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占汉城的消息传回国内,萨镇冰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一年,他已经92岁了,仍兴奋地提笔写道: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诗中所说的“五十七载”,指的是从1951年往前推57年的1894年。那一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很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当年参与此战的萨镇冰,亲眼目睹了同窗好友邓世昌、刘步蟾等人力战身死的悲壮史实。他的内心,止不住地滴血。
作为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北洋军官,萨镇冰在历经无数个悲痛的日夜后,终于等来了这个令其极度振奋的消息。
这是自晚清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为萨镇冰扫去了压抑在心中近一个甲子的悲痛。
第二年,93岁的萨镇冰永远闭上了双眼,去找寻逝去已久的战友们。
▲暮年的萨镇冰。图源:网络
萨镇冰与海军的结缘,始于晚清。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为挽救危局,恭亲王奕訢、李鸿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
当时主政福建的左宗棠意识到,问题出在清朝水师身上。在给清廷的奏折中,他表示:“欲除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
经左宗棠提议,福州马尾船政局应运而生。
随后,围绕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福建船政学堂正式成立。
船政学堂前期招收的学生,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因为,读船政学堂不仅学费全免,每个月还能发钱。学习成绩优良者,还可获得海外留学机会。
后来,随着清军在历次外战中的惨败,一些世家子弟也摒弃“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开始投身军界报国。萨镇冰便是其中之一。
▲年轻的萨镇冰。图源:网络
萨镇冰出身雁门萨氏,是元代诗人萨都剌之后。自元以来,萨氏在福建繁衍了600多年。至萨镇冰这一辈,萨家已成为福州的八大家族之一。
由于其父与时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交好,萨镇冰顺利进入船政学堂二期,成了邓世昌等人的师弟。
虽然“走了后门”,但进入学堂学习的他,却没占到一点便宜。
当时,仿照英、法等国海军院校,船政学堂制定了严苛的选拔淘汰制度。
沈葆桢要求,在四书五经外设置“器艺”教学。所谓“器艺”,即科学技术。
也就是说,船政学堂的学员们需在四书五经之外,修习完动静重学、水重学、光学、声学、热学、天文学、航海术等科目方可毕业。
与此同时,所有学员进入学堂后,必须经过试读阶段——在就学的数月间,教习会不间断地“考其勤惰,分别升降”,从中将不够优秀的学员淘汰出去。
最终,通过5年的刻苦学习,萨镇冰的毕业成绩名列同期学生第一名。
1877年,18岁的萨镇冰获得赴英国留学的资格,与严复、林泰曾、叶祖珪等人登上了开往异国他乡的轮船。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强大的海军,先进的工业设施,完善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让这群从遥远的东方前来取经的学子感到震撼。
他们首先入学院系统学习行船理法,随后跟随英国军舰巡游大洋,实操所学。
据萨镇冰后来回忆:“那时政府派到外国去的人很少,尤其是学军事的,更是寥寥无几。我所学习的虽是驾驶,但是对于轮机和制造也稍有涉猎,学习始终是勤奋而紧张的。”
1880年,萨镇冰学成归国,随即被分配到南洋水师担任“大副”。
半年后,他被调往天津,在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
尽管做了老师,萨镇冰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的宿舍内,始终用的是一张特制的窄小木床,为的是模仿军舰上的生活环境,提醒自己枕戈待旦。
对待学员们,萨镇冰也是极其负责。无论春夏秋冬,他都会带着学员们抓紧练习挖筑炮台,准备随时打仗。
或许是牢记福建船政学堂的教诲,他始终要求自己的学员不要“学作八股式的无灵性的文章”。
而萨镇冰的认真负责,也让北洋水师学堂人才辈出。张伯苓、黎元洪等一批日后影响历史的人物,皆出自于此。
就在萨镇冰认真教书的时候,清政府耗费巨资打造了当时亚洲最强的舰队北洋水师。其中大部分海军军官,皆采用先前留学的海军学子,邓世昌、叶祖珪、刘步蟾等人先后调任于此担任要职。
清政府也没有忘了萨镇冰。
随后,他被调到北洋舰队担任管带,慢慢晋升到副将,与昔日同窗制定新式海军发展计划,巩固海防。
1894年,日本海军突然对北洋水师发动进攻,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了。
萨镇冰因故没能得到直接参战的机会。他被要求在后方提供后勤支援,这件事成了他一生不能忘却的遗憾。
更令他难受的是,此前有着亚洲最强海上舰队之称的北洋水师,居然被规模小于自己的日本海军打得落花流水。
丁汝昌带出去的12艘主力战舰,近半数被击沉,阵亡达800余人。其中就包括萨镇冰的昔日好友、“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人。
而日本海军不甘于一场海战的胜利,在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筹谋下,很快制定了进攻威海卫的作战计划。
怀着不共戴天之仇,萨镇冰与日军遭遇于威海卫。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面,是北洋水师的大后方。港口南北两岸互成弧形,均设有炮台,且有刘公岛、日岛等两座天然岛屿互为屏障,地势易守难攻。
萨镇冰奉命驻守面积仅14亩的日岛。
在岛上,清军只设立了一处炮台,驻扎守军仅70人,要防御日本海军,捉襟见肘。
萨镇冰率领“康济”号炮舰,前往守卫。驻守期间,他带着官兵日以继夜修筑工事,加紧备战。因长期操劳,他不慎罹病。
萨镇冰的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去探视,却被萨镇冰拦在了岸上,拒绝见面。
他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让随行的官兵转告陈氏:“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陈氏刚走,日岛保卫战就爆发了。
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日军一举派出18艘军舰对日岛发动猛烈进攻。
顶着重病,在敌我实力悬殊的背景下,萨镇冰并没有退缩。他沉着冷静,指挥岛上的防御力量对日军进行反击。
双方苦战11天后,因力量悬殊过大,萨镇冰被迫率军撤至刘公岛。
但日岛保卫战,也成就了甲午一系列海战中唯一的一场胜仗,极大鼓舞了当时挫败的海军士气。
日军本着摧毁北洋水师有生力量的目的,在地面部队完全占领了威海卫后,又将刘公岛团团围住,北洋水师再无出路。
最后时刻,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服毒殉国,萨镇冰等人幸存战场,以“战败者”的身份被清政府勒令返回原籍,承受战败带来的巨大伤痛。
被迫“失业”的萨镇冰回老家后,又遭遇了双重暴击。
此前他的父母已相继离世。不久,曾去探望他的夫人陈氏也撒手人寰。萨镇冰生计艰难,连两个子女都无力抚养,只好去当塾师养家糊口。
一时之间,他对自己及海军的发展前途,均感到无比的迷茫。
半年多后,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召唤下,萨镇冰重新出山。又两年后,他获得举荐,参与组建新的清朝水师。
萨镇冰再度“活”了过来。
为了海军事业,他忍痛再踏入山东。在熟悉的战场边上,他选择烟台作为清末海军的训练基地,抓紧培训各类海军人才。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迅速占领武昌,并一鼓作气攻占了武汉三镇。而领导这场战斗的,正是萨镇冰从前的得意门生黎元洪。
为了扼制革命军北进的势头,萨镇冰被清政府勒令率领海军在长江上炮击黎元洪的部队。
师生相见,剑拔弩张,这是谁都不愿见到的局面。他不愿与学生黎元洪兵戎相见,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各为其主的困境,让萨镇冰举棋不定。
黎元洪以私人名义劝萨镇冰看在炎黄子孙的份上,双方放下武器,和平解决争端。
萨镇冰只礼貌性地回复了黎元洪:“彼此心照,各尽其职!”
黎元洪又致书萨镇冰,说:“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
这一次,左右为难的萨镇冰以治病为由,选择了离开舰队。他坐上英国的商船,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萨氏家族的海军之路,并没有断绝。
就在萨镇冰苦守日岛的那一年,萨师俊降生在这个海军世家中,他是萨镇冰的远房侄孙。
18岁那年,萨师俊毕业于叔公创办的烟台海军学校。
沿袭叔公萨镇冰的传统,萨师俊从小就立誓报效祖国。
他对兄长萨师同、弟弟萨本炘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我兄弟宜习海军,亦我民族武德之传统也。”
在他的影响下,三兄弟先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烟台海军学校、福州海军学校。
1935年初,萨师俊被委任为中山舰代理舰长。
▲萨师俊。图源:网络
这艘原名“永丰舰”的传奇舰艇,最早就是在清末由萨镇冰从日本人手中购买的。后来,永丰舰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1925年陈炯明叛乱时,孙中山曾以此舰作为临时指挥所。因孙中山的威名,该舰随即也被改称“中山舰”。
萨师俊任职中山舰长期间,中国虽已帝制统治20余载,海军的实力却没有多大的改变。
史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总吨位已近140万吨,仅次于当时的美、英、法三国,位列世界第四。而中国直到卢沟桥事变前,各种军舰仅66艘,总吨位6万吨左右,与日本的差距巨大。
因此,萨师俊接下来在中山舰上的经历无疑是悲壮的。
1938年秋,日军进犯武汉,萨师俊领着中山舰全体官兵加入保卫大武汉的战斗。
▲开战前的中山舰。图源:网络
战前,他表示,万一中山舰有什么意外,自己将与之共存亡。
历史的灰暗时刻,再度降临。
就在萨师俊等官兵努力为江防备战时,海军司令部突然下令,征调中山舰三门大炮支援武汉外围防空火力。
按照当初的设计,中山舰总共配备了8门火炮。拆掉了三门火炮,几乎等同在这只“海老虎”身上拔了三颗门牙,这对中山舰的作战造成了极大影响。
可站在爱国大义上,舰长萨师俊只能“慷慨解囊”,组织官兵忍痛将中山舰的主要火力分配给岸上的守军。这也为中山舰的沉没埋下了隐患。
10月24日,中山舰危亡的时刻到了。
那一日,奉命在长江金口巡逻的中山舰发现了日军侦察机的踪迹。在萨师俊的指挥下,中山舰用仅剩的5门火炮对侦察机发动猛烈进攻。
交战过程中,日军侦察机向大本营报告了中山舰的坐标。
日军的战机随即像蝗虫般,朝中山舰飞来。
密集炮火攻击下,中山舰多处中弹,萨师俊身负重伤。
最后关头,萨师俊仍不愿放弃船体倾覆的中山舰。
他高喊:“诸人员可离舰就医,但我身为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
眼看沉没在即,副舰长吕叔奋当机立断,命令士兵强行将萨师俊送往岸上治疗。
然而,就在这时,丧心病狂的日军竟将中山舰的受伤官兵全部射杀在江面上。
42岁的萨师俊壮烈殉国。
三天后,武汉三镇相继沦陷,武汉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萨师俊牺牲后,妻子林碧珠痛不欲生。她是萨师俊的第二任妻子,与丈夫感情甚笃。
尽管萨师俊长年在海上为国奔波,夫妻间聚少离多,但林碧珠始终毫无怨言地支持他。为了响应前线抗战的丈夫,林碧珠在福州家乡发起抗战宣传。在她的号召下,福州有不少百姓陆续加入保家卫国的行列中。
林碧珠与萨师俊婚后没有子女,当丈夫的死讯传来,她决心“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几寻短见。
萨师俊的大嫂颇为认可这位弟媳,便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萨支源认林碧珠为母,算是给英雄留了一丝血脉。
就这样,在萨家的庇护下,林碧珠一直安稳地生活在福州,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林碧珠突然接到通知,她可以赴上海接受萨师俊的遗物。
但不知冥冥之中是否有所安排,就在林碧珠启程前往上海时,她所乘坐的轮船却因误触了闽江口的鱼雷而沉没。林碧珠终偿所愿,随夫直抵天国。
萨师俊牺牲后,自萨镇冰时代流传下来的爱国精神在萨氏家族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兄弟子侄们莫不同仇敌忾,精忠报国。
在萨师俊之后,萨家又涌现出了造船家萨本炘(萨师俊弟弟)、铁道专家萨福均(萨镇冰儿子)等一批科工类专业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萨师俊精忠报国期间,他的堂弟萨本栋也在文化战线上“为国捐躯”。
当时,因战争等原因,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濒临倒闭。萨本栋临危受命,出任厦大校长。
在其担任校长的8年时间里,厦大逐渐形成了勤奋、朴实、严谨、和睦的好风气,校务蒸蒸日上,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高。厦大不仅一跃成为东南沿海最高学府,也是当时设施较完备的一流大学。
萨本栋刚到厦大时,还是一位青年学者,容光焕发。仅过了8年,44岁的萨本栋因操劳过度,未老先衰。
1946年,在萨本栋调离后,厦大特地设立了“本栋奖学金”,以鼓励学生发扬献身精神,努力钻研、掌握过硬本领报效祖国。
仅三年后,1949年,萨本栋病逝,享年47岁。
如今,祖国早已太平。萨氏家族也无需在百年的屈辱岁月中,靠着血肉之躯保家卫国。
不过,这个家族努力奋进、献身科学的精神仍在延续。在萨镇冰的曾侄孙辈,萨家又涌现出了萨支唐、萨支汗等数理方面的专家,名声响彻中外。
这种经久不息的传承,或许源自萨镇冰的临终遗训:
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
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祖有功,宗有德。致敬,一个无私奉献的中国家族!
萨本珪等编:《仁寿堂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萨支辉等著:《锐舰:海军耆宿萨镇冰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刘尔亮:《殇海遗梦:萨师俊与中山舰》,武汉出版社,2019石慧霞:《萨本栋传: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曾华、彭效华:《海军将领萨镇冰对烟台海军学校发展的影响》,《兰台世界》,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