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哲史艺丛] 安西都护府远离内地、气候干燥,唐军如何解决其后勤补给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5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西都护府远离内地、气候干燥,唐军如何解决其后勤补给问题

 军事帅哥 历史D学堂  2022-01-05 22:33

20.jpg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5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历朝历代的对外战争都离不开后勤保障的支持,对于驻守在今天新疆地区的唐军而言,由于安西都护府远离内地,气候干旱,其后勤补给的难度显然比内地唐军要大很多。那么,驻扎在安西都护府的唐军是如何解决其后勤保障的问题,维持其部队的战斗力呢?

具体来说,唐朝安西都护府驻军的后勤保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从战争紧急模式到平时备战模式成功转变的过程。而安西都护府唐军的后勤保障,早在唐军进攻高昌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21.jpg
上图_ 唐代安西都护府辖境


第一,唐军后勤保障体系在侯君集等将领指挥唐军进攻高昌的战斗中成功的发挥了作用。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军进攻高昌汗国的战斗沿用了战时体系的后勤运输保障。

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公元639年,高昌国王鞠文泰突然向李世民翻脸,引发李世民的不满,李世民命令侯君集指挥唐军进攻高昌。

唐军进攻高昌作战距离远,后勤保障难度大。为了有效解决唐军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帝国政府命令通向西域唐军经过的各个州县,以直接运输粮草的方式满足唐军的作战需求。供应军粮的青壮年劳动力,都由唐军行军的各州县派委派。政府给参加后勤保障的民夫提供的奖励是满足部分租庸调。在朝廷免除租庸调措施的激励下,唐军将士打到哪里,后勤支援的粮草就跟到哪里。



22.jpg
上图_ 敦煌壁画中的唐军步兵



必须指出的是,唐军向高昌国开进的作战部队,并非打完仗后长期驻扎在高昌的军队,而是打完仗后班师回朝的机动野战军部队。虽然唐军在进攻高昌的战斗中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向西域运输粮草的常态化后勤保障体系,但进攻高昌的军事行动却是唐军后勤体系向西域延伸的一次实战性锻炼,为日后唐军日后在西域驻军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打好了基础。

然而,通向西域的各个州县人口较少,一次数万唐军过河西走廊进攻西域的行动,就能让周围的老百姓承担相当繁重的劳役,其给河西走廊沿线各州县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即便唐朝政府在高昌战役后减少乃至免除河西走廊沿线各州县的赋税和劳役,各州县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五年不复”——五年都没有恢复到战前状态。

因此,建议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对进驻西域的唐军而言势在必行了。



23.jpg
上图_ 唐朝宿卫部队的府兵形象



第二,唐朝政府对高昌国唐帝国驻军后勤保障的解决,开启了唐帝国政府解决西域唐军后勤的序幕。

高昌国收复之后,唐帝国政府着手解决高昌区域的驻军问题。李世民向高昌国出动了1000人的带有镇戍性质的防御力量。

这1000人的防御力量和内地的部队不同,当时唐军内地作战部队为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为农民,战时在折冲府的安排下参军出征,战争结束后回乡种地。而唐军在高昌国的驻军为带有生产建设兵团性质的屯垦部队,也可以理解成戍边劳役。有相对固定的编制,需要在高昌国屯垦戍边,平时屯垦种田,一旦爆发战争就拿起武器打仗。

根据《唐律疏议》的记载:

军防令: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各量防人多少,于当处侧近给空闲地,逐水草所宜,斟酌营种,并杂蔬菜,以充粮贮及充防人等食。

翻译过来是:驻扎在西域的军人,除了防守边疆之外,还要根据人数分配给他们空地耕种。空地沿河流而设立,利用河水灌溉农田。种地不仅种植谷物粮食,还要种植蔬菜,提高军队的伙食质量。



24.jpg
上图_ 唐律疏议 部分章节



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方春, 屯官巡行,谪作不时者。——《新唐书·食货志》

翻译过来是:每个士兵要种植10亩地,方便提供粮草。每年春天,屯田军官检查种地情况,种地不合格者会予以处罚。

从以上史料就能看出,唐军在西域的镇戍军,有相对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除了依靠中央政府的府库支持,驻军的屯田也是解决后勤的重要手段。这种措施从唐军驻扎在高昌开始就逐渐实施了。



25.jpg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第三,除了带有生产建设兵团性质的镇戍军,唐军还向西域部署了专业作战的常备军——镇军。唐军在安西都护府的镇军主要采用“和籴”,既交换带有货币功能性质的布帛交换军粮和其他作战物资。

镇戍军为屯垦部队,得一边屯垦种地,一边训练。而镇军属于驻扎在西域的常备野战军,其平时以训练为重要,种地屯垦为次要。由于镇军把屯垦放到次要地位,其屯垦的粮食无法像镇戍军那样满足部队官兵的日常需求,这使得唐朝政府想出了和籴这个办法解决安西都护府镇军的后勤问题。

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安西都护府唐军和籴所需要的布帛来自中原地区,由户部度支官在今天的甘肃武威和天水直接向西域各个驻军地点运输布帛。到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今天的河北邢台又成为唐军后勤运输的重要集结地和起点。



26.jpg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根据唐朝法律规定,租庸调的“调”就是劳动力向前线捐布帛,每个劳动力向边境贡献绢2丈,绵3两,或布匹2丈5尺,麻3斤为调。唐太宗到高宗年间,随着唐军在西域驻军数量的增加,民众的负担越来越大。河西沿线各州县百姓,负担尤其沉重。这种沉重负担到武则天时期才逐渐解决。

武则天时期的692年,唐军收复了安西四镇。为了防备吐蕃和其他西域国家进攻安西都护府,唐军在安西都护府的常备驻军增加到3万人。为了解决驻军增加给群众带来的负担,武则天改变了和籴的办法:以军镇,也就是节度使下面的镇军自行派遣在折冲府的正式军官赶赴发放布帛的基地,由镇军组建转包商队负责布帛和籴的运输。到了后来,镇军直接设置带有后勤兵站性质组织机构“长行坊”用于军事物资运输。唐玄宗时期,节度使逐渐垄断唐军的后勤运输。



27.jpg
上图_ 安史之乱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唐军主力回撤,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后勤道路切断。坚守安西地区的唐军以铸造货币和屯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后勤保障问题,死守国土。

不断完善的和籴制度解决了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常备驻军——镇军的后勤问题,而屯垦制度也有效解决了西域唐军屯垦部队——镇戍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安西都护府唐军后勤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解决了唐军官兵的后顾之忧,使得安西唐军能为国死战,决不后退一步,甚至创造了安史之乱后安西唐军剩余官兵孤军奋战到唐宪宗时期,直至全部战死的悲壮事迹。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唐律疏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01:00 PM , Processed in 0.0353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