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祝融号在国家航天局的遥控下进入休眠,因为此时从地球看,火星跑到了太阳背面,这会导致通信中断。不过,祝融号于10月再次被唤醒,此后又行驶了200米,这次前进的目标是可能曾是古代海洋的海岸线。
为期1个月的“失联”让中国各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得以腾出工夫分析数据。其实,早在今年3月,一些研究者已经拿到了天问一号拍摄的火星图像;国家航天局也公开了一些祝融号在降落过程中以及在火星表面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不过,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9月公布的数据,这批数据的体量要比3月的那批大得多。
这批数据包含祝融号地形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参见:祝融号高清照片来了:航拍、自拍、卫星图,样样俱全);温度、气压、风速等气候数据;激光光谱仪采集的火星岩石、土壤、沙丘的化学组成信息;还有次表层探测雷达采集的火星地下信息。
在此之前,除了国家航天局公开的一些影像资料外,此次火星任务公布或发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处理和清洗数据需要时间。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潘路解释道,这个步骤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排除载荷设备发出的干扰。这是中国首次向其他行星表面发射探测器,所以进度自然也会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火星任务要慢一些。潘路说:“既然是第一次,总有个学习的过程。”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David Flannery正与中国科学家进行联系,他认为任务团队的数据管理方法可能也推迟了新成果的发表。David Flannery还参与了NASA的毅力号火星任务。毅力号的每个载荷都是由不同团队设计的,这些团队可以提前几个月独享其设计载荷的数据,之后再向所有人开放。
但是在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模式下,祝融号和天问一号上全部载荷采集的数据都要先经由国家天文台的处理,再提供给任务相关的科研团队。
在国家航天局7月发布的这张照片中,缓缓降落在火星地表的着陆器拍下了头顶的降落伞。来源:国家航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