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推送,读者朋友们催了我很久。
这个剧也确实够爆款,目之所及,公众号、抖音、微博、朋友圈…各种社交平台上,全是关于它的讨论。
它主打的营销方向是教育、真实、生活…
从头追到尾的乌鸦,在铺天盖地的讨论、赞赏和批评中,越看越别扭,越想越难受…
我认为,这部剧实在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奇葩剧,它所标榜的所谓真实、客观,所输出的价值观之咋舌、偏激(甚至出现了pua观众的倾向),令我如坐针毡。
这部剧很该骂,但是大家骂的点,都没找准。
我愿意助大家一臂之力,帮大家捋清这部剧的骂点:《小舍得》
1. 真实?我只看到避重就轻和隔靴搔痒
小舍得播出前后,无论是主创还是讨论,都说,这部剧的卖点, 是真实。
《小舍得》的故事叙述,可以看作双女主南俪和田雨岚的上一代原生家庭纠葛,还有对下一代的教育困境;
两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先说说教育部分的剧情。
小升初、鸡娃、学区房、教育资源平衡、素质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取舍…
这些貌似打着现代父母痛点的热点话题,敲打都市家长脆弱神经的说辞…
加之光鲜亮丽的中产滤镜和满屏戏骨的狗血大戏下,的确催眠和哄骗了不少观众。
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不对劲…
第一,模糊甚至美化,教育资源不公的现状。
剧中,出身农村的学霸米桃,父母都是社会底层。
但凭借积分入学的政策,得以到大城市就读。
虽然背景是架空的城市江州,但只要不瞎,都能看出是魔都上海。
简单了解政策的人都知道,积分条件除了需要满足工作年限,还需要房产、社保年限、租赁合同等等条件的支撑允许,还要有中六合彩头奖一样的运气,才能在挤破头的公立小学里,抢到一个名额!
孩子所就读的风帆小学,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齐全,加上另外两个孩子的中产家庭背景、鸡娃成性的母亲不甘人后的性格…
可以判断,这个学校是毋庸置疑的示范性学校;
这样的学校,即使在二三线城市,也一位难求;
而在富人如云的一线城市上海,教育和阶层地位都悬殊的三家人,居然能轻易粉碎壁垒,轻飘飘实现教育共同进步…
这简直让许多工薪阶层,经历过学籍和户籍折磨的家庭目瞪口呆,开始怀疑这剧简直不止架空城市,还架空了次元。
莫非是有人在四年前,就排除万难占定了席位,亟待米桃一家需要,再把学位禅让出来,身先士卒、舍身取义,一己之力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困境?
好一招煞费苦心啊!
第二,强行普通的小孩。
剧中,小女孩夏欢欢升入五年级后,学习开始吃力,成绩下降。
经过几番辅导,学习都不够理想。
对此,她的爸爸说:我们要接受,我们的孩子是个普通人的现实。
在戏外的几次热搜里,也能看到这剧输出的观点:父母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道理没毛病,但问题是,剧本塑造的俩孩子,哪里普通、哪里平凡?
几次市级的歌唱比赛,欢欢轻松获一等奖,学校活动的御用小主持、被电视台邀请录制节目…
颜子悠喜欢鼓捣昆虫:我长大了,想成为生物学家。
一个艺术天分极高,一个小小年纪就满怀理想,知道自己路在何方…
我真的很好奇:
编剧是妄想重新定义“普通”二字呢,还是因为田野调查的对象都过于优秀,导致他对普通人的世界,有如此深的误解?
大多数的普通孩子,在能歌善舞的欢欢面前,是什么样?
是唱歌五音不全,是跳舞顺拐,是读课文不脱稿也腿打颤手发抖,还读错多音字,是合唱也要躲在角落,希望和老师彼此遗忘;
大多数的普通人,和怀揣理想、拥有主见的子悠相比,工作几年,连一份像样的职业规划都写不好…
你以为所谓的普通人,只是苦于,无法为热爱的事抛头颅、洒热血吗?
大多数的普通人,是终了一生,都没法找到,真正热爱的事。
而现在,编剧借两个资质和家境都相当不错,甚至称得上出类拔萃的孩子,告诉其他父母,要学会接受自己普通的孩子…
真·凡尔赛不自知。
这根本不是反思焦虑,而是在鼓励,大多数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继续内卷,继续焦虑…躺平不够,还要蜷缩。
第三,缺乏对普遍家长的理解和体谅,只有对女性形象的极致妖魔化。
现实主义题材的国产剧,艺术创作固然需要;
但最重要的,是透过一个个鲜活立体的角色形象、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投射出某些现实困境和问题。
但从现有的剧情来看,我只看到一群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父母。
先说说两个接近失心疯的母亲角色:南俪和田雨岚。
前期信奉快乐素质教育的南俪,因为私怨,被田雨岚陷害,加上学历比同行人稍低,惨遭降职。
痛定思痛后,作为一个浸淫职场多年的高管,她没有选择跳槽,寻找合理的就业环境,也放过了始作俑者;
她的选择是什么呢?
她决定,回家鸡娃!
她说:我毕业于985,从小不肯落在别人后面,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以后比我差。
这恰是逻辑的矛盾之处:既然她已经毕业于名校,工作能力不错,已经是精英阶层,仍然遭遇了职场滑铁卢…
难道不恰好证明,决定人生际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历只是其中一环,所以鸡娃这一行为,并没有多大作用吗?
而田雨岚这个角色,堪比《大时代》中的丁蟹一角:无法认错,容易被激怒,将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别人的难堪和痛苦之上…有严重的躁狂倾向。
她强迫孩子背诵,除了装逼毫无用处的圆周率一千位,剥夺孩子所有的兴趣爱好,成为孩子世界里坚定的执剑人。
怀疑学校老师在外补课,她反手一个举报,让老师丢了工作;
后来为了让老师帮孩子补习,她可以低下姿态,给老师当众道歉。
但当孩子因为不够出色,被老师辱骂时,田雨岚则选择让孩子忍耐:
骂两句就骂两句呗,又不会掉块肉…学到真本事才是关键。
面对孩子的控诉和堪忧的精神状况,她仍然怒斥孩子:不争气、丢人现眼、白眼狼…
还自抽嘴巴,面色狰狞…
这样一个人格发展有明显缺陷的角色,却一次次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干尽了伤害他人的事,还每次都能得逞…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两个极端疯狂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形象,到底是为了抹黑女性作为母亲的付出,还是为了同情这类,只顾一己私欲,不顾他人感受的巨婴?
无论哪种出发点,我都觉得编剧居心叵测。
最可笑的是,为了不落丧偶式育儿的口舌,编剧设立了两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父亲形象:
一个,是混吃等死,但甘愿当老婆出气筒的富二代暖男爸爸;
一个,是绝世好丈夫好爸爸,高富帅建筑设计师爸爸。
作为大城市里不愁吃喝的富二代,居然只有人畜无害又健康向上的两个爱好:踢足球和打游戏;
不去乱搞、不去飙车、不夜不归宿、不酒池肉林…
在结婚纪念日温馨布置等老婆回家,婆媳矛盾时坚定站在老婆一边…
编剧何止对富二代缺乏想象力,他简直是对男人缺乏想象力。
另外一个建筑设计师爸爸,每天不用加班,不用熬夜,只在请假太多的时候被上司提醒两句?
不凑巧,乌鸦公司里的小伙伴,丈夫也正是建筑设计师的管理层。
可以负责任地说,建筑行业,早就放弃了996,直接奔向007;
夫妻直接拜把子成为室友,一天只有睡觉的时候,打个照面…
加班熬夜设计图纸、无休止改图…这才是建筑行业的真实现状!
不知道剧中轻松上班的欢欢爸爸,是否供职于游戏江南百景图,是赛博界的建筑师?
并不否认,现实中确实有愿意辅导孩子学习的父亲;
但欢欢的爸爸,到辅导机构亲身上课,消化吸收之后再回家传授给孩子;
准点上下班,还能有大部分时间当私人家教,工作和辅导孩子的天然矛盾完全不存在…
这样的设定,实在缺乏现实性。
片子既没有从深层次理解家长、理解女性女性,也没有设身处地、平心静气替所有焦虑的父母,展示真正的困境、找寻原因;
而是通过树立一个个,偏激狂躁的形象、虚幻的故事,妖魔化教育,污名化家长…为了获取流量,胡说八道。
如果现实真如同剧中表现得那样云淡风轻,那么轻而易举…
那我认为,咱压根儿没有反思现实的必要。
2. 原生家庭强行团圆
你以为不现实的教育故事,是唯一的槽点吗?
最令我作呕的,是片子迂腐的价值观。
南俪的父亲南建龙,中年时生病住院,并激情出轨护工。
在女儿高考前两个月离婚,导致家庭破裂,深深伤害了南俪母女。
遭遇背叛的前妻,长达几年忍受抑郁症的折磨;
青春期的女儿南俪,一夜长大,一边忙着照顾妈妈,一边忙着准备高考。
多年以后,南建龙提及出轨,居然好意思说:当年我身体不好,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决定自私一次。
然而,苟活了许多年,发现自己没死成的南建龙,一边享受着后妻生活上的照料;
一边又渴望得到女儿的原谅,享受天伦之乐。
年轻时有爱情,中年了要骚情,老年了要亲情。
世上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吗?
不仅有,并且在《小舍得》的世界里,编剧把这种无耻,包装成了浓浓的温情:
前妻被后妻羞辱,女儿为亲妈说了句公道话,南建龙居然有脸骂出:你那嘴,和你亲妈一样不饶人!
离婚之后,完全没有负责过女儿的开销,连嫁妆也未曾给过分毫。
拒绝在房本上写后妻的名字,并不是为了孩子着想,而是因为房子有前妻的一半,他没法操作…
女儿和继女发生矛盾,为了息事宁人,他永远只选择最省事的方式:批评亲女儿。
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事的人,不会妄图求得被害者的原谅;
如果伤害可以被轻易原谅,被所谓的弥补翻篇,原谅将永远低廉,错误也不会被正视。
剧中,田雨岚对南俪的PUA,恰是我们熟悉的情感绑架。
你爸乳糖不耐受,你这做女儿的居然不知道?(敢情我爸重组了家庭,我还要每天去请安?)
虽然我妈当年是第三者,但是如果不是她照顾南叔,你现在已经没有爸爸了。(出轨合理化?)
虽然我们对不起你,但是你总看不起人,你也该受受教育了。(???)
这样强盗的逻辑,被包装和柔化成一句话:虽然你爸渣,但终究是你爸,不能恨他要爱他,大家一起笑哈哈。
2021年了,我们是否可以跳出小学思维的那一套,不再抱有错误陈腐的观念思考?
最可怕的是,在几位的PUA下,南俪成功屈服,真切反省了起来?
乌鸦从来不觉得,因为感情的不忠,就要全然否定一个人的品格;
一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也需要多面性和复杂性,更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判断。
但是,故事的表现和走向,完全反映了编剧的价值观认同。
送编剧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不知道编剧平时洗完头,是否都用裹脚布擦拭,导致这部剧散发的说教意味,都隐含着清朝年间的酸腐气息。
本剧的名字是:小舍得。
但它无论是从上一代的相处,还是下一代的教育中,我都无法共情,甚至不懂,它哪里配得上这略有慧根的词。
而在这几天,出镜频率高得丧心病狂的“舍得”白酒里,我似乎明白了一点:
原来国产剧,在乎的从来不是观众的感受,而是服务于流量和利益。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1 07:08 PM , Processed in 0.0596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