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多年后, 端午与粽子成为千年拆不散的CP, 而端午节也成为除汉族以外, 满、蒙、苗、彝等二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还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越南、 新加坡等多个亚洲国家。 但端午,最初并非只是纪念屈原。
端午是外号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 也被称为端五、重五、端阳、五月节、天中节等。 农历五月被古人认为是“恶月”, 重五日(即五月初五)更是恶日,为民间所忌讳。
与屈原同时代的孟尝君田文出生于端午当天。 他爸田婴得知后,可愁坏了。 田婴听信民间说的“五月子者,长与户齐,杀其父母”, 担心田文长大后会害得自己家破人亡, 便让田文母亲抛弃亲生儿子。 田文之母不忍心杀害自己的儿子, 偷偷将儿子抚养成人, 遂使田文成长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也使其幼年时流传的谣言不攻自破。 这一不祥预言后来也曾巧合地应验。 北齐南阳王高绰与宋徽宗赵佶都出生于五月五, 前者以不轨伏法,被处死, 后者治国无能,遭受靖康之耻。
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毒月”, 实际上也有一定科学依据。 农历五月,正是春夏之际气候转换的季节, 北方多旱情,南方进入梅雨期, 气候湿热,虫蠹并兴,容易使人感染瘟疫。 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老百姓难免感到惊惧。 于是,端午也成了采药祛病、避邪驱瘟的节日, 寄托了古人祈求安康的祝福, 除了粽子,其余端午习俗 大都继承了祖先朴实无华的美好心愿。
端午当天,有些地方挂上钟馗画像, 这位恶形恶色的神话人物, 在传说中为世人驱邪斩祟。
有些地方,人们悬挂、佩戴艾菖。 艾草与菖蒲,都有提神通窍与驱除蚊虫的作用。 五月多雨潮湿,艾草、菖蒲浓烈的挥发气味, 正好可以消除异味,清洁空气,防止细菌滋生。
有些地方,人们饮雄黄酒。 雄黄又名鸡冠石,实为一种中药药材, 适量使用有杀菌镇痛、消毒解痒的功效, 也是古人消杀毒虫、病菌的秘密武器。 正是因为雄黄酒的威力, 民间故事《白蛇传》特意安排了一个情节, 让白娘子误饮雄黄酒, 在丈夫许仙面前现出白蛇原型, 险些吓死了许仙。
甚至就连赛龙舟,也与恶月祛疫禳灾有关。 有些地方举办的龙舟活动是“送瘟船”, 如清代的广东、湖北等地, 就曾流传“以草为龙,以纸为舟”, 在抬着龙舟游街后,对其进行焚烧,祈求健康。
南方江河纵横,湖泊遍地, 更多的地区,则以龙舟竞渡 作为端午节的固定节目。 在夺标争胜的水中比赛中, 十多人,甚至是更多的选手,代表各自村寨, 使用刻有龙头龙尾的细长小舟 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迄今为止,湖北秭归、湖南汨罗、湖北黄石 和江苏苏州等地的端午节习俗都成功地申报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尽管三省四地的端午节各有特色, 就连纪念的历史名人也不同, 但都赋予了端午节更厚重的文化符号,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楚人在端午节纪念屈原, 同情诗人为国尽忠,却遭馋流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楚国在强秦的威逼下摇摇欲坠, 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以自己的死作为最后的谏言,唤醒楚人抗争的心。 湖湘水上,龙舟竞渡,是为了打捞屈原, 打捞无果后,人们驱散江中的鱼, 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让诗人得以安息。
吴人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 痛惜他助吴国称霸后,竟遭君王猜忌。 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时,留下遗言, 要让自己的头颅挂在城头,亲眼看吴国灭亡。 夫差得知后大怒,命人将他的尸身投入江中。 后世将伍子胥奉为涛神, 东汉时,孝女曹娥为拯救迎涛而溺水的父亲, 昼夜沿江哭泣,向涛神祈求,后来自投江水。 那一天,正是五月五日。
端午本为“恶日”,却被赋予了浩然正气。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压抑环境下, 端午节得到文化的再构建。 每逢端午,包括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人在内, 当时的文人大都想到悲愤的屈原, 将屈原殉国的形象推上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峰。 这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起到鼓舞士气的效果。
面对亡国危机,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振臂高呼: “如果我们还要让节日存在, 就得给它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端午,至此真正成为代表屈原的节日, 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正统性、道德感和正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