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熟成牛肉要做的,就是通过时间的作用,将牛肉身上的复合气味发挥到极致。』
文 / 薛芃
时间作用
见到林震谷(Ling)的两周前,他刚刚做好这个熟成柜。说是“柜”,其实是一个专门做熟成牛肉的玻璃库房。站在橱窗外,就可以看到里面大大小小的牛肉挂成一排,后面的架子上也放满了,好像一场牛肉的选美比赛。
每一块肉挂上的时间不同,颜色也各不相同,或深或浅,有的看起来更干一些,像一块大石,有的则还是新鲜的肉红色。每块肉各自附着标签,写着开始熟成的时间和部位名称。
Ling带我走到熟成柜的门口,说:“你先做一个长长的深呼吸,进去之后会有种醉生梦死的感觉。”
库门打开时,我还屏着呼吸。嗅觉慢慢打开,一种复杂的香气钻进鼻腔。
牛肉原始的本味,夹杂着因熟成发酵而形成的奶酪味、焦糖味,甚至酒味、果香味,各种各样复杂的香气很难分辨清楚,都密集地封存在这一个两三平米的小空间里,浓度极高。真的醉了,有一种颅内高潮的快感。
▲StoneSal 言盐西餐厅的主厨林震谷对美式牛排研究颇深(蔡小川 摄)
Ling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一直以来,都游走在世界各地做烹饪料理,曾经是蓝蛙集团行政总厨。
2017年12月,这家StoneSal言盐西餐厅开始营业,Ling将他对牛排的全新理解带了进来。“其实牛肉的熟成,并不是一个多新鲜的概念。很多年来,西方人一直用熟成的方式处理牛肉,让肉质的口感更好。”
一般而言,牛进入屠宰之后,屠体开始进入“僵直期”,牛肉的嫩度骤减,在屠宰之后的6至12小时,牛肉的僵硬程度将达到顶点。
而后,酵素开始发生作用,逐渐崩解牛肉的胶原组织和肌肉组织,牛肉便会自然软化,嫩度也会逐渐增强。
这个过程就是牛肉的熟成,和很多发酵食物一样,其实熟成也是一种由时间带来的牛肉发酵过程,与通常所说的牛肉排酸是一个意思,降低肉质的酸度,提升碱度。从熟成的第11天开始,肉质渐入佳境。
熟成柜里的牛肉是干式熟成(dry age)的做法,Ling将他的熟成柜湿度控制在60%左右,他希望更增加牛肉的香气,减少一些奶酪的香气,达到他理想中的熟成气味。
图 / pexels
通常熟成的时间会控制在20天至40天,水分不断降低,体积不断收缩,直至熟成6天,肉的重量几乎会减轻一半,形成更丰富的各种香气的综合体。
牛肉可以经得住长时间熟成,但不是牛身上的每个部位都适合做熟成。在Ling的厨房里,带骨眼肉和T骨牛排是最受欢迎的,小块带骨眼肉约1至1.2公斤,大的T骨则有1.7公斤左右,通常是一桌四五人共同享用。
Ling拿出一块已经经过简单烤制的熟成眼肉,又继续用高温打火枪加热。打火枪的温度最大能达到1700至1800摄氏度,给牛排迅速上色,油脂也会随着高温的炙烤迅速溢出。加热几十秒,牛肉的颜色就更深了一层,边缘处带着火烧的焦糊感,到这时,这块眼肉烤得恰到好处。
Ling觉得牛排烤制medium rare的程度最佳,大约是四分熟,也就是半生不熟的状态。切开一刀,鲜红色的嫩肉爆裂出来。“好的熟成牛肉烤出来,里面的肉质一定得是鲜红色最好,若是粉嫩的粉红色就不对了。”待这块肉放置三四分钟,慢慢会有油脂渗出,肉也会渐渐塌下去,颜色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因此,一块牛排得趁着切出来就吃,放不得。
▲与美国牛肉相比,来自日本的和牛油脂更多。图为生牛肉寿司(蔡小川 摄)
牛肉的自我修养
从肉质上来说,和牛的油脂更丰富,口感更嫩,而美国牛肉是香甜多汁型的,肉质的纤维感更强,也就是所谓“肉的味道更浓一些”。
因为是谷饲,与草饲的口感也不同,草饲牛肉的脂肪含量更低,肉质更精瘦,由于油脂少,所需的烹调时间也相对更长一些,对烹饪的要求也会不同。
“美国牛肉最大的特点就是玉米喂饲。还是小牛的时候,喝牛妈妈的奶,吃草场的草,一旦进入育肥阶段,玉米就成了主要饲料,很少用大麦、小麦等其他谷类。
美国是一个玉米生产大国,中部是重要的玉米生产带。与玉米的产地基本一致,美国的肉牛饲养场、屠宰场也多集中在中部。”美国肉类出口协会的厨师顾问Sanji解释道。
美国给牛肉分级,是由农业部派驻专门的官员,去到每一个屠宰场,分别给每一头牛做分级,而不是笼统地确定这一批是什么级别,或者你这个农场只出什么级别。
图 / pixabay
牛的年龄、牛骨骼的情况都是决定等级的因素,还有一个很主要的是眼肉,他们会根据横截面看一下它油脂的分布情况来判断。中国现在对美国牛肉的进口把握比较严格,其标准是在美国牛肉特选级之上的,因此,能进口到中国的美国牛肉,已是美国的上乘品质。
Sanji向我介绍了牛从屠宰到分割的一系列过程,对于牛肉,我有了一个从源头上的重新认知。
几十年前,屠宰活牛还会用到一些残忍的方式,比如直接用棒槌槌杀,或是用气枪直接对着牛的脑门击毙,但后来这种形式遭到禁止。因为当气弹打到牛的脑子,会把脑子打散,脑部组织就会被破坏,甚至流散到身体里,导致肉质不健康。
屠宰方式一直在迭代,现在常用的方法是电击或用二氧化碳至昏迷,使牛只迅速昏迷。为什么要一直改进屠宰的技术?
一则对动物本身是一种福利,让它们更安全快速地死亡,这样既比较人道,肉质也会更好吃;二来也是因为人类对牛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始的屠宰方式相对较慢,不断更迭技术也是在提高屠宰的效率。
以前我们买一块牛肉回到家,往往会发现解冻后会化出一大滩血水,其实这意味着肉的品质并不好。有时候是因为这头牛在被屠宰的时候太过紧张,一旦死亡,它身体里的体液、血液都无法迅速大量地排出,反而堆积在肉质里。
直到化冻后,就会有过多血水溢出,这种肉称为PSE肉,即肉色灰白(pale)、肉质松软(soft)、有渗出物(exudative)。相反的,如果在屠宰前由于饥饿、能量消耗过大和长时间低强度的应激源刺激又会导致牛肉变成DFD肉,即肌肉干燥(dry)、质地粗硬(firm)、色泽暗沉(dark)。
只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才是一块标准的正常肉的状态。
因此,屠宰方式是影响肉的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不少屠宰场在屠宰牛的时候,会有很多巧思的机关。屠宰前,先是把牛都圈在一个大场地,再慢慢将待宰的牛赶到一个小通道,小到只有一头牛可以通过,这样前面的牛进去遇到什么状况,后面的牛都看不到,不会影响心情。
有的屠宰场还会安排一个坡度,牛上坡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观察,如果发现牛上坡时走路有点跛,不太顺畅,那么这头牛可能也不能顺利进入接下来的宰杀和屠宰流程。
▲山东超牛养牛场中饲养的牛,是和牛与鲁西黄牛的杂交品种,供应国内高端餐厅(蔡小川 摄)
接下来就是分割。分割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会根据订单来调整。通常都是二分体破开,再四分体,肩胛肉、前腿、后腿、肋条、腰脊、胸腹肉⋯⋯不同部分先按大块分割,再精细化到肋眼、肉眼、西冷、牛里脊、牛肋条、肥牛这些小部位。
打包包装也是颇有讲究。如果没有很好的工艺去保护肉,在冷冻和运输的过程中,肉质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冻伤或是水分流失,最终的肉质就不会太好。
比较好的包装是先将肉密封好,或是真空包装好后,都堆到一个冷冻箱内,所谓“板冻”;一层肉上放一层保鲜膜,所谓“层冻”;再好一点就是“单体独冻”。从屠宰到分割再到包装运输,每一个环节的升级,都意味着这个肉等级的变化,也意味着价格的变化,好肉与普通肉的差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人们一直如此迷恋肉食?即使在素食主义盛行的今天,肉依旧令人垂涎欲滴。
1912年,一位叫美拉德的医生在做实验,当他把试管中的糖和氨基酸加热时,惊讶地发现,混合物在变成褐色的温度比预期的要低。波兰作者玛尔塔·萨拉斯卡在他的《食肉简史》中指出,美拉德所描述的这种反应,正是我们偏爱某些食物背后的原因,不同食物在加热后会发生千变万化,形成各种风味。
根据后来的实验研究,有超过1000种物质可以引起肉的香味,其中的很多种就是在美拉德反应中产生的。有些闻起来像水果,有些闻起来像发霉的味道,还有一些可能是坚果、烟、芝士、棉花糖甚至被碾碎的虫子的味道,这些单一的味道复合在一起,就会构成肉食中复杂的味道。
因此,肉,尤其是牛、羊、猪,在不同方式烹饪之后都会形成层次极其丰富的复合型味道,肉食便能吸引到各种各样口味的人。在肉食的复合气味中,总有一款吸引着你。而熟成牛肉要做的,就是将牛肉身上的复合气味发挥到极致。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5/6期)
微信审核:同同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4:53 PM , Processed in 0.042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