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3|回复: 0

[哲史艺丛] “上有老、下有小”的汉景帝,“明君”含量到底有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5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有老、下有小”的汉景帝,“明君”含量到底有多少?

 大梁如姬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4-03 03:26


0.png
本 文 约 5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中国的治世,大多是两辈人1+1接力棒模式,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昭宣之治、明章之治、仁宣之治等等。其中,文景之治是大一统王朝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也就是汉朝文帝和景帝接棒治理的时代。


然而,虽说这治世是文景父子两代人一砖一瓦堆积起来的,大多数人却心照不宣地形成了一个共识:汉景帝不如汉文帝。这是因为,景帝本人实锤的“黑材料”太多了,每一条都让读者恨不得“鸣鼓而攻之”,仿佛他的这个明君头衔,就是玩“捆绑销售”得来的。


不信?我们这就把景帝刘启那些不像人君的表现陈列出来看一看。


1.jpg

汉景帝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情景一:二太子“互搏”名场面


文帝刘恒登基后,前面代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相继以肉体死亡的方式让位,作为皇帝当下排序中的长子,刘启被群臣公推为太子。

为了加强关系、联络亲戚间的感情,有一年,远在东南方的吴王刘濞派自己的太子刘贤进京进修,刘贤与太子刘启是一辈人,汉朝廷就安排他俩一起玩耍。两个年纪相仿的人,真是“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俩人很快打成一片,一块喝酒一块玩,还约了一局棋。下棋本是静心的活动,但二人都喝了点酒,下到一半,也不知道是谁悔棋还是争抢下同一个地方,俩人直接开吵了。

本来,刘贤身为诸侯王太子,身份是低于刘启的,但他一直生活在吴楚之地的吴国,教导他的老师也都是楚人,而楚人向来“轻悍”,从来没教他怎么容忍退让,所以,刘贤完全不肯迁就刘启。刘启是什么人,爸爸是大汉朝的皇帝,妈妈是皇后,奶奶是皇太后,他的一切人脉,都是最优质的,而且,他的老师,也不比刘贤家的脾气好多少——是汉初能征善战的张相如。张相如有什么品质?打仗很厉害,但不善言辞,另一位名臣张释之就曾以张相如举例,说他是“言事曾不能出口”,翻译过来就是,说话不擅长,喜欢直接开干。

被张相如指导培养的刘启,哪里容得下让别人在自己面前张狂?心说,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端起棋盘就去砸刘贤。一打,就出事故了,刘启不仅在线教刘贤怎么做人,还教了他怎么做死人——刘贤被打死了。

2.png
少年刘启。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

这下可惹了大矛盾。而且,这个隐患,一直隐藏在汉帝国和诸侯国之中,成了后来七国之乱爆发的导火索之一。刘启的性格问题,从这时就初露端倪。

情景二:虎毒食子


文帝驾崩后,将接力棒传给刘启,现在,他是历史上的汉景帝了。

景帝不仅跟别人家太子过不去,也为难自己家太子。

景帝年轻的时候,由祖奶奶薄太后安排了一位薄氏族女,不过,景帝内心完全不喜欢她,他看上了另一位漂亮小姐姐——栗姬。一开始,栗姬完全抓牢了景帝的心,他儿子里的前三位,都是栗姬生的,可见,哪怕栗姬怀孕的日子,景帝都没有去找别的女人生孩子。这宠眷,堪比“自打我入宫以来,就独得皇上恩宠”的“咖妃”。

也因为栗姬的得宠,她的长子刘荣以庶子身份被立为了皇太子。

3.jpg
汉景帝与栗姬。来源/纪录片《家事》截图

不过,男人的专一,并不体现在和一个女人过一辈子,而是,不管别人这么变化,他永远喜欢18岁的姑娘。在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的保媒拉纤下,景帝的后宫迎来了很多新鲜的花朵,年长色衰的栗姬,很快就成了前任。

由栗姬的失宠,又牵连出了一桩换太子的大事。当然,这背后,还有馆陶长公主的拱火。

江湖传言,人到一定年龄后,不是跳广场舞,就会执着于给人介绍对象,陶长公主没有广场舞跳,最大的精力,只好花在给子女们找对象和捞好处上。而且,在这方面,她完全没有重男轻女的思维。长子陈须将来可以继承父亲堂邑侯的爵位(次子陈蟜后来也得到了隆虑侯),所以,现在她要为闺女规划规划人生——选一个好女婿。

陶长公主看上了自己的大侄子,也就是当朝太子刘荣。于是亲自上门倒提亲,跟孩子的家长聊聊。可谁知,栗姬对她老给皇帝当红娘的行为早就深恶痛绝了,现在终于找到了发泄机会,一股脑就拒绝了长公主强强联姻的橄榄枝。

从小活到这会儿,陶长公主从没受过什么挫折,这一次,可以算是小行星撞了地球——着火了。她下定决心要提前终结栗姬的好日子。她的思维逻辑是,不是闺女配给太子做太子妃,而是她女儿嫁给谁,谁才是太子。

女人搞事情,大多是在聊八卦和吐槽别人。描写汉武帝人生八卦的小说《汉武故事》里记载,在栗姬那儿吃了瘪的陶长公主就和武帝的生母王娡王美人玩到了一起。有一次,陶长公主和王美人又在一起,她抱着小刘彻,问他想不想娶媳妇儿,小刘彻说想。陶长公主顺嘴就问他对阿娇感不感兴趣。小刘彻脱口而出一段高质量情话“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就这样,两个大人的阴谋一拍即合。当时就商量了个稳妥策略。

4.jpg
馆陶长公主刘嫖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

陶长公主开始每天说栗姬的坏话。所谓“岂知千丽句,不抵一谗言”,谗言的杀伤力永远是可怕的,特别是对那些惴惴不安,永远防范猜忌着每张笑脸背后到底在图谋什么的皇帝。

心里已经被扎了各种预防针的景帝动摇了。有一次,趁着生病,景帝对栗姬做了一把摸底考——景帝表示,等自己死了以后,让栗姬好好对待其他孩子们。话怎么说是话术,话怎么听,就是个人智商了。面对景帝的“托孤”测试,栗姬完全没通过考验,听到要照顾其他人的孩子,栗姬脑袋里的水和泥巴立马启动,搅成了浆糊,跳起来就骂。这下好了,一出托孤变成了“没头脑和不高兴”。

景帝头上飘过一排字:脑子是个好东西,真希望你有。

这事没多久,恰好景帝又干了一出绝情的事,废了并没有什么过错的薄皇后。王美人抓住时机,派人以“母以子贵”为由,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本就排斥栗姬,用脚趾头想,就觉得这是栗姬请来的人,于是,天子一怒,就要发生流血事件了,说话的人被叉出去打死,太子刘荣也被草率废为临江王。你不是想母以子贵当皇后么?我给你出一招釜底抽薪。这之后,景帝再没召见栗姬,栗姬只能听各种坏消息从别人口里传来,越想越气,就这么把自己气死了。

5.jpg
薄太后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

帝王绝情,可见一斑。

就在太子被废为临江王的同年,王美人荣升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长公主、新上任的王皇后,甚至景帝本人都深深地感觉,留着刘荣在,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借口。

一场杀子大戏开幕。

刘荣被废的两年后,因为扩建宫室,不小心侵占了宗庙墙外的空地被人举报,景帝派人征他入朝。显然有人提前在车子上动了手脚,刘荣刚上车,马车的车轴就断了,整辆车报废。不过,刘荣并没有摔死。可这一出,就让封国内的老百姓猜到了天家的秘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荣到京城后,景帝派了最严厉的郅都去审理他,经过一顿威吓,刘荣大概也知道自己没法苟活,自杀身亡。

如果你觉得,刘荣之死跟景帝关系不大,那就看看他对另外一个人——太子班底的晁错做了什么。
 

情景三:卸磨杀驴小能手

晁错、周亚夫、张释之喜提悲剧


晁错是景帝在当太子时的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关系好的时候,景帝对晁错言听计从,甚至,在景帝心里,晁错一度比儿子还重要。

景帝一上位,晁错就在他身边叨叨削藩的事,景帝也深以为然,两人经常关起门来私聊。所以,晁错经常要入宫去见皇帝,但他家的家门开在东边,他觉得很不便利,就自己在南边凿了一个门。这一凿,也出问题了。南边正好有文帝的庙墙。比照一下刘荣,晁错也该被杀了吧?当时的丞相申屠嘉看不惯晁错,想以这个借口整倒他,但申屠嘉一开口,景帝就迫不及待地为晁错开脱,说他并没有破坏真的庙垣,还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说这事是自己指使的,晁错没罪。

同样是侵了祖庙,身为儿子的刘荣要进大牢,身为臣子的晁错却可以由皇帝亲自包庇,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然而,就是这样被信任和保护的晁错,一旦出现危机,他也是被牺牲的对象。

6.jpg
晁错影视形象(右)。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按晁错的建议,景帝开动了削藩工程,由此引发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约了六个诸侯国一起,要打进长安。面对群情汹汹,景帝也不念晁错稳定的拳拳之心了,也不说这事是自己的责任了,毫不犹豫就把晁错推了出去,当街腰斩。(详情见:藩王清君侧,皇上杀晁错,到底错没错?

这卸磨杀驴的操作,让人直接大无语。

无独有偶,在景帝手下打工,没那么轻松,太尉周亚夫表示有话说。

当初,周亚夫深得文帝信任。文帝临死前还告诫未来的景帝,遇到大事可以派周亚夫上。后来,七国之乱爆发,景帝马上祭出周亚夫,周亚夫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叛军的主力被消耗殆尽,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

五年后,周亚夫喜提最高地位——成了西汉丞相。然而,君臣和谐的画面很快就被打破了。在景帝废太子刘荣时,除了身为太子老师的窦婴极力劝阻,作为丞相的周亚夫也履行了自己的本分,毕竟,太子是国本,废立都是可以引发大动荡的。所以,“亚夫固争之”,但无论大家口出千言,景帝就两个字——不听。不仅如此,景帝还因此认为周亚夫不够乖巧听话,渐渐疏远他。

后来又有几次,每次景帝打算做什么,周亚夫都找到了他所在立场的理由持反对意见,搞得景帝心里很烦,终于起了杀心。

历史上著名的“不反地上反地下”的事件出现了。

那一天,景帝故意请周亚夫吃饭。案板上,大块的肉摆好了,上面却不放刀叉。周亚夫知道皇帝故意为难,决定自己动手,找人拿筷子。景帝一看,阴笑地说:“这还满足不了你吗?”意思是,我给了你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而我不给的,你能自己拿?周亚夫一听,拳头硬了,做了一系列纯表情回复:把帽子拿下来,鞠躬谢罪。景帝以为他求生欲很强,在道歉呢,赶紧说请起,谁知道,周亚夫站起来,转身就走了。于是,景帝发出了最后的死亡令:“此鞅鞅,非少主臣也!”他这么不满,不会甘愿当小皇帝的臣子。

接着,一连串的事发生在周亚夫身上。有人举报他家私自打造了五百副甲楯,景帝派廷尉问他:“君侯欲反何?”周亚夫解释说,这是准备给我陪葬用的。旁边的酷吏马上补刀:“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意思是,你不在地上反,到地下也会反。傲气的周亚夫在牢里绝食呕血而死。

7.jpg
周亚夫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景帝性格里阴冷的一面,展示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正义的化身——张释之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当初,景帝还在当太子时,曾和弟弟刘武一起在皇宫里飙车,过皇宫外门司马门时也没下马,张释之知道后,马上追堵,将太子和梁王拦在门外,一边还马上给皇帝打报告,说他们大不敬。文帝收到报告后,脱了帽子道歉,说自己教儿子不善,薄太后只好亲自出面干涉,赦免了太子兄弟,他们这才进到皇宫。

张释之的行为,让文帝忍不住点赞,但在景帝这儿可是记了大过。后来,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张释之心知太子气量小,立马称病辞职。虽然被人讲了一通道理,景帝当时没发作,但过了一年多,景帝还是找了个理由,把张释之踢出朝廷,做淮南国国相去了。

景帝的性格,真叫睚眦必报,而且十年不忘。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样的器量和略显残暴的操作,是怎么被评上明君的?历史上的明君,那都是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呀:前有齐桓公信任曾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后有唐太宗重用魏徵、王珪等人,景帝的名气到底算不算沾了父亲和儿子的光?
 

景帝的善政


其实,上面的一系列事尽管看起来人头滚滚,却和残暴、滥杀并不相关,都只是帝王维护统治的手段而已。今人是非观里的不公,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是不会影响帝王KPI的。最主要的是,这些动作再大,覆盖的范围都只是贵族群体,丝毫没有牵涉到百姓。古人评价一个帝王的作为,也不会仅凭个人性格的缺陷,要以时代面貌作为基准。

那么,景帝时代,对民间的那些“我们”怎么样呢?

景帝刚上位的正月,就在关注民生,提倡居住在土地瘠薄地区的人,可以自主移民到肥沃适合种庄稼的地方去。

到五月,又延续文帝的政策,给农民减负,“令田半租”,开启了田租5折服务,同时继续维持田税在“三十而税一”(收土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汉初是十五分之一)。

没多久,景帝看到牢狱里罪犯多,还下了一道旨,以人死不能复生为由,要求刑狱官们秉公执法,不能收受贿赂,制造冤案。即使判断一个人有罪,也要经过多次复审。景帝还表示,人都有智力的差别,审判官也有高下之分,所以,对那些有疑问的案子,一定不能草率结案,要尽量从宽处理,给人活命的机会。即使判错了,也不用承担责任。可以说很体谅人情。

8.jpg
汉景帝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在这个基础上,景帝又废了残酷的分尸酷刑,改为弃市。也就是说,犯了最严重的罪,也只是拉到集市上杀死。

面对文帝最著名的一项“仁政”,废肉刑为鞭打,景帝也看到其中的问题。文帝虽然废了肉刑,但“活罪”却一点也不轻,动辄打三五百下,人都被打死了,即使没被打死,也伤残得不能自理。景帝对这条法规一改再改,先是减量,觉得还不够,又让大臣想个更完善的办法。最终出台了一项打人的细则:

先对打人的工具竹做了长短和厚薄的严格规定,又规定犯人受刑的部位只能是最抗揍的屁股,而且,无论打多少下,执行者都必须一对一服务,打的过程中不许换人。否则,换一个人,实施的力道就不一样了。

在这样一系列改革下,打板子的酷刑才终于让犯人得以保命。可以说,为了怜惜民众,景帝也是操碎了心。

一直到死之前,景帝的最后一道诏书,都是给全天下人发福利,赐爵、赏钱,让辛苦工作的宫人们可以回家过日子。

正是这一系列的仁政,《汉书·食货志》才给文景之治写了这样一段总结:“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简而言之,如果不是遇到大灾荒,家家户户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勤劳的中国百姓自古如此,只要让他们自己安稳地生息,他们就能耕耘出一个盛世,报君王以盛名。

9.png
END
作者 | 大梁如姬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9 02:07 PM , Processed in 0.0352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