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个冬天,我们看到了许多雪。
拍照记录,发朋友圈,这是现代人的赏雪流程。
作画记录,装裱欣赏,则是古代人的赏雪套路。
不如从朋友圈走入古画,于雪融或雪落的声音中,一起看一场飘落千年的大雪。
古人大约是很热衷于在雪日进行买鱼、卖鱼、钓鱼的活动。关于“雪”和“鱼”的画作很多,其中就有这幅《雪渔图》。据学者庄申考订,这幅图可能是郑谷《雪中偶题》的诗意图。原诗为:这场雪下得极大,空中片片乱飘的雪花清晰可见,这其实是画家用白粉弹洒在画上形成的小白点。同时,为了表现积雪,画家还在蓑面、笠顶、江岸等处用铅粉敷染。风雪之中,钓鱼老翁瑟缩着身子,手全都藏进衣袖之中,生动诠释了何为“冻得瑟瑟发抖”。即便老翁已尽量将自己藏进衣袖中,但从他紧皱的双眉和淡红的鼻头看,在这样的大雪中垂钓,多么不容易。一座布满白雪的桥边,仆从为士人打着伞,士人则与渔舟上的人交谈,许是在挑选最肥美的鱼儿,拿回去煮鱼汤吃。这样大雪纷飞的天气,买几尾鱼,再来一壶酒,热乎乎的鱼汤就着好酒下肚,就是生活的滋味吧!与买鱼图相对应的,是同一时期画家李东所绘的卖鱼图。李东,生平不详。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对其评价不高,一句“仅可娱俗眼耳”,便是说这画家的画接地气得很,与追求高雅的学院派不同。理宗时常于御街鬻其所画村田乐常酣图之类,仅可娱俗眼耳。这幅卖鱼图同买鱼图的元素很相似,都画了老树、山、江河、渔舟、买鱼人、卖鱼人和挑担人,对人物刻画不过寥寥几笔,却极富有生活情趣。《寒江钓雪图》旧题范宽,后经学者研究,应为李东的真迹。全画烘托出明净孤寂的氛围,让人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朋友亲人聚在一起,喝杯热酒、吃点热汤、共同赏雪,岂不美哉。这幅画作就绘制了这样的场景,全幅雪趣盎然,雪用白粉点染,厚而不腻,尽显画家功底。画面上方,是一片密林,竹、梅、松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叶与花上布满积雪,冬日的氛围感立刻拉满。画面中间的房舍中,“噼里啪啦”烧着柴火,三人围坐对酌,面容惬意,快意得很。长廊上,更有人搞起了乐队。吹笛子、打鼓的,配合默契,俨然雪日聚会气氛组担当。《雪堂客话图》则采用了局部取景的构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山峦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表现出山石奇峭而苍润的质感。各种姿态不同的树上都有一层积雪,江边的房舍也被白雪覆盖,更显寒气逼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解释这个词称: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走在最前的仆人小心翼翼地为主人探路,一半鞋都隐没在积雪当中。他左手持长棍,右手提衣摆,不愿让积雪弄脏衣服。主人骑着踏雪专用坐骑——驴儿,将纱帽的斗篷在脖子前系紧,他旁边的仆人更是将手缩进衣袖中遮面来保暖。如此寒冷的天气也要风雅一番,这就是真·名士的追求。《峨眉雪图》画在三米高的巨幛上,描绘了峨眉山大雪纷飞的场景。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是谢时臣一贯的风格。山上的危栈,驴队训练有素地前行,他们踏过狭窄道路上的积雪,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这幅画没有落款,但被认为是王维唯一传世的山水作品。全图采用俯视画法,所画场景透视精确,无论是比例还是角度,即便用焦点透视的原则去审视也很符合,这在以散点透视为主的古代山水画中是比较少见的。而用墨色表现溪水,映衬两岸白雪,则又是唐代山水画的典型手法。中间有两间茅屋,里面各坐着两人,一边交谈一遍赏雪。远处的河对岸,有雪坡、房舍与光秃的树木,与皑皑的白雪交相辉映,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
碎琼声,指的是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碎琼”一词,也因此成为古人对雪的雅称之一。画面中,竹树拔地而起,画家用粗笔和细笔结合描绘竹叶与竹竿,通过墨色的浓淡去表现雪后不同竹子的姿态,使得整体既精致又层次分明。更难得的是,画家还通过竹子的倾斜与竹叶的角度体现出画面的动感,静中取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竹林当中,耳边还能听到悦耳的碎琼声。钓鱼、会友、寻梅、观雪,这些活动组成了一副独特的古代雪日画卷。参考资料:《宋画全集》《图绘宝鉴》《南唐书》《国朝画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