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言九林
编辑丨吴酉仁
说一说“袁世凯1906年被人拿枪指着脑袋”这件事。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收录有民国人张国淦的《北洋军阀的起源》一文。文中载有一封袁世凯致其兄长袁世勋的书信。里面提到,1906年清廷启动官制改革时,醇亲王载沣针对袁世凯掏出了手枪。
书信原文如下:
“本月初六奉诏入京,在政务处共议立宪,弟主张立宪必先改组责任内阁,设立总理,举办选举,分建上下议院,则君主端拱于上,可不劳而治。不料醇王大起反对,不辨是非,出口谩骂。弟云:‘此乃君主立宪国之法制,非余信心妄议也。’振贝子亦云,他曾出洋考察立宪国,政治井然,皆由内阁负责任所致。醇王闻言益怒,强词驳诘,不胜,即出手枪拟向余射放,幸其邸中长史深恐肇祸,紧随其后,见其袖出手枪,即夺去云。就此罢议而散。弟即匆匆反津。”①
按这封家书的描述,袁世凯与醇亲王载沣等人在政务处商议改革事务,袁世凯主张设立责任内阁,实际上是要分割皇帝的权力,即所谓的让“君主端拱于上”。载沣则持激烈的反对意见。二人争论到激烈处,载沣恼羞成怒拔出手枪,想要直接给袁世凯一击。好在载沣被人拉住,袁也在冲突过后匆匆离开京城返回了自己的老巢天津。
♦ 袁世凯像,引自《万国公报》1903年第174期
今人提及载沣掏枪对准袁世凯一事,大多会援引这封家书为依据。据张国淦的注释,这封家书来自《项城书札择抄》。《项城书札择抄》的源头,则是《清朝十大名人家书》②。该书初版于1925年,由上海共和书局发行。最初的书名叫做《十大名家家书》。之后多次再版,一般通称为《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下图便是1936年由中央书局再版的《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之《袁世凯家书》。
遗憾的是,包括上面这封家书在内,整本《袁世凯家书》几乎皆出自伪造。且不但《袁世凯家书》出自伪造,整套《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也是伪造的。这套书出版于1925年。编辑署名“襟霞阁主”。其真实姓名,则是上海共和书局的主持者之一平襟亚。《平襟亚传》已将此事梳理得很清楚:“早在1925年,在他(平襟亚)和李春荣主持上海东亚书局、共和书局时,就炮制了系列伪书《清朝十大名人家书》,分别是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的家书。看到伪书没有被揭露,1934年平襟亚又放心大胆地重新出版十大家书系列,这次是由中央书店出版,以后又多次再版重印。……迄今为止,《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中至少有七种家书被史家认定为伪作(或部分伪作)。仔细分析,其谬误和漏洞大同小异,主要是时间错乱、次序颠倒、虚构人物、张冠李戴、不合制度和违背常情等,作伪的底本可能是一些公开印行的奏稿、函电,凑上一些无关痛痒的家事。”③具体到《袁世凯家书》,据刘路生的考据,内中犯下了非常多的常识性错误,“通观全书,作伪者既不明袁氏家族的宗亲关系,又疏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典章制度以及事实的掌握与了解,所以每一信函都漏洞百出,作伪的痕迹十分明显,而且文笔粗糙,与同一时期袁世凯亲笔书翰的文字、语言、风格不一致。全书 62 件信函除所附《总统就任宣言》一件外,无一篇属于真品。”④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清廷当年讨论丙午官职改革的办公场所,是在朗润园,而非政务处。那封记载“载沣掏枪指向袁世凯”的伪家书,连最基本的地点都没搞对⑤。
但是,家书是假的,并不意味着“载沣掏枪对准袁世凯”这件事也是假的。这是因为,平襟亚等人伪造名人家书有一个基本套路,那就是半真半假。他们会从历史人物的真实档案资料或公开媒体报道中选择一些有爆点的内容,再围绕着这些爆点来虚构书信。袁世凯向兄长讲述被载沣掏枪恐吓一信,便是这样操作的。其爆点来自1906年官制改革期间的媒体报道。如《申报》曾刊发新闻称:“北京专电云:日前会议官制,某亲王与直督袁宫保意见不合,大起冲突,由庆邸劝止。是以日昨召见军机,慈宫有‘和衷共济,勿以意见误大局’之谕。”⑥
《申报》的这篇报道比较模糊,只提到“某亲王”,也没说冲突的具体情形。相比之下,《时报》的新闻提供了更多细节:
“闻议官制时,袁宫保创议,凡宗室王公贝子将军等,无行政之责任者,别设一勋贵院以置之,非奉旨派有差缺,不得干预行政事件。以此大触宗室王公之忌,怂恿小醇邸出与为难。是日会议时,醇邸至出手枪抵袁之前,谓:‘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幸庆邸急至,出而排解,风潮始息。”⑦《申报》是当时的老牌媒体,在北京城设有专门的信息采集人员。《时报》是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出资所办,在京城里也自己的官场信息源,不是捕风捉影的市井小报。两则报道刊出的时间大体相同(时差约10天),而详略有异,有可能来自不同信源。这两份报纸没有伪造故事的动机,只能解释为:当时的京城里,确实流传着袁世凯被载沣拿枪指着脑袋的说法。
如此,也就不难看出,平襟亚等人伪造的那封“袁世凯致兄长袁世勋家书”,其主要内容,便是取材于《申报》与《时报》的相关报道。因为辛亥年前后的种种表现,载沣留给同时代之人的印象是柔弱无能。所以,当那封记载“载沣掏枪指向袁世凯”的伪家书面世后,便已引起了一些怀疑。比如,张国淦虽引用了这封家书,却在引用时用括号标注了一点意见:“载沣不配有此作风,或是故甚其词”。另一位民国掌故大家黄濬也说:“予殊疑之,载沣庸讷,岂能持枪拼命者乎?”⑧。他们都觉得掏枪指人这种事,性格软弱的载沣干不出来。但是,如果考虑到“丙午官制改革”一度全盘由袁世凯主导,而袁的改革方向又与爱新觉罗皇室的利益存在巨大分歧——袁主张成立责任内阁,试图将中枢的决策权,从皇帝(此时是慈禧)手里转移到内阁,如此载沣等人便须集体靠边站。爱新觉罗皇室则对责任内阁深感厌恶,主张废除“现制之督抚”,将督抚们的财政、军权悉数收回,以强化皇权。方向不同难有共识,袁又掌握着拟写改革草案的主导权,载沣怒火攻心做出掏枪指人的举动,实属正常。冲突的结果,是慈禧选择支持载沣。1906年11月2日,袁世凯将拟定的草案上呈慈禧。四天后,清廷颁布新的中央官制,完全抛开了袁的草案。(来源:腾讯新闻)①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②郭卫东:《再论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问题》,《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其注释33中指出了这一点。③金晔:《平襟亚传》,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131-132页。④刘路生:《(袁世凯家书)考伪》。《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⑤周增光:《宗室王公与清末新政》,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页。⑥《本馆接某亲王与直督冲突电》,《申报》1906年9月27日。⑧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