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9|回复: 3

[哲史艺丛] 三国第一枭雄之子,至今“活”在父亲的光环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2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第一枭雄之子,至今“活”在父亲的光环下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12-11 12:02


说起曹操,后人褒贬不一:有人视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大奸,不过总的来说,毁誉参半。


而,作为曹操的儿子,曹丕就没有他爹那么幸运了。不仅为政治国被批没业绩,甚至被冠上了阴险荒淫之名。


历史上的曹丕,果真如此吗?


IMG_5178.JPG

▲魏文帝曹丕。



IMG_5179.jpg

青徐豪霸


拜小说和段子所赐,人们对曹丕篡汉普遍的认识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曹丕的父上曹操,对内扫平了北方各路诸侯,对外压制南方的孙刘,功高盖世却以汉家丞相自居,虽然出格的动作很多,但始终没有行废立、禅代之事。


哪怕蠢笨的汉献帝在许昌玩衣带诏,曹操都没有对他动手,甚至一口气嫁了三个女儿给他,自己当起了外戚。


然而曹操一死,曹丕这个狡诈阴险贪权变态狂就火急火燎地搞事情:魏王的位子还没坐热,就逼汉献帝禅让,送大汉入土,建立魏王朝……

“曹操统一北方”,曹丕只是坐享其成,真的是这样吗?


IMG_5180.JPG

▲剧照:汉末枭雄曹操。


初高中教科书里,早已把“统一北方”划为曹操的业绩,但事实上,所谓曹操的“统一北方”水分很大。而曹操留给曹丕的,也不是一个可以乐享其成的江山:


有两块地,名义上听曹操的话,但其实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而曹操对他们,也很无奈。这两块地,一东一西,分别在两拨豪族的控制之下:东边的即以青州、徐州为中心的豪族;西边的则是以凉州的敦煌、酒泉、金城为中心的河西豪族。


IMG_5181.JPG

▲东汉末年政区简图。


河西豪族对曹魏的主要威胁,在于勾结羌氐,隔绝西域并为乱西垂。但不管怎么说,毕竟远离曹魏的统治中心,难以成气候。


而青徐豪族就不一样了。青州徐州,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许昌、邺、洛阳一带,近在咫尺。而青徐兵悍勇,一旦乱起来,曹魏可是吃不消。于是对于青徐豪族,曹操的态度“抚”字当头:你别闹事儿就行。


史载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霸”,即臧霸,泰山华县人,打黄巾起家,本附陶谦,陶谦死后曾助吕布攻曹,后又降曹,被曹操委任为二州之主。既为地方豪强之一,又总揽该地的豪强,足见此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而青徐二州,也的确很不消停。


诸葛亮《后出师表》里说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此处的“昌霸”,即昌豨[xī],徐州豪强,东海太守。


曹操去世后,青徐兵果然生事了。史载:“会太祖崩,霸所部(即徐州兵)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曹操一死,青徐兵居然骚动,一伙人擅自离开洛阳,不干了。相当于给了初登王位的曹丕一个下马威。


当时曹丕的臣子,很多人主张发兵征剿,并更易青徐地区的长官,即“易诸城守,用谯沛人”。


曹丕不糊涂。


他深知此时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继承王位,掌握要害,安定局面,再从长计议,以求解决之道。如果此时动武,引起曹魏内乱不说,甚至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在青徐之外的地区引发更大的动乱。


所以曹丕用贾逵、徐宣等人的策略,以屈求申,抚而不剿


代汉建魏之后,曹丕以“天命”代替“丞相魏王之子”来加强自己的权威,也同时开始张罗收服青徐之事。


首先是青徐官职的变动:曹丕称帝,百官多有晋升,而青徐豪族之首臧霸却未得升迁。不仅如此,曹丕还累次提拔宗室曹休,以防吴为名,总督青徐军事,位在臧霸之上。曹休到任后,便着手排挤青徐豪族。


IMG_5182.JPG
▲剧照:曹休,“魏二代”的帅才,被曹操赞为“千里驹”。


待曹休在青徐略有活动后,曹丕便趁吴蜀猇亭之战结束的当口,以孙权不质子为由,先后三次兴兵伐吴。


然而,事实上,曹丕伐吴并没有做灭吴准备:第一次伐吴打得最欢,然而曹丕起初连渡江的意思都没有,后两次伐吴用兵广陵更是对吴“不寻战机”。而从用兵的实际效果看,曹丕反倒以伐吴之名,把青徐的问题给解决了。


第一次伐吴,曹丕便趁机将臧霸明升暗降,趁机削夺兵权,令其去洛阳入朝任职。而臧霸本人“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很乖地听安排了。


然而臧霸被调走后,青徐,尤其是徐州果然不稳。于是曹丕第二次伐吴,率军进驻徐州广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将青徐地区的官员大换血。


一年以后,曹丕卷土重来。其时琅琊郡所属的利城,在郡兵蔡方等人的鼓噪下叛乱。曹丕抓住机会,平定兵变又顺道“幸徐”,再至广陵,“耀兵十万”,震慑青徐豪族。


至此青徐彻底收服,不再是曹魏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183.jpg

西戎北狄


作为一个国君,治理一个强敌环伺的国家,首要的一点是知己知彼:清楚自己的斤两,清楚对方的斤两。这样才能捏对柿子。


在这一点上,曹丕做得很到位。


三国演义》里说,曹丕曾趁蜀主刘备去世,兴兵五路伐蜀。在正史里,这是没有的事。曹丕对蜀汉,最多是占了孟达、刘封不和的便宜,收了孟达和上庸三郡而已。而对吴,上面已说了,三次伐吴,志不在吴。


曹丕心里清楚,以目前魏蜀吴三国的国力,谁也吃不了谁。任何两家大动兵戈,无非是便宜了第三家,而绝无鲸吞彼此的可能。所以曹丕当政的七年里,曹魏对吴蜀,局部战争有,但大规模冲突并没有发生。


然而曹魏的其他敌人,可就没有吴蜀这么幸运了。


其他敌人?除了吴蜀,曹魏还有敌人吗?


有,当然有。那便是,


五胡


IMG_5184.JPG

▲三国时期的边境局势。


曹丕时期,威胁中原政权的胡人,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西北的,常常与河西豪族勾结的羌氐;另一部分则是虎视曹伟北境的匈奴和鲜卑。


赖于曹魏强悍的军事实力,以及一堆猛人的存在,西戎北狄在曹丕时期是妥妥的软柿子。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演义里面没有这人,但这家伙懂内政,懂外交,还懂军事,典型的文武全才。


凉州河西之地,自曹操时代就不太平,当地豪强常常叛乱,边陲的羌氐也时常侵扰。平定汉中张鲁后,苏则便受命安抚下辩(今甘肃成县)的氐人部落,后转任金城(今甘肃兰州)太守,镇守河西的东大门。陇西李越叛乱,苏则率领羌胡军队平之。


公元220年,河西西平的[qū],张掖的张进、酒泉的黄华举兵叛乱,又勾结胡人,一起围攻武威。武威太守[guān]丘兴向苏则告急。


当时郝昭等人的军队正在金城,但受诏只能驻守,不得西进。而苏则却认为叛军虽盛但终是乌合之众,若急袭便可击溃,但若等朝廷下令发兵,恐怕就迟了。所以便违诏发兵,不仅解了武威的围,还与毌丘兴一并剿平了叛军。


苏则后来因触犯曹丕被贬。但河西的局面并未因苏则的离开而恶化,因为当时总督河西军事的是另一个猛人,曹真


IMG_5185.JPG

▲剧照:曹真,魏明帝时期曹魏抵抗诸葛亮北伐的头号主力。


与曹丕相似,在演义里,曹真也是一个被黑出翔的角色。然而历史上的曹真,可谓曹魏的常胜将军,不仅临阵指挥颇有章法,更具帅才,可统御三军诸将。魏明帝时期街亭一战,张郃即在曹真的统筹下击败马谡,保住了曹魏西垂。


公元221年,河西胡人叛乱。


时为镇西将军的曹真统领诸将及州郡兵平叛。史载“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自东汉末年断绝的河西走廊,至此再度打通。次年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曹魏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


西边武功如此,北边也毫不逊色。梁习田豫牵招等人努力下,无论是匈奴、鲜卑、还是乌丸,在曹魏身上占不到一点便宜。鲜卑首领柯比能率众次次犯边,结果来一次被吊打一次。史载“胡人胆破”,而曹魏“威震沙漠”。


曹丕时期的边功,固然与曹魏实力对西、北游牧民族尚处于优势,以及良将善战有关。但倘若曹丕真如演义中所述,对吴蜀大动干戈,为了一统天下而熬兵数年,恐怕曹魏再好的底子,再多的良将,对游牧民族的入侵都难以抵御。


五胡乱华一般从304年氐族建立成汉政权算起,一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有的学者称之为“永嘉之乱”。


若非曹丕不以灭吴蜀为功,而西拓北守,五胡乱华不用等到西晋永嘉年间,可能会提前80年左右发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186.jpg

九品中正


读历史有一大忌讳,即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因为一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人们对九品中正制大多持否定态度,而对确立这一制度的曹丕,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夸赞之词了。


这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虽然在今人看来,九品中正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个创举。


先说这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此语出自西晋大臣刘毅(216-285)给晋武帝的上疏《疏请罢中正除九品》。上疏的时候,距九品中正制确立尚不足70年。


在这封上疏中,刘毅列数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端,请求废除并重新实施汉代察举制。刘毅主张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比如卫瓘但最终,晋武帝司马炎没有采纳刘毅的意见,而九品中正制,也在曹魏至隋确立科举制的四百年间,成为王朝主打的选官制度。


那么晋武帝为什么拒绝刘毅?既然这制度这么烂,魏晋之后的皇帝、贤臣,为何不废止它呢?四百年间的君臣,都是白痴吗?


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而所有的因果,都离不开两个字:时局


九品中正制,最早发端于曹操时期。之所以要突破两汉时期的察举制,转而寻求新的选官办法,那是因为看似完备的察举制,在汉末已然变了味儿。


所谓察举制,简单地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推选制度:通过乡里的评议,推选贤能之人入朝接受策问和考核,能者仕官。


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初创的时候,乡里评议尚能公正,察举制也确实可以举贤。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察举制越来越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时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世家豪族崛起了。


IMG_5187.JPG

▲汉武帝画像。


到东汉末年,九州分崩离析,汉朝已有名无实,而察举制则完全为地方上的世家豪族所把控。


换句话说,察举制“举上去”的人,大多是世家豪族看上眼的。而这些举上去的人若做了官,不论入朝还是外放,也多是世家豪族利益的代言人。


官员对一个王朝的运行,何其重要,然而在晚期的察举制之下,最高统治者却几乎丧失了对官员选拔的话语权。


对此,曹操一家人是不开心的。


作为法家思想的贯彻者,曹操一向注重实际。有两种人他最不喜欢,其一,能力差的人,其二,世家豪族。他希望能找到一种办法冲破世家豪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却又一直没太好的办法,所以所谓曹操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发端实际上只有“定品”。问题只能留给自己的儿子解决了。


然而到曹丕时代,时局又变了。


曹操的家族,由于认了宦官干爹,以致名声一直不好,不被世人当做名门,曹操本人的施政对世族豪强也多是打压。然而曹操的儿子,无论曹丕还是曹植,都喜欢结交士人,与世族打成一片。尤其曹丕的拥护者司马懿陈群贾诩等人,皆有名望,是一方望族。


所以,曹丕的上台,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曹魏的统治者对世家豪族的态度,从曹操时期的提防、压制,开始向曹丕时期的合作转向。


在选官这件事上,曹丕的诉求很明确:以前那种“举谁”你们说了算,我是不答应的,但我也不会完全将“举谁”的权力收上来,我只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有一点存在感。


于是“中正官”出现了。


中正官的职责很简单:定品。根据品级为贤才申请相应的官职。中正官的产生,则由各郡长官推选,并由现任官兼任。这样一来,曹魏家族就可以通过九品中正制影响官员的选拔任用了。


IMG_5188.JPG

▲陈群,曹魏名臣,九品中正制的设计者。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时期的定品,不完全以出身而论,道德和才能也在考察之列。毕竟曹丕骨子里跟他父上是一个路子的。于是很多有才能得人得以冲破地方世家豪族的屏障,走向仕途,而曹魏统治者与世家豪族的关系,也在这一制度下得到缓和。


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曹丕所立的九品中正制都比察举制进步多了。


等到司马氏专权的时候,时局再变。


司马氏,河内大族,司马懿兄弟八人,号称“司马八达”,名满天下。司马家族本身就是世家豪族,所以到了司马氏手上的九品中正制,很快演变成了“察举制2.0”:专门为世家豪族服务,定品时渐渐变为以出身为主了。


到了东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兴起,经过司马氏加工的九品中正制成了门阀制度的好搭档,因而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隋唐因门阀的衰落才被科举彻底取代


作为察举制和科举制的过度,九品中正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毕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的察举制已经不能满足政治需要;而世家豪族遍地,即使出现科举制也没有施行的政治基础。曹丕时期所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堪称时代产物。


能顺时而为,当给曹丕记一笔才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5189.jpg

后世风评


所以曹丕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IMG_5190.JPG

▲剧照:曹丕,被后世黑惨了的帝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前半句夸,后半句则委婉指出曹丕不够大度,也因此不能与“古之贤主”比肩。


南北朝人士颜之推说:

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


有才,但品德不过硬。


总的来说,唐代之前史家学者对曹丕的评价还算中肯,既承认他的才能,同时也不否认他的道德污点


然而自唐起,舆论开始转向了。


最典型的是唐朝史家刘知几“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


没一个好词。


到了宋代,对曹丕的评价也是一路走低,如范仲淹说:“魏文帝宠立郭妃,谮杀甄后,被发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


家事都被翻出来说了……


明代之后,由于《三国演义》的助攻,曹丕的形象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然而最早黑曹丕的还不是《三国演义》。早在东晋时期,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就已经把曹丕黑出翔。


在《世说新语·贤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曹丕把父上曹操的宫人全收了,惹得卞太后大怒,痛骂病中的曹丕死了活该,以致曹丕去世,卞太后都不曾再探视亲儿子一眼。


从《世说新语》的这段记载开始,“荒淫”成了曹丕甩不掉的一个标签。


然而《世说新语》,是小说啊……

曹丕,冤不冤?


全文完。感谢阅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6 12:12 AM , Processed in 0.0373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