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7|回复: 0

[哲史艺丛] 下雪天,古人都会干些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5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雪天,古人都会干些啥?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2-01 14:0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物馆丨看展览 Author 张希奥


25.png
本 文 约 245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回顾这个冬天,我们看到了许多雪。


拍照记录,发朋友圈,这是现代人的赏雪流程。


作画记录,装裱欣赏,则是古代人的赏雪套路。


不如从朋友圈走入古画,于雪融或雪落的声音中,一起看一场飘落千年的大雪。



雪天渔事



26.jpg
雪渔图 五代十国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大约是很热衷于在雪日进行买鱼、卖鱼、钓鱼的活动。

关于“雪”和“鱼”的画作很多,其中就有这幅《雪渔图》

据学者庄申考订,这幅图可能是郑谷《雪中偶题》的诗意图。原诗为: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衣。

这场雪下得极大,空中片片乱飘的雪花清晰可见,这其实是画家用白粉弹洒在画上形成的小白点。

27.png

同时,为了表现积雪,画家还在蓑面、笠顶、江岸等处用铅粉敷染。

28.png

风雪之中,钓鱼老翁瑟缩着身子,手全都藏进衣袖之中,生动诠释了何为“冻得瑟瑟发抖”。

即便老翁已尽量将自己藏进衣袖中,但从他紧皱的双眉和淡红的鼻头看,在这样的大雪中垂钓,多么不容易。

29.png
宋 佚名 《雪桥买鱼图》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一座布满白雪的桥边,仆从为士人打着伞,士人则与渔舟上的人交谈,许是在挑选最肥美的鱼儿,拿回去煮鱼汤吃。

30.png

桥的对岸,有挑着篓子的人,看起来像是卖酒翁。

31.png

这样大雪纷飞的天气,买几尾鱼,再来一壶酒,热乎乎的鱼汤就着好酒下肚,就是生活的滋味吧!

与买鱼图相对应的,是同一时期画家李东所绘的卖鱼图。

李东,生平不详。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对其评价不高,一句“仅可娱俗眼耳”,便是说这画家的画接地气得很,与追求高雅的学院派不同。

理宗时常于御街鬻其所画村田乐常酣图之类,仅可娱俗眼耳。

——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


这幅卖鱼图同买鱼图的元素很相似,都画了老树、山、江河、渔舟、买鱼人、卖鱼人和挑担人,对人物刻画不过寥寥几笔,却极富有生活情趣。

32.png
南宋 李东 《雪江卖鱼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寒江钓雪图》旧题范宽,后经学者研究,应为李东的真迹。

这回倒是不买鱼卖鱼,改成钓鱼了。

33.png
南宋 李东 《寒江钓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积着厚厚一层雪的树旁,一蓑翁独钓于寒江之上。

全画烘托出明净孤寂的氛围,让人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Image

雪日会友



34.jpg
清 董诰 《高宗御笔甲午雪后即事成咏诗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雪天可真是聚会、会友的好日子。

朋友亲人聚在一起,喝杯热酒、吃点热汤、共同赏雪,岂不美哉。

这幅画作就绘制了这样的场景,全幅雪趣盎然,雪用白粉点染,厚而不腻,尽显画家功底。

画面上方,是一片密林,竹、梅、松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叶与花上布满积雪,冬日的氛围感立刻拉满。

35.png

画面中间的房舍中,“噼里啪啦”烧着柴火,三人围坐对酌,面容惬意,快意得很。

36.jpg

这边三个大人端坐喝酒,那边小孩们已经撒开了欢。

雪地中,有放鞭炮的。

37.jpg

也有乖巧扫地、搬运东西的。

38.jpg

长廊上,更有人搞起了乐队。吹笛子、打鼓的,配合默契,俨然雪日聚会气氛组担当。

39.jpg

《雪堂客话图》则采用了局部取景的构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

山峦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表现出山石奇峭而苍润的质感。

天空与江水则是略着墨色,以此反衬雪色洁白。

40.png
南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故宫博物院藏

各种姿态不同的树上都有一层积雪,江边的房舍也被白雪覆盖,更显寒气逼人。

房舍开了窗,可以看到有两人对坐桌边,正在交谈。

41.png

Image

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向来是古代文青的冬日限定雅事。


42.png
明 王谔 《踏雪寻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张岱在《夜航船》中解释这个词称: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此图绘制的就是主仆四人雪天深山寻梅的情景。

43.png

走在最前的仆人小心翼翼地为主人探路,一半鞋都隐没在积雪当中。他左手持长棍,右手提衣摆,不愿让积雪弄脏衣服。

44.png

主人骑着踏雪专用坐骑——驴儿,将纱帽的斗篷在脖子前系紧,他旁边的仆人更是将手缩进衣袖中遮面来保暖。

如此寒冷的天气也要风雅一番,这就是真·名士的追求。


45.png
明 谢时臣《峨眉雪图》 南京博物院藏

《峨眉雪图》画在三米高的巨幛上,描绘了峨眉山大雪纷飞的场景。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是谢时臣一贯的风格。

46.jpg

山上的危栈,驴队训练有素地前行,他们踏过狭窄道路上的积雪,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47.png

山脚的桥上,踏雪寻梅的文士骑着驴,神色悠然自得。

Image

山水雪景


48.png
唐 王维 《雪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没有落款,但被认为是王维唯一传世的山水作品。

全图采用俯视画法,所画场景透视精确,无论是比例还是角度,即便用焦点透视的原则去审视也很符合,这在以散点透视为主的古代山水画中是比较少见的。

而用墨色表现溪水,映衬两岸白雪,则又是唐代山水画的典型手法。

左下方一座木拱桥,上面积着一片素白的雪。

49.jpg

中间有两间茅屋,里面各坐着两人,一边交谈一遍赏雪。

50.jpg

溪中一叶篷船,一首一尾站着两位船夫,撑篙而行。

51.jpg

远处的河对岸,有雪坡、房舍与光秃的树木,与皑皑的白雪交相辉映,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


竹子遇上雪,唯有风雅二字可以形容。

张宪有诗曰:微于疏竹上,时作碎琼声。

碎琼声,指的是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碎琼”一词,也因此成为古人对雪的雅称之一。

52.png
南唐 徐熙 《雪竹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雪竹图》,就很好地诠释了张宪的诗句。

画面中,竹树拔地而起,画家用粗笔和细笔结合描绘竹叶与竹竿,通过墨色的浓淡去表现雪后不同竹子的姿态,使得整体既精致又层次分明。

更难得的是,画家还通过竹子的倾斜与竹叶的角度体现出画面的动感,静中取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竹林当中,耳边还能听到悦耳的碎琼声。

钓鱼、会友、寻梅、观雪,这些活动组成了一副独特的古代雪日画卷。

千年之后又见雪,你在下雪天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参考资料:《宋画全集》《图绘宝鉴》《南唐书》《国朝画征录》

12.png
END

者 | 张希奥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9 02:04 PM , Processed in 0.0527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