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0

[哲史艺丛] 藩王清君侧,皇上杀晁错,到底错没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0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藩王清君侧,皇上杀晁错,到底错没错?

 大梁如姬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3-09 22:45

0.png
本 文 约 6800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二十二,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天空划过,老天顺势发了个小火,烧毁了洛阳的东宫大殿和城楼。没多久,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个诸侯国联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声势浩荡地要去长安杀一个人。


此人名叫晁错。


1.jpg

晁错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晁错是汉景帝朝的御史大夫,早在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就被分派给刘启,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家令,可谓半个老师。刘启很信任晁错,即位不久就提拔他当了御史大夫。


当上仅次于丞相和太尉的大官后,晁错马上给皇帝上了一道《削藩策》。藩就是藩王,意思是,要把汉朝封在外面的诸侯的土地拿回来一点。晁错看上了哪些人呢?主要有三个大势力——


一是齐国,齐国是高帝的庶长子刘肥的封国,有70多座城;


二是楚国,第一任楚王是刘邦的弟弟刘交,有40多座城;


三是吴国,吴王刘濞是刘邦二哥的儿子,20来岁的时候,跟着刘邦一起打过英布,刘邦见他年少英武,就把管理东南一带的重任交给他,封为吴王,一共有53城。


这三个国家,几乎占了全国一半的地方,再不收点回来,一旦他们联合起来,谁也不敢想后果会怎么样。


从汉朝建立以来,“削藩”就是个出镜率很高的词,几乎从开国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朝。我们先看看在景帝之前的前辈们都做了什么铺垫工作。


天下初定时,汉朝采取了小规模分封制,把打天下的功臣和宗亲都封了王。当初分红利时,需要大手一挥,到了坐天下时,那些挥出去的,都成了插在后背的一根刺,必须收回来。所以,高帝刘邦时期,主要针对的都是异姓王,刘邦也很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倾全力将他们一窝端了。吕后时期,刘邦的儿子们,也就是最亲近刘家的诸侯成了重点打压对象,吕后连杀几任赵王,又在燕王刘建死后,派人杀了他儿子,让燕国变成了没有接班人的国家,地盘只能回归中央。面对没犯啥错误的齐王刘肥,吕后就逼齐国交出琅琊郡和城阳郡保命。


2.jpg

吕后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到文帝刘恒时,“削藩”的说法被大才子贾谊正式提出。贾谊敏锐地看到刘姓诸侯们对汉朝的威胁,这些威胁不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诸侯国在经济上也几乎分走了一半蛋糕,于是,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意思是,把那些诸侯的国土多对折拆分几次,先打散他们的势力,再逐一突破。不过,当时文帝认为时机不太对,并没有全盘采纳贾谊的意见,只是小小地针对了一下他上位之前的绊脚石齐国以及弟弟刘长的淮南国。


3.jpg

贾谊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风歌》剧照


齐王刘肥以及长子刘襄去世后,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全部封给刘肥还活着的儿子们。城阳郡划给刘肥次子刘章,临淄大本营给了老八刘将闾,济北郡最开始给了老三刘兴居,刘兴居造反被杀后,分给了刘志。剩下的老九刘辟光拿到了济南郡,十一刘卬拿到了胶西郡、十二刘贤拿到了菑川郡、十三刘雄渠拿到了胶东郡。淮南国在刘长饿死后,也被一分为三,刘长活着的三个儿子,刘安得到了淮南,刘勃得到了衡山,刘赐得到了庐江。


加上刘邦初封的楚王刘交的后代、吴王刘濞、汉文帝封的赵王刘友的后代、燕王刘泽的后代、代王刘参的后代,这就是汉景帝需要面临的诸侯们。


汉景帝削藩


别人裤兜里的钱,凭什么拿给你呢?“吃鱼专家”晁错有的是挑刺的办法,他一连给景帝抓了好几个典型,赵王刘遂犯了点小错,境内的常山郡被汉朝拿走;楚王刘戊在为景帝奶奶薄太后服丧期间乱搞男女关系,东海郡被削;胶西王卬在境内卖官鬻爵,被拿走了六个县,变成了朝廷的北海郡。吴国损失最惨重,总共才三个郡,一下被拿走两个——江西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包含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

蛋糕被抢了,诸侯们什么反应?所有人都没吭声,最多默默关起大门画个圈圈诅咒一下。但有一个诅咒朝廷多年的诸侯王坐不住了,他就是吴王刘濞。刘濞和朝廷的恩怨,可不只是被削藩这么简单。

4.png
吴王刘濞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风歌》剧照

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刘贤入朝觐见,陪同太子刘启玩耍,然后发生了著名的刘启杀人事件——两个少年下棋时发生争执,刘启端起棋盘对准刘贤脑门一顿暴击,刘贤被砸死了。事发后,为儿子出气的刘濞和保护朝廷权威的文帝展开了多年的较量,先就吴太子刘贤埋在哪里的问题拉锯了几个回合,然后吴王称病不朝,汉朝就扣他使节,反复几次,最终,文帝干脆给了吴王必要的安抚,说他年纪大了,可以不用来朝见。等于说,吴王和朝廷差不多互相拉黑了,只是维持表面上的朝贡关系。

现在,地盘被削了,吴王刘濞难免又想起当年的恩怨,而当年打死自己儿子的太子,已经成了现任皇帝,越想越心虚的刘濞不断在心里暗示,朝廷是要对他们下死手。所以,他决定要先出手了。

5.png
刘濞雕像。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剧照

虽说各地诸侯平时是不能私下联系的,但刘濞对大家的性情多少有点了解,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当下诸侯里最勇猛的要属胶西王刘卬,所以,第一个派人去游说刘卬,为了保密,使者不能带书信和草稿,全凭个人口才忽悠。忽悠嘛,就得给对方戴高帽子,使者把话说得很谦虚,说吴王愿意追随胶西王。胶西王一听,吓了一跳,犯了错被削地盘,这是应该的,哪里敢乱来啊。使者继续忽悠,并祭出晁错,说这一切都是晁错的挑拨,而且,全天下的人都讨厌晁错,各地诸侯都恨不得打进长安杀了他,清君侧。使者话锋一转,突然扯到天象的彗星,又提到人间蝗灾不断,说这些自然现象都表明,天下需要一个伟大的人出来解救,而胶西王就是这个伟大的人!

胶西王心动了,使者继续画大饼,说吴王不仅联络了楚国、赵国、淮南国拆开的三国,还把外围的燕国、长沙国都搞定了(长沙国此时是汉景帝的亲儿子),另外,南越、闽越、匈奴也都成了盟友,只要胶西王同意,吴王和楚王就先去占领荥阳的敖仓,然后进入函谷关。到时候,把汉朝分成两个天下,吴王和胶西王各自当皇帝,也不是不可以。听了长篇大论的忽悠,胶西王是个人狠话不多的,只回答了一句话:“善。”

6.jpg
今日函谷关。摄影/老贝,来源/图虫创意

使者回报刘濞后,刘濞怕刘卬反悔,又亲自跑到胶西,当面跟刘卬重申约定。

第一步完成,刘濞接着又派出忽悠大师前去游说楚王、赵王以及淮南王的三个儿子,最终,楚王和赵王两个削藩政策的受害者答应了,淮南王刘安也积极响应,衡山王刘勃和庐江王刘赐则对此并不感兴趣。齐国系那边,胶西王刘卬决定趁机把原齐国拧成一股绳,给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城阳王都发了邀请函。除了小他们一辈的城阳王(此时的城阳王是他们二哥刘章的儿子)不想一起玩,齐国所有诸侯都表示愿意参与。至于版图上的燕国和代国,他们离得太远,根本没有拉拢的必要。南方老大一块长沙国,此时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发在守着,也不可能跟着搞事情。

此次起事,一共约到了九个诸侯参与。

七国之乱,七国很乱


万事俱备。联军约定分两条路线走,吴楚靠得近,先集合后一起行动,越过梁国去荥阳的敖仓,占据粮食据点,等待诸侯汇合,一起打进函谷关;齐国这支,最远的胶东先出发,然后胶西、淄川、齐国、济南汇合,一起走北边路线去找赵国集合,五国联军再去荥阳和大部队集合。

为什么不说淮南王刘安和济北王刘志呢?这两路诸侯还没开始就掉队了。刘安正磨刀霍霍准备出发,朝廷派来监督诸侯的国相发功了,说大王不擅长军事,不如交给他去办,刘安果然把权力下放,结果国相反手就把刘安包围了,不让他们出去。刘志那也差不多,借着修城墙的事,济北国的郎中令把刘志给隔离了。

原本是九国联军,现在变成了七国之乱。不过,两个掉链子的并不影响整体行动,按原计划,七国联军出发以后,吴王就发通稿给天下,说他们起兵是因为君王身边有奸人,此行目的是清君侧——诛杀御史大夫晁错。

这就回到了开头的一幕,七国联军怒发冲冠,杀气腾腾,都只为了一个人,晁错。

7.jpg
汉景帝和晁错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朝廷接到七国起兵的消息是什么反应呢?汉景帝率先给出了发兵镇压的政策,而当事人晁错也还在那边跟汉景帝一起调兵,并计算此行要用多少军粮。大将军窦婴也领到了出征的命令,不过,出发前,他先给景帝推荐了一个人——袁盎。袁盎是什么人呢?算是一位君子,但他和晁错是天敌,敌视到了不共同席的地步。所以,当袁盎被汉景帝叫来问计策,晁错就紧张了。果然,袁盎随即就让汉景帝屏退所有人,要跟他单独私聊。然后,袁盎说了个很天真的计划:七国叛乱是因为痛恨晁错削藩,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杀晁错,只要杀了晁错,朝廷再赦免他们的罪过,把地方还回去,大家就还和从前一样是汉朝的屏藩。

汉景帝听完很久没吭声,心说,把地方都还回去,那前面削藩不白干了吗?还白白牺牲一个晁错。不过,真开战,他心里又有点没底,就口头表示了一下,自己不会因为爱一个人抛弃天下的。当汉景帝犹豫不决时,又有人来加把劲了。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等朝廷主要成员联名上书请求杀晁错。至此,汉景帝终于决定,晁错是留不住了。于是让中尉把晁错骗出门,拉到集市上腰斩了。

杀了晁错,景帝派袁盎去跟诸侯通报情况,意思是:晁错我已经杀了,你们可以收了神通吧?

诸侯笑了,回家是不可能回家的,只要行动一开始,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家了。就像晁错在《削藩策》里说的那样:“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他们本来就是要反的,吴王刘濞也明确说过:“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他可是要来取代天子的。此时,吴楚刚好走到梁国,就跟梁国打了一仗,占领了附近的棘壁,以这里为据点,等待下一步行动。

8.jpg
汉景帝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没多久,一个叫邓公的人从吴楚前线回来了,跟景帝汇报军事情况。景帝马上问:“将军从前线来,怎么样,吴楚听说晁错杀了,收手了不?”邓公有点好笑,直接回答说:“吴楚蓄意谋反已经十几年了啊,晁错只不过是个借口,他们又不在意晁错这个人喽。陛下杀了晁错,我估计天下人从此以后都要闭口了。”景帝被讽刺后,还傻乎乎地问:“怎么这么说呢?”邓公心说你心真大,继续解释说:“晁错为什么强烈建议削藩?是为了抬高朝廷的地位啊,这也是关乎后代的大好事啊,而计划才刚刚开始实施,他本人就被肉体毁灭了,这不是对内让忠臣寒心,对外替诸侯报仇了吗?”

听完这些,景帝“默然良久”,好像从来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然后,景帝开口说话了:“公言善,吾亦恨之。”

看到这里,不仅邓公,后代历史爱好者都忍不住痛骂景帝是个臭棋篓子,为了自保,磨还没卸就杀驴,而且,可能还保不住。

咱们来看看,景帝杀晁错,真的寒了人心吗?

晁错杀错了吗?


答案是,真没有。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汉景帝这人可真不咋地,属于干啥啥不行,出卖队友第一名,但在当时朝臣们眼里,晁错被杀,那是大快人心。史书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啥意思?直刻什么的,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法家人物的,每一个字,都在说晁错这人不好相处,是个没朋友的人。所以,请求杀晁错的,是以丞相为首的几乎所有朝臣。至少,在汉朝这边,军队也不会因为晁错被杀,而丧失一点点战斗力。

诸侯联军那边呢?他们反而有点乱套了。毕竟,幌子没有了,他们就变成真正的造反派,行动起来好像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怎么证明这点呢?

前面说了,七国分两路进军,齐国诸侯合体以后,去找赵国,赵国原地待命即可。吴楚联军走中原一条线,集合以后直接越过梁国去荥阳占领敖仓。但现在呢?“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这个“遂”,很是意味深长。汉景帝让袁盎告诉大家,晁错已经被杀了,你们退了吧,吴楚联军没退的打算,但好像也失去了直接前进的理由,怎么办呢?咱跟梁国交过兵,要不继续围着梁国干架吧。就这样,七国的主力吴楚先把路线走偏了。

齐国诸侯那边,比吴楚联军只差不好。按路线,本来是胶东到胶西,两国一起去淄川,再前进到齐国,然后叫上济南国,继续前进赵国。然而,此时又有一个诸侯掉链子了,他是退堂鼓艺术家齐王刘将闾。齐王也觉得,晁错被杀了,这事不好搞啊,我退出行不?胶东、胶西和淄川国三王都走到齐国地界了,结果齐国不开门,这可把三王气得不断骂娘,随后,三国决定也不往前走了,就在这里打齐国,打到齐国投降为止。

七国之乱,变成了七国很乱。

9.png
阻击七国形势图。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剧照

现在,地图上谁最尴尬呢?一个是济南王刘辟光,一个是赵王刘遂。因为约好的人都没来。但不想来的人,却全来了。

汉景帝见诸侯不肯撤兵,朝廷成了正义的一方,当即派大军出动镇压:卖友的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一个叫栾布的将军收拾四分之一的齐国诸侯;太尉周亚夫带领主力去打硬骨头的吴楚联军;大将军窦婴驻守荥阳,监督赵国和齐国出来的军队。也就是说,本来七国说好要占领的荥阳敖仓,被汉军先据守了。粮食方面,七国是没有保障了。

接下来的战况如何?郦寄到赵国后展开猛攻,赵王坚守,汉军久攻不下,局面陷入僵持。栾布到齐国以后,第一个抵达的就是济南国,也就是说,刘辟光是第一个被收拾的。而其他的三国还在围着齐国打。齐王刘将闾派路中大夫向汉景帝求救,景帝也马上回信,让齐国坚守下去,朝廷的军队马上就来解救他了。等路中大夫回来后,三国的兵还重重围着临淄城,他根本没法进去。然后,在外面兜兜转转的路中大夫被三国联军逮着,要求他向齐王汇报假消息,说吴楚联军已经攻破了汉军,要齐国赶紧投降。路中大夫表面上答应,等大家押着他到城下时,他扯开嗓子大喊:“汉军已经发兵百万,攻破了吴楚联军,马上就来救齐了,齐王坚守不要怂啊。”

路中大夫没有疑问地被宰了,而齐国也继续坚守。临淄毕竟是上千年的大城,三国联军一起围攻了三个多月都没打下来,听说汉朝的军队又来了,三国怕在外面被打败难看,就集体解散,各自带兵回国去了。齐国诸侯系就这样被解决了。

汉朝派一个叫颓当的人去宣布处罚,刘卬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我们起兵都是因为晁错乱忽悠皇帝,破坏高皇帝的法令,作为刘家人,我们怕天下被晁错一个奸人败坏,现在晁错被杀了,所以我们大伙儿主动退兵了。”颓当心说,你就忽悠吧,如果真是因为晁错,你们不应该上书告诉皇帝吗?没有虎符私自出兵,就是反叛。然后宣读朝廷旨意,刘卬只好自杀。齐国其他几个诸侯看到刘卬都自杀了,也迅速了结了自己。

接着看吴楚联军。周亚夫率军到达淮阳以后,找到了父亲以前的门客邓都尉请教策略。邓都尉果然是个懂军事的,给了周亚夫一条绝好的计策:不跟吴楚主力交锋,绕道到东北的昌邑筑垒坚守。为什么到昌邑呢?这里是淮河泗水的交汇处,可以阻拦吴军粮道。那么,吴楚的联军主力交给谁呢?倒霉鬼梁国。梁国是大平原,本来就是长安的保障,而此时的梁王刘武又是汉景帝的亲弟弟,他本来就应该为朝廷出力最多。

10.jpg
周亚夫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

计划拟定,毕竟要以景帝的弟弟做诱饵,需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所以,周亚夫派人给景帝打报告:“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意思是,我要牺牲梁国了。景帝二话不说予以批复。

但梁国顶不住吴楚两国的猛攻,派人排着队去找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完全不搭理,去了昌邑坚壁不出。接着,周亚夫派人绝了吴楚粮道,双方打了一个月后,吴楚缺粮,士兵心里都焦虑,对梁国的攻势更急。梁王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上。吴王刘濞又派人去打周亚夫,周亚夫还是老套路,就不理你。吴军本来就饿,对方不肯出来,只好收拾回去。而当他们撤退,周亚夫瞬间就来精神了,派出精兵去追,倏忽间就把这支饥饿之师大破之。刘濞见状丢下大部队,带着数千精锐跑到了东越,汉军又派人去东越利诱,东越王马上出卖刘濞,砍下人头相送。吴国大败,楚王刘戊也吓坏了,赶紧自杀了事,吴楚联军就这样被击破,整个过程,只维持了三个月。

现在,又到了谁在尴尬的时候?赵王刘遂。约定来的人没来,七国之乱,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坚守了,而且一连守了7个月。栾布解决齐国系诸侯以后,带着人马去支援郦寄,俩人又打了3个月,还是没能打下坚固的邯郸城。最后,郦寄和栾布一商量,祭出杀手锏——引水淹了邯郸。赵国被泡了一段时间,刘遂感觉继续下去也不会有啥转机,也提刀抹了脖子。

汉初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至此完全结束。七个造反的诸侯,无一活命,曾经摇摆不定的齐王刘将闾也自杀身亡。济北王刘志和淮南王刘安因为被手下人控制了军队,逃过一劫,继续苟到汉武帝朝。

七国之乱被平定,观史的人还在愤愤不平。有人说,汉景帝杀晁错,就像史书记载的一样,啥主意没有,大家怎么劝就怎么做,心里完全没谱,所以,史书记载他连续好几次都是懵到无话可说的状态。有人却从结果反推,认为景帝早就洞悉了一切,于是故意牺牲晁错,把诸侯打成造反派,朝廷再去收拾,就占据了舆论主动。我们现在没法证明汉景帝到底属于智商爆表,还是临危被忽悠傻了,但有一点确是事实——杀晁错于朝廷有利。

这一步棋,是必要的。


a.png
END
作者 | 大梁如姬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8 06:33 PM , Processed in 0.0513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