刚刚举行了紫禁城的落成仪式,被雷击焚毁的奉天殿恰是最重要的主殿(可视为太和殿的前身)。其次,自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朱棣不断拿祥瑞与灾异做文章。一方面,是将祥瑞归于己身,说自己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比如工部尚书宋礼捏造鬼话,说什么大批巨木一夜间忽然自山中漂到了长江,是山川神灵知道皇上要建紫禁城,故显灵相助。朱棣闻言,立刻派了官员,带着祭品和祭文前去建祠立碑,给山赐名“神木山”。另一方面,是将灾异归于朱允炆,说他被推翻是遭到天意的厌弃。比如南京皇城曾发生承天门火灾与乙字库火灾,朱棣便将之定性为“上天怒其(朱允炆)无道”。
朱棣不信天意,但既然玩了天意这套把戏,紫禁城奉天殿被焚,他终究要有一个回应。所以,火灾发生两天之后,朱棣颁布了“求言诏”,号召群臣直言不讳。于是,以翰林院侍读邹缉、吏部主事萧仪为代表的一批官员站出来上奏,批评紫禁城的修筑造成了严重的民生灾难。
♦ 明成祖朱棣
邹缉说:紫禁城已经修了近20年,这些年来,“群臣不能深体圣心”,搞出许多“竭尽生民之膏髓”之事。“民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百万青壮年常年服役。他们无法照顾父母妻儿,家庭也缺乏劳动力,以致耕地荒废,许多家庭被逼砍伐桑树与枣树来煮饭。官吏的横征暴敛又一天比一天厉害,“民生无聊,愁叹满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两年前,朝廷下令置办青绿颜料。许多地方不产此物,却动辄被摊派“千数百斤”。百姓为完成摊派,只好花大价钱去别处采买,闹到1斤大青价格涨至16000贯。颜料买来了,官府又以不合规格为由不肯收。如此来回折腾,最后闹到1斤大青的价格高达20000贯。而这1斤大青,尚“不足以供一柱一椽之费”,连刷一根柱子都不够。采买颜料这种小事尚且如此,其他问题“有不可胜言者矣”。
邹缉还说:服劳役的壮丁惨,城里的百姓也惨。修城要拆迁,官府只重视拆得快拆得干净,不重视安置百姓。往往没到施工时间,百姓的房子就已被拆。数九寒天与三伏酷暑,常能见到孤儿寡妇坐在断壁残垣之间,“坐受驱迫,哭泣号呌,力无所措”。安置庇护所也胡乱规划,常发生刚修好“又复驱令他徙”之事,“至有三四迁移而不能定者”,有些人换了三四次庇护所仍安定不下来。总之,因为修城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朝廷每遣一人出差,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诛求责取,至无限量”,每个参与修城事务的官吏都堂而皇之把差事弄成个人发财致富的手段,用尽办法向百姓捞钱。地方官府也积极配合,唯恐怠慢。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廉洁者,因为挡了他人财路,必遭谗毁,轻则丢官重则入狱。总之,所见皆是“剥下媚上,有同交易;贪污成风,恬不为怪”。
最后,邹缉总结说:奉天殿是上朝议事的正殿,火灾首发奉天殿是前所未有之事,“诚所谓非常之变也”,必须要有大的新政策来回应。首要之务,应该下诏遣散修筑紫禁城的“工匠营造之人”,停止征发劳役。
萧仪的奏章,主旨与邹缉大体相同。
萧的家乡在江西乐安,那里的百姓被摊派为紫禁城伐木。永乐七年,萧仪回乡,耳闻目睹得知:自永乐四年开始,当地百姓无论贫富,皆被强迫进入武夷山伐木。壮丁们一进山就是三年,许多人死在了里面。没了壮劳力的家庭田地荒芜,老弱妇孺生存艰难。但官府为了完成伐木任务,不肯销去簿册里死亡壮丁的名字,于是幸存的女人与孩子也要被抓去山里,顶替死去的壮丁伐木。永乐十九年,萧仪将这些见闻写进奏章。他对朱棣说:修筑紫禁城造成了“天下供役,民力凋敝”的后果,故上天降灾示警。目前有三策可选。上策是终止营建,到这个规模就可以了,秋凉后朝廷回南京办公;中策是暂时停建,让百姓缓一缓,以后慢慢修;下策是按现有强度继续修。
邹缉、萧仪之外,还有李时勉、罗汝敬、郑维桓、何忠、罗通、徐容、柯暹、高公望、杨复、陈循等官员,也呈递了内容相似的奏章。面对这些奏章,朱棣做了四件事情。第一件是褒奖邹缉,给他升官,以彰显大度。第二件是以造谣诽谤的罪名,将萧仪抓起来投入监狱,以压制批评意见。萧后来死在了狱中。第三件是组织朝臣攻击批评者,然后将两拨人一并驱至午门,“命跪午门外质辨”,要他们跪在午门外辩论,直到辩出一个满意的结论。户部尚书夏元吉不愿见到事情走向不可收拾,跑去向朱棣求情说:言官响应诏令上奏无罪,有罪的是我们这些大臣,是我们没把事情做好。朱棣有了台阶可下,才结束了荒唐的“午门辩论”(永乐末年,夏元吉也被投入了监狱,直到朱棣去世才被释放)。第四件事发生于一个月后,批评过紫禁城营造工程的官员遭到集体报复,李时勉、罗汝敬下狱,郑维桓、何忠、罗通、徐容、柯暹等人被外放去了遥远的交阯。
♦ 清代太极殿,奉天殿原建于此处,引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第二例是“屠杀三千宫人事件”。
此事在明朝官方档案中绝无记载——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大规模篡改史料。其中,《明太祖实录》重修了两次,《永乐实录》受其全盘监控。这当中,最大的几项篡改成果,一是将庶出的朱棣说成是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所生;二是伪造史实说朱元璋曾三番五次要立朱棣为太子;三是将建文帝时期的档案集体销毁,然后按需要重新撰写了建文时代的历史。“屠杀三千宫人事件”在永乐官方档案中没有记载,正是这个缘故。
好在,高丽史料《李朝实录》大体记录下了此事的前后始末。
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十二年九月,李朝政府接到了朱棣的旨意,“命囚吕氏之母与亲族于义禁府”。这位吕氏乃是李朝奉命进贡给朱棣的美人——众所周知,朱棣宫中有许多高丽进贡的妃子、宫女与太监(朱棣的生母有可能是高丽人)。永乐六年,李朝太宗李芳远应朱棣要求,选送了美女五人、使女厨娘等28人来明朝,其中就有吕氏,最为得宠的则是权氏。可惜好景不长,永乐八年权妃便去世了。
此番负责传旨的人叫元闵生,是一名随李朝官员尹子当去高丽的官方翻译。他向李朝国王李芳远如此转述朱棣的口谕:
“皇后没了之后,教权妃管六宫的事来,这吕家(吕氏)和权氏对面说道,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你管得几个月,这般无礼。我(朱棣)这里内官二个,和你高丽内官金得、金良,他这四个做实弟兄,一个银匠家里借砒霜与这吕家,永乐八年回南京去时,到良乡,把那砒霜研造末子,胡桃茶里头下了,与权氏吃杀了。当初我不知道这个缘故,去年两家奴婢肆骂时节,权妃奴婢和吕家奴婢根底说道:‘你的使毒药杀我的妃子。’这般时才知道了。问出来啊,果然。这几个内官银匠都杀了,吕家便著烙铁烙一个月,杀了。你回到家里,这个缘故备细说的知道,和权永均根底也说,吕家亲的再后休著他来。”
大意是:朱棣当时没了皇后,后宫之事交给权妃打理。吕氏与权妃虽同样来自高丽,但并不和睦,还发生过口角冲突(可能是李朝政府权、吕两家矛盾的延伸)。权妃在永乐八年早逝。数年后,权妃的奴婢与吕氏的奴婢吵架,前者指责后者毒杀了权妃。朱棣生性多疑,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挖,挖出一个结论,认定是吕氏与来自高丽的太监金得、金良等人合谋,将砒霜下在茶里,毒死了权妃。朱棣让元闵生回到李朝,将这些事情告知权家,要李朝惩治吕氏在高丽的亲族,还规定此后不许再选送吕家的女子。
在这次风波中,朱棣“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余人”。最惨的是吕氏,被用烙铁烙了一个月才死去。李朝政府接到旨意后,只拘捕了吕氏的母亲,没有株连其他亲族。元闵生回到北京后,以“已刑吕氏之母”作为汇报,朱棣表示满意。
♦ 《李朝实录》(部分)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
永乐十九年前后(略早于奉天殿被天雷焚毁),朱棣忽然发现,之前所谓的“吕氏毒杀权妃”乃是一场冤案。据李朝《世宗实录》记载,当时朱棣的宫中还有一名来自高丽的吕氏妃嫔。因她出身商贾之家,与其他高丽妃嫔多出身官宦之家不同,故被称作贾吕。贾吕原只是普通宫女,因试图与吕氏结为同姓之好遭拒而心怀怨恨,后来诬告吕氏毒死权妃的便是她。再后来,贾吕终于引起朱棣注意成为妃嫔,却因“与宫人鱼氏私宦者”(与宦官有不正当关系)而被朱棣发觉,贾吕与鱼氏惊恐之下双双自杀。朱棣大怒,“鞠贾吕侍婢,皆诬服,云欲行弑逆,连坐者二千八百人,皆亲临剐之。”酷刑之下,“吕氏毒杀权妃案”虽然得到了澄清,但贾吕身边的宫女为求活命到处攀咬,这个案子反被弄成了谋逆大案,导致宫内外2800余人被杀。
若加上之前“吕氏毒杀权妃案”被杀的数百人,共有超过三千人死在了朱棣刀下。
李朝《世宗实录》的上述记载,共交待了三个信息源。
第一个是明朝派去李朝的使臣,包括礼部郎中李琦和通政司参议彭璟。他们此行的目的,一是告知李朝国王,朱棣已去世,明朝的新皇帝已经登基;二是告诉李朝君臣,“前后选献韩氏等女,皆殉大行皇帝”,李朝之前进贡的美女基本上都殉葬给了明成祖朱棣(朱元璋恢复了残酷的人殉,该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才废止)。
第二个是“尹凤奉使而来,粗传梗概”。尹凤是高丽出身的宦官,他奉命去李朝传旨,向李朝君臣讲了个大概。
第三个信息源是“金黑之还,乃得其详”。这位金黑是被活殉给朱棣的那位韩妃的乳母,她侥幸在大屠杀中活了下来(韩妃在大屠杀中遭到幽禁,险些饿死)。所谓“乃得其详”,是指金黑从宫女视角提供了不少细节。比如,许多宫女一度以为天雷焚毁奉天殿等建筑后,朱棣会放弃大屠杀,“宫中皆喜,以为帝必惧天变,止杀戮”,但这个期望完全落空了。再如,金黑等人认为,朱棣死了,韩氏等妃嫔也活殉了,新登基的明仁宗仍迟迟不送她们回高丽,是因为皇帝听了“宫中诸女秀才”的劝告,觉得这场大屠杀旷古绝今,且牵涉到朱棣的隐私,“如此之乱,不可使(他国)知之”。所以金黑又在紫禁城孤独地活了十一年,直到1435年才回到高丽。
♦ 电视剧《山河月明》剧照
上述信源提供的讯息当中,有些是可以在明朝史料中得到佐证的。比如李朝《世宗实录》里说:“初帝宠王氏,欲立以为后,及王氏薨,帝甚痛悼,遂病风丧心。自后处事错谬,用刑惨酷”。《明太宗实录》里也承认,“永乐十八年秋七月丙子,贵妃王氏薨。……上晚年有疾,间或急怒,宫人惧谴,妃委曲调获。盖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两份史料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朱棣晚年极为残暴,宫中上至皇子皇女,下至宫女太监,都对朱棣心怀恐惧。只有得到了朱棣宠爱的王贵妃,多少能够保全一下众人。
有意见认为,朱棣晚年常常情绪失控大开杀戒,与他患有“风痺”之症有关。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全部原因。比如,给朱元璋做过贴身警卫的“朕跟前小厮”俞本,依据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留下了一本《纪事录》,内中恰有一段朱元璋“屠杀五千妇女”的记载:
“京师犯法文武官员女妇,宥其死罪,拘作一局,令阉宦守其门,宫中有垢衣,即令浣濯其中。有一妇娩子而弃其中,宦者以事闻。上疑其通外,将妇女五千余人俱剥皮贮草以示众,守门宦者如之。”
朱棣在洪武时代生活到三十八岁。长期耳濡目染此类残酷行为,受到影响是必然的。(来源:腾讯新闻)
②赵柏田:《棣的“清洗记忆”运动:销毁档案篡改历史记载》,《北京档案》2012年第3期。③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史语所集刊》第十七本,1948年。④赵熙天:《也论“权妃被毒杀的真相”》,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⑤刘精义:《明永乐年间后宫惨案》,《史苑》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