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件地理标志产品组成的美食之都
名噪一时的淮安,是从何时退出了大众的视线的?
或许正是从淮扬这对锁死的CP,在国民度上日渐有了落差开始。
落笔于扬州的古诗词和影视剧不消多说,就连美食纪录片也对这座小城自带一抹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风味人间》里,扬州可以说是出镜频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有翡翠烧卖、千层油糕做嗜甜的注解,有蟹酿橙、扬州炒饭关联美食的基因,还有大煮干丝、八宝葫芦鸭拆解正餐的讲究。《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为扬州瓜雕大开特写,淮扬菜的刀工,都被提炼到了扬州三刀之一的厨刀里。
△大煮干丝
淮扬菜,淮在前,扬在后。淮扬菜能走上“开国第一宴”,和时任总理、出身淮安的周恩来也有一定的关联。可如今在谈论淮扬菜时,自古风流的扬州已然为众人所知,淮安却逐渐缺位。
其实,淮安并不是缺少美食,而是缺少关注。
有人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是官府菜,川菜是百姓菜,粤菜是商人菜,淮扬菜是文人菜”。那么扬州掌控风雅的灵魂,淮安就负责提供生动的叙事。
交错的水网为这里带来了四季不断供的丰茂物产,“春有刀鲚,夏有鮰鲥,秋有蟹鸭,冬有野蔬”的淮安,也因此走出了以盱眙龙虾为首的129件地理标志产品。
△盱眙龙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淮安完全没有这种顾虑。正因为四季不缺食物,所以淮安菜还有“赶季”的讲究。“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严格遵照时令执行。极致的取材,也让淮安的每一道美食都淬炼出了堪称一年之最的风味。
尤其是作为南北分界线的淮河穿淮安而过,让多元的饮食文化破除壁垒,融汇在这座站在南北交点之上的城池,于是民间也有了“一张淮安嘴,吃遍南和北”的说法。
△淮河穿淮安而过
淮安有多好吃?坐落在此地的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如果不能告诉你,随便寻条街巷,那些招牌不显眼的小摊小馆也会告诉你。
因为花架子不多,淮安菜看起来朴实无华,可低调的背后,方显功夫。
都知淮扬菜擅焖煮,唯有淮安把热炒做到了极致。比如淮扬菜中被称为淮炒双峰的软兜长鱼和白袍虾仁。
洪泽湖的活青虾,用姜汁喂一晚上,炒时几乎不用额外调味,只加薄盐,就能成功激发出河虾的那口爽脆鲜甜。而端午前后的黄鳝挑取脊背上的长条肉焯水,入锅颠勺三次后快速出锅。和热油接触的时长不到五秒,这样的鱼肉挑在筷子上,两端会如柳丝般自然垂落,可见软嫩程度。
在淮安,登上国宴不稀奇,真正的高手往往在民间。甚至于淮安的每个地区,都有堪称一绝的美食输出。
钦工人会把去掉筋膜的纯瘦肉,在重达四斤的铁棒反复捶打下成为肉泥,这样做出的钦工肉圆,有着不输潮汕牛肉丸的脆弹口感;在平桥,当地人会将盐卤点浆的内脂豆腐片成雀舌大小,加入鸡汤做成羹,色如白玉,嫩如凝脂,这样的平桥豆腐甚至获得了乾隆“天下第一食”的赞誉。
△钦工肉圆
汤汁浓郁肉质细腻的朱桥甲鱼,“碧油煎出嫩黄深”的鼓楼茶馓,面皮透光内含乾坤的文楼汤包……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是属于淮安人的饮食自信:如果一种美食倾注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那么翻车和踩雷的概率,几乎等同于零。
△可以吸的文楼汤包
色香味形俱全外,始于秦汉、兴于明清的淮安菜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开洋扒蒲菜”得名于南宋的抗金名将梁红玉。在遭遇围困无食充饥之时,这位足智多谋的巾帼英雄发现了脆嫩如笋的蒲菜不仅能够饱腹,味道还尤为鲜美。随着梁红玉率军脱困,淮安蒲菜的美誉也香飘千年。
△淮安特色蒲菜
其实细细想来,从历史长河中浴水而来的淮安,哪一道美食背后,没有一段史说,一段佳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