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5|回复: 2

[转贴] 重磅 ◇ 加国央行承认:住房负担能力迅速恶化!但大温一套房仍有36家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8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26日,加拿大央行让所有等待加息的人失望了。



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央行发布报告,承认房屋可负担能力指数(HAI),承认加拿大住房可负担能力迅速恶化!



0.jpg

图自betterdwelling



报告显示:



1、加拿大家庭住房可负担能力跌至2008年以来最低点。



2、加拿大家庭平均需要拿出37%的家庭收入支付房屋抵押贷款。



这意味着就算加拿大家庭倾尽多年积蓄抢了一套房,但持有成本之高足以令家庭生活品质明显下降,甚至时时刻刻处于财务危机的边缘。



商业银行RBC则指出,加拿大各省房价普涨,但最难房奴还在BC省,大温部分地区房价年涨40%左右。由于基数本来就领先加拿大,导致房屋持有成本已经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明显不成比例。



比如一个大温居民购买了一套价值100万加元的住宅,这个水平也仅仅是基准房价。按照35%的首付计算,贷款65万加元,还款期限25年,利率为3年期固定贷款利率,那么月供就是3203加元,每年就是38436加元。而大温地区家庭收入中位数也不过7万加元左右。



所以,很多大温居民需要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用于还贷,而这还没计算地税、房屋保险、维护保养等刚性支出。



所以,即便在大温能攒够一套房子的首付,但还贷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



加拿大央行表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加拿大房屋贷款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37.1%,同比上涨5.2%,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点。



尽管金融专家认为这是个危险的数字,但普通人会觉得低利率相当于银行给买家补贴购房款。所以很多人愿意勒紧裤带“抗通胀”。



但加拿大央行想告诉所有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低利率省下的钱已经被高涨的总购房款给消化了,现在抢房的要敬畏加息带来的潜在风险。



即便如此,RBC还是认为加拿大央行的判断保守了,RBC表示加拿大房屋负担能力是31年来最差。



因为加拿大央行只计算了房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如果把地税等因素考虑进去,加拿大住宅的综合持有成本已经占到可支配收入的47.5%!



其中,加拿大独立屋的综合持有成本已经占到可支配收入的52.1%。公寓的综合持有成本已经占到可支配收入的33.8%。



加拿大房屋负担能力最差的城市就是温哥华。



因为温哥华家庭持有住宅的综合成本占可支配收入的64.3%,而排在第二位

的多伦多是61.9%。



而BC省估价局提供的数据显示,BC省过去一年中房屋估价涨幅最大的城市是奇利瓦克,达到40%;排名第二的是阿伯茨福德,达到39%,排名第三的是兰利,达到38%。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从加拿大央行到商业银行的警告对市场热度几乎没有影响。



就在几天前,一套位于素里的联排挂牌后居然有120多人看房,其中36个家庭出价。最终以高出挂牌价31万加元的价格成交。



根据英文媒体Straight报道,位于素里Fleetwood社区 Watson Drive的联排以79.8万挂牌,然后36个买家抢房,最终以110.8万成交,溢价31万,溢价幅度达到38.8%。

1.jpg

图自Straight



而在一年前110万还有希望在素里买到独立屋。



据报道,该物业1月10日挂牌,1月17日成交,短短一周内有120多组客户预约看房,仅仅是看房者的数量就让地产经纪们惊到了。



同期,位于温东950 Ringwood Avenue的独立屋挂牌后收到26份报价,最终比挂牌价溢价46.4%成交。



专家理性,买家疯狂,这或许就是现在加拿大地产市场的写照,无论看空房价的机构发布多严厉的报告,那些在市场中抢房的买家都不以为然。



这就是一场豪赌,而赌注是未来!
发表于 2022-1-28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硬着陆。 其实能着陆还好,就怕恐慌崩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oolmelon 发表于 2022-1-28 01:04 PM
坐等硬着陆。 其实能着陆还好,就怕恐慌崩溃。

坐等崩溃。央行和政府这种拖延,正和我意,哈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5 11:20 AM , Processed in 0.0325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