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1-5-10 09:05 AM 编辑
02
然而,2003年之后,中国的离婚率,突然开始爆发式地增长。
并且,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了16年。
为什么呢?
一项法案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3年10月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行,结婚、离婚从此不再需要单位或村(居)委会开证明,手续大大简便。“无过错离婚”的原则,更是能让中国人想离就能离。
一对夫妻只需要出具有效证件、双方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和2张2寸照片,外加9块钱的《离婚证》工本费,就可以轻松完成离婚手续。
所以,在新法案实行当年,离婚人数就达到133.1万对,比前一年增长了13%,到2004年,这个数字又暴增25%。
(双轨制离婚)
之前一直被手续“劝退”的人蜂拥而至,造成离婚率短期增长,可以理解。
不过,几年后离婚率总该回归平稳,而不是连续增长了16年吧?
所以,新法案,并不是中国出现离婚大潮的根本原因。
问题的根本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想继续维持婚姻了。
而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女性怎敢贸然提出离婚呢?
那我们就要进一步了解,女性群体中哪些人是离婚的“主力”。
数据显示,在2011年,25-34岁年轻人,也就是当时的80后,在离婚人群中的占比达到44.7%,超过了35-49岁的占比(41.5%)。
因为80后婚后不到1年就匆匆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多。当时,甚至还诞生出一个新词:“闪离”。
之后的十年,离婚人群的总平均年龄开始越来越年轻化。
为什么是80后、90后这一代呢?
众所周知,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础国策,新一代的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量涌现。又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无论男孩、女孩都能受到平等对待、被家长寄予同样的期望。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计划生育对80后以及之后出生的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能有多大。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15岁及以上的女性文盲占同龄人口的比例是90%。
建国之后,广大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1951年,全国的小学中,女生还只占总学生的28%。到了1965年,也才达到39%。
而1982年计划生育执行之后,7—14岁适龄女童入学率快速提升,到了2000年,女童入学率已经基本追平男童。
(图:分性别小学净入学率,1993–2017年)
(图源:教育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1994-2018年)
在中学以及高等院校,女生的占比也快速提升。
而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心理、智力先发的优势和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也开始表现出来。
翻开《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我们可以看到,在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35年后的201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
女研究生人数占全部研究生的48.4% ;
普通本专科女生1447万人,占52.5% ;
成人本专科女生320万人,占58.8% 。
以往“女生就是不如男生学习好”的流言,不攻自破。
(图:2010—2019年研究生在校女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到了2019年,全国719所高校中,已经有52.84%毕业生为女性,剩余的47.16%才为男性。
并且,不光是在校学习,女性对校园之外再教育的消费投入也很高:
2018年以来,几大知识付费平台的女性用户已经占到了60%~70%。
因为获得了教育,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就业机会。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1978至2017年,全国女性就业人数从1.7亿增长至3.4亿人,涨幅翻了1倍。
如今,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全职就业率(高达89%)都是世界第一。
而且,中国女性如今不止要参与工作,还要做好工作。
广大女性不再因为学历问题被束缚在学历要求低的体力型第一产业,而是跃迁到更注重从业者在知识和技术、且对性别要求更中立的第三产业。
在计划生育正式实施的1982 年,我国18— 64岁的女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7.98%、13. 81%、8. 2% ;
而在2010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5.3%、14.5%和 4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