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0

[转贴] 姐姐妹妹站起来:新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为何大幅提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1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姐姐妹妹站起来:新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为何大幅提升?

 北辰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1-21

IMG_0387.jpg
本 文 约 5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72年前的今天,新中国正式取消娼妓制度。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立即封闭一切妓院,没收妓院财产,集中所有妓院老板、领家、鸨儿等加以审讯和处理。


IMG_0388.JPG

图为《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专辑》(1949年版)内页,可看到案由“取缔腐化堕落娱乐案”,执行情况为“妓院娼寮,已调查完毕,准备取缔”。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禁娼,是新中国妇女解放的一角。从旧社会走出来的新中国,在妇女解放问题上,面对着很多“破”与“立”的问题,比如:如何破除旧的娼妓制度?如何解放妇女思想?如何激发妇女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如何让全社会把“男女平等”刻在心里?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探索。


劳动参与是保障妇女独立的重要基石。我们不妨从最切实的妇女劳动参与率着眼,开始我们的话题。

 

新中国的妇女劳动参与率

Imag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妇女劳动参与率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9年,我国女职工人数约为60万,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7.5%;1990年,我国妇女总劳动参与率达88%,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升至37.4%。

 

IMG_0389.jp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来源/《当代中国妇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转引自《中国的妇女人权》一书

 

这几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表面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法律制度,都在为妇女解放、参与劳动保驾护航——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的平等的权利”。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出处。


IMG_0390.JPG

反映《婚姻法》颁布初期人们对“婚姻自主”的响应与咨询。来源/Adobe Stock图虫创意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1992年,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除了硬性的法律,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等组织也在不断地促进男女平等。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妇女部便设立了。新中国后,妇联正式确立了宗旨,即“努力争取废除对妇女的一切封建传统习俗,保护妇女权益及儿童福利,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各种建设事业,以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可是,不论是男女平等被写进宪法,还是决定设立妇女组织,显然都不是“一拍脑壳”就能决定的。表面上看起来顺利敲定的法律和自然设立的组织团体,其实有很深远的思想脉络。试想,新中国刚刚成立,部分地区的妇女甚至没有摆脱缠足的命运,又怎能轻而易举地谈男女平等?


所以,思想的解放,才是答案所在。而在思想层面,只要种下一颗种子,就会长出花,虽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慢很慢。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们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妇女问题了。李大钊认为,只有“经济发生了大变动,生产的方法由私据的变为公有的,分配的方法由独占的变为公平的,男女的关系也必日趋于自由平等的境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行动指南。在党的第一个党章草案中,“男女一律平权”被明确提出,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则进一步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


在这样的领导下,才有了后续的各项法律制度,妇女运动才得以走出了上层妇女的小圈子。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们开始大规模走出家门,参加经济生产活动。 


既然要解放广大受压迫妇女,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妓女。

 

重要的一步:禁娼



旧中国留下的娼妓制度,是现实中的毒瘤,是思想里的高墙。当时的娼妓业发展到何种程度?新中国又面临着多大的困难呢?


民国时期,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正大步推进。大量农民迫于生计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妇女群体。


此时,服务业伴着工商业兴起,与茶楼、酒店和戏院等一起繁荣的,还有娼妓业。就这样,许多底层妇女被迫流入了畸形繁荣的娼妓业。美国社会学家甘博曾对比了1919年世界主要城市的妓女人数比例,结果显示:伦敦妓女与居民数的人数比为1 : 906,北京为1 : 285,上海为1 : 137。当时,坊间甚至有“无娼不兴”“无妓不市”的说法。


仅从妓院与妓女数量上看,废除娼妓制度的难度很大,当然也意味着更大的必要性。


庞大的妓女数量,意味着更多的收容准备,禁娼运动的难题之一便是对性病的治疗。以北京市为例,在对收容后的妓女进行全面体检时,1303人中有1259人患病,其中有将近3成妇女同时患有两种性病。


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正处在经济落后、卫生事业不发达、甚至缺医少药的阶段。更难的是,治疗性病需要用到稀少且昂贵的盘尼西林,而一个早期的梅毒病人,需要花费100多万元(1万元旧币=1元新币)治疗费用,整个疗程还很长。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朝鲜战争打响,国内库存的盘尼西林是给志愿军战士用的。当时,面对盘尼西林紧缺的情况,部分地区要求同志们用米换药,给收容所的妇女们治病。


三个字:不理解!凭什么要用十几万斤米,来换给昔日妓女治病的药呢?时任北京市长的聂荣臻听说了大家的疑虑后,回答说:“因为她们是我们的姐妹,所以必须治。”当时在上海担任市长的陈毅也说:“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治好她们的病。别的地方可以省,这笔钱不能省。”


IMG_0391.JPG

反映新中国妓女改造事迹的影视剧。来源/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截图


新中国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论是新中国,还是被救助的妇女们,都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难题——心病难医。


妓女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的原妓女们,很难摆脱过去那个陈旧的自己,她们的字典里没有自由、自强,也没有劳动、独立。


一些刚进入妇女教养所的原妓女们,头一两天的对抗情绪非常严重。在收到查封妓院的风声之前,她们听信了一些有心之人散布的谣言,同时又没弄清楚政策,深信政府要把她们分配到东北去受苦,去西伯利亚打石子修马路。


IMG_0392.JPG

影视剧中反派给妓女洗脑。来源/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截图


于是,一进入教养所,她们二话不说,搞了一把无厘头、全方位反抗的神奇操作——不铺床,不刷牙,不洗脸;有的集体哭闹,有的打骂工作干部,还有的把脏水直接倒进盛着米饭的锅里……


在初期接受教育时,有人还企图煽动大家一起跑路,觉得她们原本的财路被掐断了。在上海教养所,甚至有一名妇女曾12次谋划逃跑,相当执着。

 

医心,劳动,自强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收容妇女们的过往经历和心理状况,各地教养所进行了多角度的改造教育。


首先,在称谓上,教养所没有往日的“妓女”,只有今日的“学员”。这是对妇女本身人格的尊重,能够通过称谓从心理上逐渐消减妓女对自身“下贱”标签的认知。接着,政府严格地为妇女们保管财物,并为她们制定规范的起居、饮食安排,将她们拉出过去那种迷醉、混乱的生活状态。武汉的教养院还为学员们适当发放零用钱。


在学习方面,各地教养所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每星期什么时间学哪些东西,都做了明确规定的。在劳动教育中,学员们也逐渐通过参加生产,树立了“我也可以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


比如在上海的教养所中,妇女们在第一阶段被要求进行强制8小时劳动,主要做一些机械性工作。但是,由于这种刻板的组织形式遭到学员反对,教养所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参加劳动的“四项原则”,包括:根据个人情况,逐步增加劳动量;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摇纱、织袜、医务、保育等创造性劳动;开展“评质量、评产量、评操作”和“找窍门、找潜力”的“三评两找”劳动竞赛;逐步实行奖金制度和计件工资制。


在不断的双向调适中,学员们开始从内心里成长为一名新中国劳动者。当时,上海市为学员们开办工厂,组织学员参加真正的生产,她们织出的球袜和毛巾以高质量畅销国际市场,而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的品牌——新生牌。


IMG_0393.JPG

上海市人民取缔全市妓院,让新生姐妹学习文化技艺、参加建设。来源/网络

 

在培养技能、丰富学识的同时,教养所也对学员们进行了思想层面的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诉苦大会”。“我们穿金戴银,有啥苦?”刚加入诉苦大会的学员总是会嬉皮笑脸地问大家。但是当这些妇女们的悲惨记忆被撕开了一条口子时,眼泪和控诉便再也无法控制:


一个叫翠云的妓女得了痨病,被关在黑屋里,直至其气息奄奄时,领家将她扒光衣服、塞进棺材。她呻吟着“我没死”时,棺材板已经被钉上了;


IMG_0394.JPG

反映妓院黑心的情节。来源/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片段


为了让妓女们死心塌地为自己赚钱,老板们常诱使妓女吸毒,纵使有拒绝接客的、逃跑的,都会因为毒瘾发作而求着老板让自己重操旧业;


北京妓院中,一个三等妓女接一次客赚10万法币,老板要抽走9万法币,而一斤猪肉的价格是25万法币。


通过忆苦、诉苦、问苦,学员们下定决心抛弃不堪回首的过往,努力成为一个有尊严、能自强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教养院还开展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


1951年,由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少女大香被骗进妓院、最后重获新生的故事。这既是对现实禁娼运动的记录与表达,也是对后续妇女解放工作的文化助力。


IMG_0395.jpg

“姐妹翻身万岁!”来源/电影《姊姊妹妹站起来》截图

 

经过一心一意地蜕变,学员们从教养所“毕业”后,被安置到祖国各地需要的地方参与建设:有人去了国营农场和工厂,有人回乡参加农副业生产,有人去了新疆、甘肃等地支援边疆,也有人回归家庭从事家务劳动。1960年,据一项对上海妇女教养所学员安置的统计数据,在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员中,有60多人加入了共青团,10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禁娼运动很难,但最终走向了胜利。毛泽东曾在1949年6月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说——


“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IMG_0396.JPG

《姐姐妹妹站起来》剧照,左、右为改造前后的大香。来源/网络


新中国为何要如此坚定的消灭娼妓制度?在旧社会,女子为娼,绝非自愿。娼妓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社会没有为女性提供正当的谋生渠道,女性没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独立人格。废除娼妓制度,一方面是对妇女尊严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已走向终结,男女平等真正地走入现实中,独立自主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各行各业的女先锋



无论是特殊的妓女群体,还是受家庭束缚的女性,她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长期自我定位的迷失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缺失。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她们不仅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个问题。比如《甄嬛传》中,明明读过书的沈眉庄,在选秀时竟要声称自己没读书,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妇女文盲比率高得惊人——90%。

 

为此,党和政府在全面恢复妇女的各项权利中,就包括了受教育权。沿着这条路,大规模的群众性扫盲运动拉开序幕——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IMG_0397.jpg
妇女背着孩子参加扫盲识字班。来源/《潇湘晨报》

 

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的三次扫盲高潮中,从农村到城市,成千上万名妇女上识字班、民众夜宵、职工业余学校,她们的眼前不仅跳动着从陌生到熟悉的文字,更在内心深处迸发出男女平等的世界新面貌。1958年,已有1600万名妇女摆脱了文盲状态,至1995年,我国累计扫盲的1.85亿人中,65%都是妇女。

 

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妇女的独立思想被由内而外地激发出来。当内在思想的转变碰上外在环境的脉动,我国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走在世界前列只是时间问题。


在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这些逐渐解放思想的妇女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她们成了女纺织工、女拖拉机手、女飞行员,充满干劲儿地活跃在各个建设一线,甚至时不时搞个地质勘探、开个拖拉机、修个大坝、提起袖子就去采石油……


IMG_0398.jpg

五、六十年代的妇女劳动画报。来源/网络


不仅如此,妇女的参政权落到了实处。1953年4月23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这是中国妇女在解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妇女真正为自己发声的平台。


其中,为女性争取“同工同酬”的申纪兰又为新中国妇女解放事业贡献了新的里程碑。1951年,22岁的申纪兰与劳模李顺达办起了闻名遐迩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后来,李顺达发起了“爱国丰产竞赛运动”,希望能够动员妇女参加劳动。但在劳动过程中,申纪兰发现,女性和男性出了一天工,但是男性算10分,女性只能算5分,甚至更低。


IMG_0399.jpg

影视剧中的申纪兰。来源/电视剧《功勋·申纪兰的提案》截图


1953年,24岁的申纪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25岁的申纪兰来到北京,与12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议国策。代表们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首次写进了新中国宪法。


自此,妇女的劳动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她们不仅拥有了机会,更拥有了同等的收获。1957年起,一直有70%以上的农村妇女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她们不仅继续从事种植业,还广泛参与了专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1992年底,随着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足足有一亿多名工人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而其中妇女就有4000多万,占乡镇企业职工的40%以上。女职工在各乡镇企业中见证也亲历着农村经济的腾飞,以自己的力量为农民奔小康的事业做出贡献。

 

更多妇女在路上



时间酝酿出许多美丽的变化。在法律、制度、思想等各层面,妇女权益不断得到保障,不仅有更多女性就业,她们的就业结构也在逐步趋于合理。


过去,我国有许多妇女从事着重体力劳动。所有女性在业者中,农业、工业、地质勘探和建筑业等行业的女性占比达到7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在重体力劳动行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更多适合女性的就业机会出现,商业、饮食、供销、卫生、文教广播等行业的女性从业者大幅增加,女性的就业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女性的家庭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常挂在嘴上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放在今天已经中用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充分的教育结合大量的就业机会,收获了独立思想与经济地位的她们,在家庭中自然获得了话语权,“女人就该在家带孩子”的观念正被逐步瓦解1987年,有人曾对城市职业妇女进行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2%的人认为丈夫常与自己一起做家务,24.8%的人认为丈夫与自己平等分担家务,只有2.8%的人认为丈夫几乎不做家务。

 

不仅如此,妻子可以决定今晚吃什么,更可以和丈夫共同决定在哪里买房、孩子怎么培养、要不要与父母同住。家庭不再是女性的“战场”,而是真正属于一家人的港湾。

 

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平等,让妇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越来越漂亮的成绩、活出了理想的自己。


北京公交车上的李素丽,踏实做着温暖又细心的事情。公交线路日复一日,乘客们是偶然邂逅的过客。为了这些邂逅的美丽,李素丽会提醒穿着长裙的女孩子下车小心,准备好杂志为堵车时无聊的乘客打发时间,为抱小孩的乘客递上小棉垫。


IMG_0400.jpg

李素丽还上了中学课本。来源/网络

 

李素丽的心里装着早就烂熟于胸的北京地图,装着不断前进的梦想,更装着利他、奉献、实干的品格。


闪闪发光的妇女还有太多太多:农民企业家林秀珍、织造车间农民工陈艳玲、首席工程师蒋绮云、居委会主任任红梅、建筑工人胡晓红……


IMG_0401.jpg

人民日报2003年8月27日第15版,《将美丽进行到底》:“在全社会关注与扶助下,敢于承担、勇于进取的当代女性,会在辛勤劳动和艰苦创业中开拓人生价值,赢得社会尊重,将美丽进行到底。”来源/人民日报数据库

 

回看旧社会,那些有关守贞、相夫教子、男尊女卑的记忆,好像已经远去。从新中国诞生的那天起,不论革除旧制还是开创新制,妇女都在切切实实地走上劳动岗位,开出花、结出果。


时至今日,已有太多由妇女书写的劳动华章,“她”力量正日益突出。有女孩说:“钱我会挣,饭我会做,地我会扫,架我会打。”虽然打架略凶且不好,但重点是,这样的女性独立宣言象征着“男女平等”确实已深入人心。


我们回望过去的同时,也正走在历史的进程里。直到今天,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岗位也在不断刷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男女共同参与就业竞争的事实,但有关性别差异造成的具体情况仍引发着讨论。难能可贵的是,舆论场里从未缺失过女性的声音,我们的有关“男女平等”之路从未偏离轨道,反而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郭艳英. 新中国成立初期娼妓改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邵雍. 中国近代妓女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董云虎,张世平主编.中国的妇女人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朱光磊著.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王辉主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时代先锋 1[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IMG_0402.jpg
END
者丨北辰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11:26 PM , Processed in 0.0361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