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社会正悄然而至,社会对于老年人的群体想象正从单薄走向立体。当Vlog的镜头对准老年群体,我们能否通过影像洞察陌生的故事与真切的情感?
@共青团中央与腾讯新闻联合发起“爷爷奶奶的第一支Vlog”主题创作者活动,让老年人的故事得以讲述,让他们的形象得以展现。在影像中,我们一起走近那些有着不同命运和复杂生活姿态的爷爷奶奶。
在这次活动征集中,我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投稿。
“没有亲人,没有告别,被各种机器围绕,在陌生的房间里,一个人度过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亲人住进ICU”,扑面而来的文字里弥散着压抑与不安——人们与脆弱的亲人分隔开来,冰冷的机器承载着亲属们对未知的恐惧。
然而,在瑞金医院北部院区,仪器林立的ICU病房里,却多了一件并不常见的设备——83岁老人的病床前,放置着一台GoPro运动相机。
运动相机拍摄下的重症监护室。
这位老人是腾讯新闻创作者当下频道Lucia的爷爷,由于中风引发的脏器感染,他已经全身瘫痪,需要依赖生命支持设备。与大多数人一样,Lucia无法随意进出ICU,但征得院方同意后,她想用一支镜头,纪录爷爷眼中的重症监护室,记录这个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地方。
镜头里出现最久的,是ICU的天花板和几扇小窗户。由于长期卧床,老人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很难实现自主翻身,运动相机大多时候只能朝着一个方向。
凌晨四点,老人还在睡梦中时,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和护工便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六点,老人醒来,护士便要上前测量体温与血压,开启新一天的日常监测。
护士上前测量体温和血压。
重症监护室里,有4名护工,55位护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左右。在这里,一位护士要负责2-3位病人,而一名护工要负责7-8位病人。每天,护工首先要为Lucia的爷爷擦洗清洁身体,然后为他换上全新的床单、尿布和睡衣。护士们会协助老人翻身,并在他身下垫上枕头。护士们告诉Lucia,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老人的皮肤长期摩擦,产生褥疮。
护士和护工帮助老人翻身。
随后,护士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帮助Lucia的爷爷吸痰。由于老人无法顺畅呼吸,也无法自主咳嗽,所以需要防止痰液在肺部积聚。
一系列步骤完成后,老人忽的又入睡了。
在ICU,生命的本能变成了“奢望”。
Lucia说,爷爷的睡眠是间断的。每隔两小时,护士和护工就要协助他翻身、吸痰——老人全身上下,能动的只有右手。他曾抠伤了自己,后来,护士专门给他准备了抓握的东西,“防止抠伤”。
“支离破碎”的生存不止是睡眠。老人无法吞咽进食,只好输入肠内营养液,并每隔四小时注射一次药物。护士和护工们谨小慎微,时时刻刻关注老人口腔和鼻腔是否通畅,防止风险的产生。老人的排泄也全部要依靠导管,护工需要随时留意尿袋的情况。
护士和护工帮助老人翻身。
在这个房间里,一切生命的姿态都化作一行行数据,经受现代医学严谨又冷峻的注视。翻身、呼吸机、导管引流、治疗药物等一切参数,都要被记录下来,用于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
独立的个体退居其次,人们首先成为一段需要延续下去的数字。
标准的工作流程或许显得有几分机械,但在护士和和护工眼中,再危重的病人也是值得尊重与沟通的对象。Lucia说,在这里,病人的称呼从来不是“XX床”,护士和护工常常会喊爷爷的名字,和他聊天,无论得到应答与否。在亲属无法接近的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是脆弱生命的最后陪伴者,护士和护工们将病人视作另一种意义上的亲人,替家属陪伴他们最后一段时光。晚上八点,护士和护工们帮老人完成最后一次翻身,然后交班,周而复始。老人每天醒来,凝视单调的天花板,等待他人的照料,再短暂的睡去,循环往复,直到某一天结束这样的生活。进入ICU,病人便像托起巨石的西西弗斯,与病魔做缠斗。有人站上了山顶,迎来新生;而更多的人困在循环里,用力完成最后一舞。“我对他的印象很模糊,直到这一次,才真正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注视他。”
爷爷患病前,Lucia并没有和他有太多的交流,她说,我们每个人未来都要面对生命的终点,而重要的是,在我们亲爱的人老去前,去珍惜、拥抱他们。
她将还潮乐队的《慈城公园交谊舞》献给爷爷:“如果爷爷可以做梦,希望他梦里是夕阳西下的广场,他还在那边跳舞。”
无论是皆大欢喜,还是遗憾叹息;无论是“桑榆非晚”,还是苦难孤独,老年群体见证者复杂的时代,他们的声音不应被排除在社交媒体时代之外。
爷爷奶奶们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他们的故事,值得与年轻人分享、共情。
第3976期
视频 | 当下频道
编辑 | 李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