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中华脊梁] 巴金亲往朝鲜战场采风,成就《英雄儿女》,王成四个原型令人感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4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金亲往朝鲜战场采风,成就《英雄儿女》,王成四个原型令人感动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1-11-30 07:30

50.jpg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故事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兄妹俩王成和王芳一同奋战,不料王成在战斗中牺牲,妹妹王芳随后受到首长王文清的帮助。其实王文清正是王芳的亲生父亲,当年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时,因被国民党逮捕,不得已将女儿送给王成的父亲抚养。在影片的最后,王芳与养父、生父在战场上团圆相遇。故事其实并不算复杂,但正是其朴素的情感才最能打动人。电影本身固然令人感动,但电影的幕后故事或许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以及故事原型的真实情感。


一、巴金与《英雄儿女》之间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小说《团圆》,而这部作品的作者正是巴金。有人曾说如果没有巴金的这部小说,也就没有《英雄儿女》这部经典影片。那么巴金是如何撰写出这样一部小说的呢?这还要从1950年开始说起。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反击美国的入侵。两年后,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在中央指示下致信著名作家巴金,希望他可以参加由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鲜采风创作组。


51.jpg

巴金与《团圆》


巴金对这次邀请欣然同意,1952年3月,巴金与另外16位文学创作者组成访问团前往朝鲜战争的前线地带,采风时间总计7个月。在朝鲜的几个月里,巴金带领访问团前往各地的前线战场,与士兵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他为取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尽最大可能减少休息时间,跟随战士翻山越岭,在各战场间穿梭。巴金没有将采访重点放在志愿军高级将领身上,他希望能够更多的记录普通战士的故事,每一位士兵身上的真诚朴素以及不畏牺牲的决心都令他感动。


1953年,当返回北京的巴金听闻朝鲜停战的消息后,决定再度前往朝鲜进行实地采访,自1953年8月至1954年1月,巴金再次来到朝鲜,此时战火已经停止,但这片土地上依旧存留着战火的痕迹。巴金来到一处处他曾经踏过的土地,感悟一个个逝去的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与决心。回国后,巴金决定将采访到的资料与切身体验好好整理吸收,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后,巴金于1961年撰成《团圆》这部小说。在小说中巴金以一位旁观者即“我”的视角来叙述,这正好再现了他当年亲自在朝鲜采访时候的情形。《团圆》一经发布便引起巨大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在阅读后决定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经过数月讨论与改编,《团圆》由小说改编为剧本,并改名为《英雄儿女》。巴金对改编后的剧本表示十分欣赏。3年后,《英雄儿女》正式上映,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52.jpg

巴金在朝鲜


二、《英雄儿女》的故事原型


在《英雄儿女》当中,最为瞩目的当然还是王成与王芳一对兄妹,他们不畏艰难在朝鲜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王成为此付出了生命。《英雄儿女》的编剧在巴金小说的基础上,借鉴了不少战斗英雄的真实故事。例如剧中的王成,曾有人根据真实历史找出了四个原型。


53.jpg

电影中的王成


第一个原型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的步话员于树昌。1953年5月29日,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志愿军向美军发起了反击,23军被安置在汉江以北,目的是向汉江以南的韩、美军队发起冲击。于树昌所在的部队奉命秘密潜入敌后以占领高地,但没想到在占领高地后,韩军却突然派遣一个营的兵力发起反攻,于树昌跟随队长孙绍均在阵地上坚持战斗。在铺天盖地的敌人面前,于树昌所在的地堡被敌军包围,为了使指挥部的炮火可以有效击杀敌人,于树昌不顾自己的性命,请求团长将炮火对准他所在的地堡,在一片爆炸声中,于树昌牺牲在战场上。除了于树昌外,剩下的三个原型分别是杨根思、蒋庆泉和赵先友,他们名字不同,身份不同,兵种不同,但都为了新中国而牺牲在战场之上。


54.jpg

原型之一于树昌


王芳这一角色也有其历史原型,她就是解秀梅,在1950年2月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在志愿军第68军的文工团工作。尽管解秀梅并没有拿起枪与敌人作战,但她与战友们却同样要穿越重重封锁,前往各个阵地给志愿军战士表演节目。在一切物资、人员都稀缺的前线战场,解秀梅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时常被调动至各单位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即充当战地护士,为受伤士兵提供护理。1951年11月30日,解秀梅在一次敌机轰炸过程中不顾生命安危救出伤病员,为此志愿军68军为她记下一等功。1952年5月23日,解秀梅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55.jpg

解秀梅和毛泽东


三、《英雄儿女》与英雄形象的出现


与巴金的《团圆》相比,其实《英雄儿女》的改编幅度挺大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即将原著中重点突出的王文清与王芳父女俩相认的剧情进行一定删减,将牺牲的战斗英雄王成的戏份增多。在小说中并没有太多露脸机会的王成,在电影中成为了主人公,即使他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但他的精神也依旧激励着妹妹王芳。


56.jpg

《英雄儿女》的经典镜头


电影剧本之所以对原著进行这么大的改动,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密切联系。自1950年代开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电影创作与今天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并不相同。作为展现新中国风貌的重要文化手段,电影制作往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任务,电影的情节要让老百姓喜欢,其所表达的思想还必须符合新中国的气质风貌。


电影与小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后者可以有多条叙述主线,可以天马行空地推进剧情,但面向大众的电影却不能这样。为了使民众从电影中获得体悟,一个强有力的主角与英雄形象是必须的,为此电影局也一再要求在电影中要创造出新的且可以成为经典的英雄形象。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电影中,都有经典的英雄人物。《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要有意刻画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所以才出现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不同。


57.png

重拍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文史君说


与牺牲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英雄相比,《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牺牲在了异国他乡,凸显出中国在正义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王成是志愿军与中国人民的英雄,是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雄,也是沟通中朝友谊的英雄。《英雄儿女》对《团圆》的改编,看似只是将王成这一角色增添了戏份,但却暗含着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对于破除旧的世界秩序以及参与新的世界秩序创建的希望与决心。今天的中国依旧在为参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新的世界秩序而努力,这是对《英雄儿女》展现出的国家意志的传承,而《英雄儿女》在以后的中国永远都不会过时,会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朴捷:《〈英雄儿女〉解读:新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生产的内在逻辑》,《文艺研究》2020年第11期。


陈辉:《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党史博览》2021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06:02 AM , Processed in 0.0319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